与孩子有效讨论的注意事项

与孩子开展有价值聊天,除了挑选主题外,还有一些情景 Setting 的建议,如下:

  • 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会把良好的对话和倾听者的时间、信任联系在一起。在良好的对话中,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对方关注的中心
  • 聊天过程中不要去看手机,如果孩子在对话中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就会闭口不谈。他们只有在感到被接纳,被重视,被倾听的时候才能建立起信任
  • 如果孩子说出了一些偏离预期的话,不要着急喊停,这样会剥夺自己了解孩子的重要机会
  •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标签会对孩子进行归类,限制、制约孩子的可能性
  • 每个话题的讨论时间不用过长,5-10分钟即可,留下点时间可以做一下记录

适合和孩子讨论的启发性话题

父母经常在和孩子散步时,坐地铁时… 会遇到碎片化的无聊时刻,为了避免塞给孩子一个电子设备让他安静的做法,最好最简单的做法是和孩子聊聊天。但是除了经常问一些“今天作业做完没”、“在学校怎么样”… 这类百无聊赖的话题,还可以聊什么呢?有没有什么既有趣,又能启发孩子思考的一些话题?临时那么一问,很多人也说不上有哪些话题可聊。在快节奏的当下,父母需要更多的智慧来做准备。

于是我决定收集一批符合要求的话题,以便未来遇到这些时刻,可以快速地抽取一个。这些问题有助于指导与孩子的日常对话,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人格特点。这些话题大概需要具备以下这些特质:

  • 安全无评判:指的是话题应该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和绝对对错。在脱离了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情景,孩子才可以没有负担,更加松弛地表达真实想法。父母用这些提问,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而安全的岛屿🏝️”
  • 平等可探索:这些话题不只小朋友可以回答,同时也适合成年人。面对这些话题,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双方可以自由地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互相提问和激发
  • 有趣有空间:好的问题应该有阐述和解释的空间
  • 不依赖知识背景:这些问题应该和孩子的知识背景、水平没有太大关系,大部分都能回答上几句。因此像科普类的问题就不大合适收集其中

日后我会把这些问题做成一个 App,每一个问题会有一些小小的补充提示,方便父母在提问后对孩子做引导,做延展讨论。父母可以针对每一个问题做一些记录,记下孩子的想法、思考、感受;或者记下父母自己的感悟,比如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交谈后的启发。这样这个 App 也是一种形式的日记本,非常珍贵。

游戏化设计站点 GamifyList

著名的独立开发者 Marc Lou 维护了一个游戏化应用的网站 GamifyList 。里面收集的都是用游戏化方法设计的小应用,可以从里面找到一些开发灵感和启发。顺手把自己的 InsporeNote 也提交上去,对没收入的独立开发者来说免费渠道总是不试白不试。

GamifyList

另外 Marc Lou 自己的网站页面也挺有意思,能够看到每个应用为他带来了多少收入。希望自己有天也能整理出这么多的作品墙。

头脑风暴在实践中的问题

头脑风暴是个听起来很现代化的技巧,但它其实是一个百年前的想法,并在 60 多年前就已传播得广为人知。如今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公司也都会在日常使用头脑风暴这个工具,但其实际的效果差别很大,这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实操问题。但不管怎样,头脑风暴作为一种脑力练习是值得推崇的,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跳出许多思维定式以及鼓励我们打破惯性。

很多人认为开展一场头脑风暴能想到新的好想法,然而等到自己实操的时候发现并不如意。一些最近的认知科学研究也是这么认为的,例如这篇论文《头脑风暴小组的生产力损失:元分析集成》 。他们的研究发现可以简单总结成以下两方面:

大脑的局限

  • 人们对眼前的材料进行思考时,大脑会对那些更容易想到的想法赋予最高优先级,然而这些最容易想到的想法未必是合适的
  • 人们的大脑更容易记起最近遇到、看到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带以感情、生动而具体的信息
  • 人们更倾向于喜欢最初产生的想法,即便它们跟题目不太相关也不愿舍弃

这一部份的问题,主要来自人类大脑的限制,所以最好通过外部系统帮助解决,比如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样是把短期有时间限制的头脑风暴,拉长作为长期的行为,让每个想法能得到充分的发酵和评估。

协同的影响

  • 多人头脑风暴时,产生的好想法往往越少,而且参与者往往会不自觉把自己限制在更狭小的想象空间内;
  • 帕金森琐碎定理:人多的时候往往会对琐碎简单的小事花费大量时间讨论,反而对那些重大决议用很少时间,且参会人数越多越明显;

