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

周五下班回家,刚进小区,一个胖胖的男孩和他瘦瘦的妈妈走在前面,男孩背上背着把大提琴,琴的底部到他膝盖,顶部比他的头还要高出好多,看上去整个琴比他自己还要高。母子俩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走着,大概都累了。我跟在他们后面,忽然就有点矫情地心酸了一下。想他妈妈一定是很宠他,知道儿子辛苦,放个暑假也不能闲着,但又不可能不让儿子去参加培训班,只好在物质上尽可能补偿,给他好多好吃的,让他长那么胖,而妈妈自己,儿子上培训班要陪着,还要上班,做家务,吃的东西营养都补充给儿子了,自己宁肯累着,不瘦才怪。
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琴童的样子。想到我们邻居家也是个四年级的胖小孩,暑假回廊坊的姥姥家待了一个月,8月不到就又回来了,说是要考级,回来练小号,上集训班。还有老家那些在姑妈的钢琴中心学琴的孩子,三岁就像个大人一般讲话,古灵精怪,颇有灵气;也有死不开窍的,天天练8个小时,还是很难长进。我一度很难理解像这样毫无天分的孩子,为什么还硬要送来学琴,明明孩子的天赋不在于此,后来才明白,死不开窍的其实是父母,他们总是人云亦云,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都只是看朋友的女儿学了,我女儿也得学,同事的儿子学了,我儿子又怎么能输过他。说到底,孩子只是他们攀比的筹码,学会了,拉出去弹一首,倍儿有面子。
前些日子,去昌平参加了一个钢琴派对,结果到那儿才知道是个父亲给准备考中央音乐学院的儿子办的,包下了京郊一个度假村,请来了一众亲朋好友,还有一堆文艺圈的朋友。儿子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俨然个人音乐会的样子,让我们几个本来奔着派对助兴去的文艺界朋友囧翻了。老实讲,孩子弹得还是不错的,这样一场小型音乐会,也能为他长长经验。不过在人才和关系云集的北京,有一定实力的孩子也不一定能真正考得进去,于是请这么多朋友也有了另外一层目地。我姐那天给几个唱歌助兴的朋友弹伴奏,最后私下跟我说“弹得好又怎样?不一定能考进去。考进去又怎样?将来还不是跟我一样,给人弹伴奏。”
虽说弹伴奏不见得就不好,我姐现在当大学老师,也挺悠闲。只是对于浩浩荡荡学琴的孩子来讲,他们绝大多数当初都是怀着当钢琴家的梦想来学琴的,从小就习惯了上舞台,习惯了被父母的朋友们夸赞,习惯了成为众人欣赏的中心。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在慢慢长大后理解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但也有一些因为落差太大无法承受而患上心理疾病,单单我就认识几个这样的例子。回过头来,是谁给了他们这样不切实际的梦想,又是谁让他们根本没机会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

微信扫码打赏

Buy Me a Coffee at ko-f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