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价,谨慎喜欢

在钱粮胡同里逛的时候,看了那家感兴趣已久的黑胶店,店主和几位朋友在那听音乐,聊音乐。他们年纪都不大,应该是北京的小孩吧,我想只有北京小孩才能在这个位置开间这样的店,营业额应该是不可能填补租金的。当然如果是自家的房子,或者店主本身就很有钱,就另当别论了。随后走到五道营的“zigzag”店,里面有一些香港的旧黑胶,店主在向老外介绍他放的音乐是香港的SuperStar —— Alan Tan。我们看了一下那些应该是从香港带来的二手黑胶价格,基本都是在200左右。
而在蓝线唱片看到一位顾客挑了两张黑胶加几张CD,结帐的时候是900多块钱,这一定也是位热爱音乐的朋友,应该没错。作为一个来蓝线淘碟的人士,我保守估计他一年里这样的消费十几次应该是只少不多的。这样一年算下来,他消费在音乐上的钱应该有两万左右。真不错,没落的音乐产业真是恨不得多点这样的消费者。可惜他这样的人的确不多,大部分人一年里购买CD等的花费应该还比不上看两场电影的钱。
遇到这种情形时有时难免郁闷:你拿着200一张的唱片,他拿着20一张的,如何交流啊?大家层次都不同,有180元代沟啊。究竟200块的唱片是否真的比20块的唱片要牛逼呢?究竟是否生活要真的小资了才能听爵士呢?为什么听蓝调的人又都不是颠沛流离的那类人呢?音乐本身没有刻意去区分人群,可恨的是很多时候它又的确区分得很清楚。
其实自己近期出去淘碟,往往空手而回。只是给自己一个不那么宅的理由,当散步一样出去转转。转了一圈空手而回,钱包没变化,但心里觉得又省了一笔钱。相同的价钱在网上能淘到更多。象我这样愿意为音乐消费但又没法豪掷千金的人,还真是夹在中间难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