这一部份的问题,主要是来自协同工作的衍生问题。自己独处时产生的想法可能比一群人头脑风暴时产生的想法要好,换句话说就是回避头脑风暴。例如可以通过“让参与者事先准备好自己的头脑风暴,随后把所有人的结果归总整理”来规避;或者可以通过“把大会拆成小会、减少与会人数”来解决。

如何解决

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我开发了「创意便签」InspireNote 这款应用。首先它是一个轻量级的笔记,可以记录日常的所有想法,按项目进行整理,这种随身的笔记形式让你可以随时翻阅,让每个想法能得到充分的发酵和评估,不断打磨。此外它提供了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常用思路卡片,利用这些卡片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进行头脑风暴练习。它特别适合创意工作者、设计专业学生等人群。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在苹果 App Store 进行下载(暂无安卓版本)。


Problems in brainstorming practice

Many people expect a brainstorming session to yield innovative and valuable ideas. However, when put into practice, the results often fall short of expectations. Recent cognitive science studies support this observation, revealing several underlying issues:

The Brain’s Limitations

  1. Prioritizing the Obvious
    When thinking about available material, our brains tend to prioritize ideas that are easiest to recall. Unfortunately, these readily available ideas are not always the most appropriate.
  2. Recency Bias
    Our minds are more likely to recall recent, emotionally charged, vivid, or concrete information, which can skew our thinking.
  3. Attachment to Initial Ideas
    People often become attached to the first ideas they generate, even if these ideas are only loosely related to the topic, making it hard to let go of them.

These issues stem from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of human cognition. To address them, it’s best to leverage external systems, such as adopting a habit of note-taking. By transforming brainstorming from a time-limited exercise into an ongoing practice, ideas can be revisited, refined, and evaluated more thoroughly over time.

The Pitfalls of Collaboration

  1. Fewer Good Ideas
    Group brainstorming sessions often yield fewer valuable ideas, as participants may unconsciously confine themselves to a narrower range of imagination.
  2. Parkinson’s Triviality Law
    Groups tend to spend disproportionate amounts of time on trivial matters while allocating minimal time to critical decisions. The larger the group, the more pronounced this effect becomes.

These challenges arise from the dynamics of collaborative work. Surprisingly, ideas generated in solitude can sometimes be better than those produced in a group setting. To mitigate these issues, conside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 Individual Preparation: Ask participants to brainstorm independently beforehand, then consolidate everyone’s ideas for review.
  • Smaller Groups: Break large meetings into smaller, more focused sessions with fewer attendees.

A Solution: InspireNote

With these challenges in mind, I developed the InspireNote app. It serves as a lightweight note-taking tool to capture and organize ideas by project, making it easy to revisit and refine them over time. This approach ensures that every idea has the opportunity to mature and be thoroughly evaluated.

In addition, InspireNote offers a collection of proven brainstorming prompts and cards designed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and guide brainstorming exercises effectively. It’s particularly well-suited for creative professionals, design students, and anyone in need of a structured way to cultivate and manage their ideas. Download it now from the Apple App Store (currently iOS only).

如何有效进行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个听起来很现代化的技巧,但它其实是一个百年前的想法,并在 60 多年前就已传播得广为人知。如今大大小小、各行各业的公司也都会在日常使用头脑风暴这个工具,但其实际的效果差别很大,这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实操问题。但不管怎样,头脑风暴作为一种脑力练习是值得推崇的,可以帮助我们自己跳出许多思维定式以及鼓励我们打破惯性。

头脑风暴的七条原则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头脑风暴,知名的设计公司 IDEO 曾经提出头脑风暴的 7 条原则。具体如下:

1. Defer Judgment 暂缓评论

不要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是非对错的评论,这样会打击提出点子者的积极性,且把集体思维的联想和延展打断。这也是对提出点子的人的尊重。

2. Encourage Wild Ideas 鼓励大胆想法

许多人日常总是怕说错话,在别人发言时,脑子想的是“我要怎么讲是对的”、“我要怎么讲才能表现我的水准”。这是因为许多人成长经历中就缺乏允许异想天开的环境。只有让异想天开大行其道,才能鼓励每个人真正去敢于思考,而不是纠结在表达的水准和对错上。

3. Build on Ideas of Others 借“题”发挥

有些时候别人会提出来很疯狂的点子,你自己虽然是专家,知道行不通,但在座的很多不是专家,说不定听到这个疯狂的点子会得到启发、获得灵感,在这个疯狂点子的基础上,提出更实际的方案。所以,只有在暂缓评论的环境下,才能让更多的人借异像天开的点子发挥。

以上前三个原则是鼓励出好点子的环境基石。

4. Stay Focused on Topic 不要离题

每一次讨论,要定一个明确的题目,不然的话异想天开的结局是不能收敛。

5. One Conversation at a Time 一次一人

讲话的时候保持同时间只能一个人讲,不要七嘴八舌的。

6. Be Visual 图文并茂

鼓励大家在想点子的时候,把这个点子用图案的方式画出来。不是很会画图也没关系,这是因为,有时收集了很多很多点子张贴在墙壁上,也许有几百个,你过几天再回去看,如果只有文字的话,有的时候会想不起来这到底是什么,画图可以帮助记忆。

7. Go for Quantity 追求数量、非质量

在规定时间内鼓励大家尽量讲,追求数量。IDEO 公司内部一般一个小时可以汇集 100 个点子。IDEO 特别推崇诺贝尔获奖者 Linus Pauling 的一句话就是:“要得到好的点子,首先要获得很多点子。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idea is to get a lot of ideas.”

IDEO 公司的每一个会议室白板上方,都贴著这样的七项原则。不过,好的流程、规则也并不能完全保证有完美的头脑风暴,因为最终的执行还是靠人。

因此最好每个人在日常都习惯自己做头脑风暴,掌握一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这里推荐我开发的应用 创意便签(InspireNote),它特别适合创意工作者、设计专业学生等作为日常的想法备忘录。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在苹果 App Store 进行下载(暂无安卓版本)。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Brainstormin

To make brainstorming sessions more effective, the renowned design firm IDEO introduced seven key principles, which are as follows:

  1. Defer Judgment
    Refrain from passing immediate judgment on others’ ideas. Criticizing ideas too soon can discourage participants and disrupt the flow of collective thought. Respecting contributors fosters an open, creative environment.
  2. Encourage Wild Ideas
    Many people hesitate to speak up, worried about saying the “wrong” thing or failing to meet a certain standard. This often stems from a lack of exposure to environments that embrace outlandish ideas. Encouraging wild, unconventional thinking inspires participants to focus on genuine creativity rather than perfection or correctness.
  3. Build on the Ideas of Others
    Sometimes, seemingly outrageous suggestions from others can spark fresh inspiration. Even if an expert knows an idea won’t work, it might lead non-experts to an innovative, practical solution. Creating a space free of premature criticism allows the group to build on each other’s ideas effectively.

The above three principles form the foundational environment for generating great ideas.

  1. Stay Focused on the Topic
    Every session should have a clear, well-defined focus. Without it, the free flow of ideas might veer off course and become unmanageable.
  2. One Conversation at a Time
    Ensure only one person speaks at a time. Avoid chaotic, overlapping discussions that can derail the process.
  3. Be Visual
    Encourage participants to sketch out their ideas, even if they’re not skilled artis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helps clarify concepts and aids memory. When reviewing hundreds of ideas later, visual cues can often convey meaning more effectively than words alone.
  4. Go for Quantity Over Quality
    During brainstorming, prioritize quantity. Aim for as many ideas as possible within the allotted time. At IDEO, teams often generate over 100 ideas in just one hour. The company emphasizes Linus Pauling’s famous quote:
    “The best way to get a good idea is to have a lot of ideas.”

However, even with the right process and rules, successful brainstorming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people involved.That’s why it’s crucial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brainstorming independently. By mastering some basic methods and approaches, individuals can enhance their creative thinking daily.

To support this, I’ve developed an app called InspireNote, a perfect tool for creative professionals, design students, and anyone looking for a reliable way to capture and organize their ideas. Download it now from the Apple App Store (currently iOS only).

程序员的一些基本认知观念

发现想当好一个程序员,有些认知观念也得相应升级。自己接触到的有以下一些基本观念,总结如下:

空间换时间(如收拾房间、列清单…)

空间换时间,或者时间换空间。是以前就了解的一种思维,在编程上有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将 a b 两个参数的值交换,这个的不同解法可以很形象地解释这个思维是什么意思。以往自己会用收拾屋子作为例子:有钱人的家可以将所有东西摊开,因为都有地方放,那随时想去干什么、用什么都很方便;而普通家庭空间有限,许多东西就得收纳,折叠起来,缺点就是要牺牲很多时间整理,并且想用的时候还得花时间进行布置。所以为什么富人的时间利用率会比穷人高… 还有一个和日常更近的例子,那就是列清单,写笔记,也是多一个空间将脑海里的东西清出来,换取下次使用时找到它的速度提升。

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

这个的启发是,当某些事情没法直接进行比较时(例如算法的比较依赖硬件)。我们可以构建一种趋势的维度进行比较。

避免过度拟合

过度拟合并不意味着“好”,因为重要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生活中也要避免过度拟合,比如对别人的随口一句话猜测太多,造成自己的内耗,并没有太多帮助,当你纠结对过去数据的拟合精准,就会失去对新数据的预测敏感度。AI 对数据训练有一个理想的错误率避免过度拟合(15.87%),这样既可以让你每次进步,又不至于步子迈得太大。

利用冗余侦错、纠错

了解到编程中冗余思维时,发现其实自己在生活中就经常遵循这个原则,计划事情都多留空间,而代价就是自己其实过得挺累。听到奇偶校验时,心里好奇如果有多个位数据出错,怎么能识别呢?问了问 GPT,又了解到海明码 Hamming Code 的运作原理,不由得感叹构建这些精密方法的人实在太聪明了。

节点连接越多价值越高

这在社会学中都了解过,很容易理解。价值越高的节点,连 Google PageRank 也会给它分配更高的权重。

RSA 非对称加密

许多系统其实也都不绝对完美,但只是在当下的空间时间里是没问题的。例如这种加密算法的破解,虽然存在理论上破解的可能,但在当下几乎不会发生,那就接受它。这启发我们有时候不用纠结概念上的绝对完美,当下够用即可。

深度搜索和广度搜索

深度搜索 和 广度搜索都要消耗时间和资源,那在“事先坚定一条路”和“不断尝试新事物”间如何取得平衡,可以利用六度理论、37%规则等方法进行剪支。

分治和递归

分治和递归是软件工程的常见指导方针。分治好理解,要定义好输入和输出。递归似乎很难设计,就像我这个入门程序员写递归函数感到很难,它需要一种很抽象的总结思维。

—-

剩下还有其他一些程序员的常用思维,例如考虑异常、和计算机的不可计算问题… 有待以后理解。

    香港伤痕电影

    2018年,黄子华以《金盆啷口》作为自己的封麦之作,暂时告别了赖以成名的栋笃笑舞台。在那之后,一系列事件让香港随之进入低潮期,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末日余绪。在这段时间里,一批人认清现实北上赚人民币,却也有一批文艺工作者在极窄的空间里继续表达。

    而过去被称为“票房毒药”的黄子华,却意外地在这段时期在电影圈走上了职业巅峰。从《饭气攻心》到《毒舌大状》到如今的《破地狱》,剧本及电影质素越来越好,部部都破票房纪录,黄子华已经俨然成为本土(非大成本制作)电影的成绩保障。

    这一切如果只是从黄子华的演技来看,找不出太相关的联系。例如在《破地狱》中,另外几位主演的表现似乎都比子华神要好。如果是一直关注香港的朋友,对整个香港近年发生的事,以及黄子华深耕了20多年的栋笃笑与香港人民的关系,才能明白当中的因缘。

    ——–

    在《破地狱》中,子华角色的戏份略为失衡,人物比较平面化。他这个角色其实是挺正常的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好人,其身上并没有产生什么冲突,人物也没有什么弧光。他仿佛是一个往后退几步,站在一旁很超然地观察着大家的人。

    但反过来说,如果剧本中定的角色就是这样,倒是没有谁比黄子华更适合演这个角色。在他早期的栋笃笑里就说过,学哲学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会自然保持一定的观察距离。而在他的栋笃笑中,也总是视图去弥合不同人群,不同观点中的鸿沟。从来不会只站在一方的角度对另外一方开炮。

    近年香港社会割裂,而黄子华似乎是全体香港市民的最大公约数,变成了“子华神”。他在大众心中几乎没有任何负面的评价,他成为了大众缅怀过去香港的一个寄托。

    文玥一生硬朗,一直想证明给父亲看自己的能力,却碍于女儿的身份不被认可。父亲死后,指定她来破地狱,帮助她得到了最大的安慰。再次点题,许多习俗的桎梏并不重要,留下来的生人才是最重要的。

    文哥是90%广东人父亲的形象,一个老外经常不能理解的不懂表达爱意的爸爸。正如许冠文所说,即使如他这般有名,父亲也只是在去世前一个月跟他说过一句“你这一生混得也算可以了”。这已经是最大的一句褒奖。而电影中安排文哥最后让女儿破地狱,算是最大的温暖善意。

    哥哥演得非常棒,最后破地狱时的一句“阿妹,送阿爸走!” 台词说得真好,那股力量直接让你眼泪夺眶而出。

    在面对今时今日香港的移民潮,曾经一家人流散各地…

    • 《饭戏攻心》说的“一家人始终是一家人”、“屋企人喺边,边度就系屋企”
    • 《毒舌大状》说的“今日! 呢度! Everything is wrong”、“法律面前穷人含X”
    • 《破地狱》说的“生人更重要”、“生人都要破地狱”

    电影利用故事、角色和情感,让观众回忆内心一直未处理的往事和心结,重新解释自己的创伤经验,减轻内疚或羞耻感,重建内心的平静和释放情感。学会如何面对悲伤和逆境,找到力量,重建生活。这才是黄子华近年部部电影都破票房记录的背后原因。

    ——–

    情绪延伸:

    • 《普渡众生》—— 林家谦
    • 《那阵时不知道》—— My Little Airport
    • 《蛋挞》—— 林海峰

    2024独立开发的第一年

    独立开发的第一年就要过去了,终于也在最后一天把 InspireNote 送审了,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过了一年这样的生活,才算慢慢摸着了一些门道和节奏。既要有计划,又不适宜计划过紧,否则很容易 Burnout,这当中的麻烦比之前预想的要更为困难,尤其是要在兼顾带娃的情况下。

    从 Github 记录中可以看出,上半年主要还是学习阶段,对 Swift 和 SwiftUI 都是从零开始,自己过去也没有编程的经历和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技能,像 Github 还有一些终端操作都要现学现用,导致进展很慢。中间暑假两个月带娃又耽误了不少。下半年稍微正式进入了实践的轨道,没有浪费太多时间了。像11月缺的一段时间也是因为去补 UI 设计和插图,并不是放松了。

    刚好在最后一天看到了 SwiftLee 以前分享的自己做独立开发者的心得 ShowNotes,其中也有很多和自己相同的感受。Mindset 很重要,信念很重要,不要放弃得太早。

    第一步的确是很困难,纵使有诸多的不完美,还是要先迈出去。另外应该继续秉持的理念是,不盲目做过多的 Feature,早期就是应该抓住核心功能,做专即可,尤其在设计上,还要重新捡回以前做设计师的标准,发挥设计师的优势。才有可能从差异性的角度找到机会。不寄希望找到一个别人没想过的点子,也可以说是“产品上同样没有银弹”,这是可遇不可求的。

    最后,既然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就不大可能有一条成熟的路线给你按图索骥。就算同样一件事,每个不同的人做,由于自身的能力、背景、优势等不同,其路径也没法相同。一切都是未知,现实是我们都是在不断前进的时候,搭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明年需要继续努力奋斗。

    SwiftUI 知识手册

    对零编程基础的人来说,接触编程最好从学习 UI 框架开始,这样能够尽快做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会太懵。SwiftUI 框架的内容特别多,现在网上比较好的有《SwiftUI by Example》这个英文课程,相应的有人做了翻译(点这里查看)。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参考着整理了以下的知识框架,希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够方便地快速定位问题。

    而如果你跟我一样是零基础的小白,近期才接触苹果开发,以下是一些建议:

    • 完全不用考虑“选择学习 SwiftUI 还是 UIKit ”这种问题,结论是:先忽略旧框架,直接学习 SwiftUI待日后技能升级了,再考虑更多的事情
    • 有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都按自己理解去整理这么一个目录。有了自己的框架,就算不需要完全记住,只是搜问题也会比在网上搜来的快
    • 不要在意最初的知识框架是否整理得完善和准确,就按当下的理解来;等以后积累了更多的知识理解,再不断地去完善修改
    • 抛弃掉什么都想要记住的执念,不然过程中经常会怀疑自己。只要遇到问题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答案,甚至复制参考代码就行了,

    Swift 基础

    内容视图

    内容视图主要指一些用于呈现的视图,包括文本、图像等等。

    控件

    主要是用于交互的各类原子视图

    布局

    和内容及输入无关的,主要为布局存在的视图

    组件

    SwiftUI提供的一系列界面组件

    导航

    用于跳转的导航视图

    动画

    交互

    状态

    其他

    苹果开发学习资源目录

    加入苹果开发者计划后,还是回归开发 App 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学习编程。苹果为生态下的各个特定领域都制定了参考的 Pathway(列举如下),初学者可以跟着这些学习,至少了解一下做 App 都会涉及到哪些的知识技能。

    对自己来说主要是学习 Swift、SwiftUI、以及基于这两者开发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以下是自己筛选过的适用的学习资源链接。

    Swift

    SwiftUI

    学生形象的女子团体

    Avantgardey

    Avantgardey 由日本知名编舞家 Akane 于2022年创立,初创成员大约有50人,其后她精心选拔出20位成员参加2022年的「THE DANCE DAY」舞蹈竞赛。

    • 所有成员统一的发型原来都是假发,并不是统一剪的
    • 假发在舞蹈中为何如此牢固,居然是团队的商业秘密
    • 编舞老师说入选的成员,主要是看重她们的个性,并不是舞蹈技巧
    • 按照个性选上的成员,却是用统一去个性化的形象来表现,有反差

    Atarashii Gakko (新学校领袖)

    新学园领袖(Atarashi Gakko no Leaders)是一个日本四人舞蹈声乐团体和舞蹈表演团体。

    App Store 中国 ICP 备案指南

    2023 年 07 月开始,根据工信部的 关于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工作的通知,所有在中国境内提供服务的移动应用程序 APP 必须进行备案,未经备案的APP将不被允许提供服务。

    虽然理论上,可以自行通过 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系统 进行备案。但由于备案流程繁琐,需要提供大量资料,对不熟悉备案流程的人来说,容易出现错误导致备案失败。因此还是建议选择通过「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进行备案。也就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云服务商。

    1. 选择云服务商

    首先,个人开发者通过云服务商备案的前提,是需要拥有一个【域名】和【对应符合要求的云服务】。如果没有,则需要先购买。(公司备案可能还需要提供许可证等更多资料,暂时不是我考虑的。)那对我这种菜鸟开发者来说,肯定【域名】和【服务】都在一个服务商搞定就好了,省得折腾。接下来无非看是选阿里云还是腾讯云。

    由于自己 App 业务目前并不需要后端服务器,所以主要还是看哪个价格划算。域名注册两本价格都是一致的,没有区别。那就主要看【云服务器】。相比较下,阿里提供了面向开发者的非常优惠的套餐,大概99一年。(当然后面续费可能会贵,但客服说不影响之前的备案)。而腾讯云销售上就没有什么动作,随便选一个产品比99元还是贵很多。那就没什么可考虑了,直接选择阿里云就好。

    2. 购买域名

    由于当前没有在阿里云注册任何域名,所以需要从 阿里云万网 购买一个域名。这个域名你不一定需要在 app 中真正使用,只是备案的一个必要条件。由于这个也不是我的主域名,只是为了备案考量,所以主要考虑还是如何便宜。购买域名时,需要认真阅读说明,避免买到无法备案的域名后缀。但目前网站上面列出的可购买域名,基本都是能备案的。

    域名注册很多首年都有优惠,所以更主要是看续费费用,尽量就挑最便宜的。从能选的范围看:.com, .design, .site, .top, .fun… 这里面最便宜是 .top,续费每年30左右。那就选它。

    3. 购买云服务

    购买一个符合要求的云资源,可以查看 支持 ICP 备案的云服务器及 ICP 备案互联网信息服务数量 表格。和域名一样,云资源也不是必须使用的,只是备案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并不能随便买,需要符合备案要求,否则无法关联到备案申请中。

    如果你的 app 需要使用云服务器,可以购买一个符合要求的云服务器。但注意最低配置需要满足上方表格中的要求。如果你不需要使用云服务器。可以购买一个最便宜的,且满足要求的云服务器。

    阿里云看似产品很多,实际上能选的,并且价格合适的只有 轻量应用服务器云服务器ECS,最低配置一年都不超过 100 块,都是可以关联最多 5 个备案 App 或网站。轻量服务器更便宜,比较傻瓜式;ECS 性价比更高,2026年3月31日前搞活动都是 99 一年,也就是至少可以 200 元用两年。万一后面后端有需要捣鼓点什么也能用得上。那就选它。

    4. 填写备案信息

    以上准备好后,点击阿里云官网右上角的「备案」,进入备案申请页面。按照流程引导填写备案信息,关联对应的域名和云资源。进行实人认证,提交备案申请。整个过程也没有太复杂,其中一项 “iOS应用获取App特征信息指导” ,可以参考这里

    后面会接到阿里云的初审电话,核实备案信息。如果是新购买的域名和云资源,客服可能会告知需要等待 2 天他们才会提交资料,因为管局资料同步需要时间。之后阿里云会提交到管局审核,等待管局审核通过。不出意外的话,管局会在后续审核通过,你的备案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备案,用时一周)

    5. 填入 App Store Connect 备案信息

    最后,我们需要到 App Store Connect 中填写备案信息。这时如果输入类似「京ICP备xxx号」会报错 “请输入有效的 ICP 备案号(Invalid ICP number format)”。因为备案许可证号和 App 备案号不一样,App 备案号是在许可证号后面加后缀,一般情况下后面会带有 -1A

    我们可以在阿里云后台看到 App 备案号,或者到 工信部备案查询 查询你的备案号,重新填上就 OK 了。至此,App Store 中国大陆 ICP 备案就完成了。

    ——–

    过程中还有一些坑…

    域名备案 & App备案

    再提交 App 备案时,有被提示 “购买的域名还没有备案,后续请抓紧备案域名”。这时我才意识到,前面说的一个云服务资源能够备案 5 个 App 或网站,要预留一个给购买的域名。即使这个域名你不会用。

    因为虽然 App 和网站是互不干涉的互联网信息备案。但是获取 App 备案时,域名是必填项目(就算你的 App 不使用不联网,也必须要备案),所以这一步没办法绕过去。于是这个方案变成了其实只能支持 1 个网站 + 4个 App 备案。域名没有备案成功前,阿里云是不给解析的,你可以通过公网 IP 访问服务器,但是不能通过域名访问。

    阿里云 ECS 不好折腾

    第一次用阿里云服务器 ECS,发现果然比“轻量应用服务器”麻烦。原来以前自己建博客时买的那些服务器,后台都是配置好 FTP、MYSQL 等服务的,咱用 FTP 客户端一连,就可以嗖嗖往上传网页文件,配置好域名解析就可以访问网站了。而云服务器 ECS 只能用 SSH 工具管理,没有可视化后台,FTP 服务端也没有装…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捣鼓。所以估计是不适合我了,毕竟暂时业务也用不上。如果早知道是这样,可能就选“轻量应用服务器”算了。不过云服务器 ECS 现在搞活动,下一年续费还是99,也许最后算起来比“轻量应用服务器” 还是便宜?无所谓了。

    App Store Connect 商务部分设置

    加入开发者计划后,就要通过 App Store Connect 去管理和发布应用。在发布应用之前,仍有些资质的问题需要处理:

    签署付费 App 协议

    要发布收费 App 需要先签署付费 App 协议,而签署前系统提醒我要更新法律实体信息。当我点击编辑法律实体信息时,系统一直提示联系地址无法验证… 在网上搜寻无果后,只好联系苹果客服,客服回复的办法居然是:“请尝试连续提交所要求的信息,并不超过 4 次”… 我在将信将疑下继续操作,再次提交,依然报错,继续提交,居然就通过了… 法律实体信息保存后,签署付费 App 协议简单同意即可生效。😓 太无语了,好吧反正暂时通过了。

    欧盟《数字服务法 DSA》合规性

    简单说,根据 DSA 规定,如果你的应用在欧盟地区产生交易,例如是收费的或者有内购项目。你需要提供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信息,以便发布在你的 App Store 产品页面上。这仅用于展示,不会影响你的 Apple 账户或会员资格的详细联系信息。

    也就是说一旦你的应用在欧盟地区有收费行为,你的联系信息会被公开展示。如果是公司开发者,倒是可以留企业的电话地址,多个宣传,没什么关系。但作为个人开发者,这个可能会带来一些隐私上的问题。我申请的时候倒是用了一个全新的邮箱,但电话号码可是个人常用的。这个需要斟酌一下。如果自己不在意,那就勾选就好。

    添加银行账户

    接下来是添加银行账户,这一步还算顺利。里面的 CNAPS 代码(联行号)在手机的银行 App 里搜索“银行名称”也可以查到,其他就跟法律实体一样填写就好了。账户名字要用英文拼音,中间提交的时候也提示了一次“地址无法验证”,想起苹果客服提过的多次提及建议,在姓名中间加了个空格就再次提交,结果就成功了。顺利通过审核后,当前状态为“可用”。

    填写美国报税表

    在 App Store 后台填写美国报税表也比较简单,原则是能不填的都不要填,基本只要对必须确认的地方打勾就行。其中,有一项 title 字段,这个字段通常是为公司或组织的代表填写的职位名称。但是,作为个人开发者,你可以填写自己的身份描述,例如“Individual”或“Self-Employed”。这是因为你不是代表公司,而是以个人身份进行开发和发布应用。

    至此,关于 App Store Connect 中的商务部分的设置就完成了,目前后台显示一切正常。接下来,我们可以申请苹果小型企业助推计划,后面它可以给开发者减免苹果税。虽然说离产生收入还远着,但申请简单,顺手先提交了再说。

    个人开发者帐号的申请流程

    申请苹果开发者计划,有分以下几种类型:个人开发者、公司/组织开发者、教育机构开发者、企业开发者账号、政府机构开发者账号。因为咱没注册公司没营业执照,所以能注册的只能是个人开发者账号,其他先不关注。

    具体申请地址:https://developer.apple.com/cn/programs/enroll/

    开发者账号类型选择

    个人开发者账号和公司开发者账号费用是 688 元一年。个人开发者开发的应用,在 iTunes 里查到的信息是个人注册信息,所以如果是公司的话就起不到宣传作用。而公司开发者账号,在 iTunes 里可以查到公司信息及相关产品,有利于品牌宣传。且可以创建属于自已的开发团队,允许多个开发者协作,可设置多个Apple ID,分4种管理级别权限。申请成功后,公司可获得邓白氏编码,相当于企业的一张英文名片。

    其他方面其实没什么区别,由于自己没有注册公司,所以只能以个人身份注册。且当前查到苹果为小型企业设置的减免税至 15% 的计划,是个人和公司帐号均可申请,应该没什么影响。

    用于申请的 Apple ID 选择

    申请苹果开发者计划,需要先登录 Apple ID。很多人自己会有不同地区的 Apple ID ,以满足日常去不同的应用商店下载不同应用的需求。这里如果基于美区的 Apple ID 去申请苹果开发者计划,地区只能选择“美国”,那后续很多资料是不具备的,无法填写。因此要用中国区的 Apple ID 去申请,当登录的是中国区的 Apple ID,申请页面会提醒需要下载 Apple Developer App,在手机端才能继续申请。

    个人帐号申请过程记录

    • 由于希望使用一个全新的账户,不和以前的个人网络 ID 发生重合,所以我打算注册了一个新的 Gmail 邮箱作为基础账户。原以为注册邮箱应该很简单,结果过程中还是出了小插曲:申请 Gmail 邮箱必须绑定一个手机号,谷歌老提示我”当前手机号无法用于绑定“。查了一下说可能都是 IP 受限导致的,和手机号无关,折腾了好一会都没解决。结果最后改用手机打开网页注册,一下就成功通过了… 😓
    • 接着使用该邮箱账户,注册了一个中国区的 Apple ID ,这个过程是没什么问题的。一下搞定,却没想到还是埋了坑…
    • 之后就到使用该 Apple ID 在 Apple Developer App 上申请开发者计划了。结果输了两遍联系信息,应用都提示无法保存,并且随后把申请按钮的入口给置灰了,让我联系客服才能继续申请…
    • 无奈之下只好打苹果客服电话。客服说问题可能出在我 Apple ID 填的姓名拼音和真实姓名不一致。需要修改后才能继续排查,这个修改过程还需要提供身份证照片给他们。只好照做了…
    • 完成后又等了十分钟,没有回音。主动给苹果再打了个电话,这下说没问题了,说在后台给我把状态解禁,让我一会重试。十分钟后,果然 App 上的申请入口重新开启,这次一下就填过了。
    • 紧接着顺利付款购买了个人开发者账号,付费完后苹果账户的页面,会显示 Pending 状态,提示需要 48 小时进行审核。晚上睡觉前打开 App 看了一眼,审核通过。所以审核过程也就半天。

    至此申请开发者计划就完成了,往下可以关注 App Store Connect 相关问题记录

    PS:关于以公司帐户去申请开发者计划,可以参考这里

    开始加入苹果开发者计划

    当学习编程到一定程度,终究是要加入苹果开发者计划 Apple Developer Program,缴纳苹果税的。官方的叫法其实是“苹果开发者计划”,“计划”才是收费的。如果不交钱,你也可以把自己称为开发者,但就是许多功能无法使用,并且无法发布应用就是了。

    以下是”加入苹果开发者计划“的各种相关链接,希望方便你了解整个申请过程。

    申请加入苹果开发者计划

    开发者日常去处

    正式加入开发者计划后,会经常需要访问以下链接。第一部分是日常账号管理:

    第二部分是关于开发者关心的文档和学习链接:

    以上这些学习内容更多是介绍苹果生态的新功能和新特性,至于更核心的编程代码的学习,在别的文章里再做介绍,就不放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