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的经验(一)

最近暂时没项目了,比较闲,所以想写点总结性的东西。去年一年里面试的机会不少,但总总原因,都是没有机会被人看上。部分的原因当然是自己面试的时候表现得不大好,自己不擅言语,语言上的沟通总是顾此失彼,本来都是想轻松去面试,不用准备什么。但是不准备的时候,基本每次面试回来,回想一下,都会发现自己很多问题没有回答好,没有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其实很多公司问的问题大同小异,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用文字总结一下,如果以后还有机会面试,也算是提前有个准备。还好这个博客没什么人知道,应该不会有同事发现,如果有误入的,拜托也不要告诉他人,感谢。第一篇总结,因为无意看到一篇ROCKEY的采访,所以相应挑一些他的话,作为我的参考。并配上一些面试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吧。对应着看。
1: 面试公司了解我现在的工作流程,经常会觉得很少涉及到交互,可用性等,因此印象有扣分

Raymond:另外我想问下eico的工作流程是哪一些?会有交互设计的工作么?
Rokey:流程你可以看我们的网站,目前主要是为一些企业提供视觉设计解决方案。一般企业找我们来做的话,可能提前已经都规划好了(交互设计和版式)。

其实我工作的现状和EICO的流程挺像,毕竟产品的开发权不在我这边,而且目前公司的项目都比较讲究快速成型,并且由于公司的性质,我们并不是一个需要很站在互联网前端的一个公司。并且所做的产品基本上不是以创新,新颖取胜,基本还是以内容为主,产品都是互联网上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针对这个情况,前期的交互和规划如果按业界正规的流程走一遍的话,这个成本很高,似乎也没什么必要。目前基本上还是由MANAGER和参与的设计师一两个人规划好,比如我,来定。有需要的后期还要做修改调整。其实这样并不能说明我就是一个美工,相反的我觉得这对于规划的这一两个人要求也不低,首先必须对这个产品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对同类型产品,竞争对手都要有一定的调研。这样其实多做几个项目下来,设计师的经验积累也挺多。
目前公司的工作状况,缺点是因为基本都是单兵作战,一个人参与,所以没有能经常讨论,开会这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这个人的综合能力还不是很强的话,那他的想法和规划往往还是会遗漏很多东西,这个在我们目前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团队的好处就是能互相考虑到不同的方面,来促使这个产品的完善。但重要的是设计的这个过程,如果你只是把自己当美工一样的去设计,那项目完成后得不到太多的东西。我觉得我还是能尽量把自己当作一个设计师去处理整个的设计过程,画原型,做规划,然后出设计图,到最后图形的精细化,和基于细节可用性上的再修改。所以其实自己做完一个项目,还是可以积累很多东西。现在就是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够自信,一说到整个过程都是只有自己参与,就不够底气。(其实就我们的情况来说,我不害怕产品发布前考虑得不够细致,而是产品发布后,我们的跟进几乎没有,后期不大在意通过用户的行为,或者统计数据,来做出一些改进,这是很遗憾也很无奈的)。
看了ROCKEY的采访,同样的问题,别人就有底气很多,并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美工。其实哪怕是视觉设计,需要考究和专研的东西也都有很多,做精了都不容易。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就是感觉做视觉的就要比做交互的低一个档次。还特别烦一些人,自己不是做视觉的,还会写“网页不需要漂亮”这样的文章,还挑诺曼等可用性的博客作为例子。这些人一方面是以为全世界的网页就都是他自己做的那种,狭隘;另外一方面是以为做视觉的就是把网页弄得花哨,漂亮。同样简洁的网页,可能都是文字,但是你做的就是没有别人做的舒服,原因可能在于一些间隔,间距,文字,细线,对齐,等细节上,这些都是做视觉的人需要去研究的。这里面也是很考功力的。大部分人对做视觉设计的看法都有偏见,我是非常反感。这个社会太浮躁,如果你没有时间精力去研究别人领域的东西,先不要忙着下结论。
2: 你是如何做一个项目的,就是接到一个任务,你是怎么着手一步步开始的?

Raymond:那Eico的UI设计流程中前期准备是怎样的?
Rokey:我首先要有我(客户)的资料,(就像)我必须要有种子才能种出植物来一样,了解你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你的目标用户群是什么样的?年龄段啊、男女比例啊、还有包括用户眼中期望他的产品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些是比较关键的因素。然后另外竞争对手是什么样的,同类型竞争对手的一个分析,还有就是他系列品牌的一个统一性,还有包括软硬件的统一性,这些是需要考虑的。

这个问题一般都会问,可能自己还是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了不起的,许多事也不值得一提,所以经常不知道说什么。有一次面试官提醒我:“比如会不会先搜一下图片之类的”。我说:“这也算?”所以,还是感觉自己不够自信。其实差不多就是ROCKRY说的这些步骤,有时自己就是会觉得,每个人都这样说好像没什么意思。但是看来该说的还是要说。再细化一下的话,我一般还是会提前搜一些图片,但是这的确是建立在对这个产品有一个很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正规的说就是需要定义一些产品特性的关键词了,但我是一个人,所以我不需要写PPT给谁看,自己知道就好了。当确定了产品的特质是:时尚,或者干净,可爱等等,你就可以搜参考资料了。其实一般人都去搜参考图片,但如果说你要做一个时尚网站,你就去搜现有的时尚网站,这是比较低级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优点是方便,因为别人是提取过一遍元素的了,所以你能比较方便和集中的看到许多能体现“时尚”的元素呈现在别人的页面上,缺点是你会一下被定性了,设计上经常说的不要给设计师太多限制才能发挥他的创造力,所以如果你在做之前看到这类参考太多,不知不觉的会对你产生影响,虽然可能你表面比较抗拒或者有意回避。但这个影响是不露声色的。所以有个好的建议是如果你是做时尚网站的,最好去参考一些时尚产品(非互联网产品),你可以看看时装设计,名牌衣服等。像我做可爱风格的时候,我搜得比较多的是玩具图片。尽量从这些传统行业,传统产品中去提炼元素。其实很多大公司都有做这个步骤,他们正规地都会叫做“产品意象图”,和产品意向尺度法结合使用的,不知道我说的名称是否准确。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习惯是比较好的,对于提高设计能力和对设计的理解都是比前一种方法要好很多的,因为可能多了一个提炼思考的过程。说到这,有一个小感想,就是现在UI界往往是几个大牛出了某种风格,底下的人都一窝蜂地去跟,这样我觉得其实还是老让自己慢半拍,所以要快的话,我觉得不要去模仿别人的UI风格,有另外一种东西可以模仿,这里就不说了,(毕竟这里也没人看)。
接下来也没什么特别的步骤,差不多就都是要开始做了,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注意细节的统一了,一切还是建立在你之前定的产品特质的基础上。这个统一和ROCKEY上面说的不一样,他那个是在着手设计之前就应该考虑的。当然做完以后呢,一个是可以请别人帮忙来找茬了,另外自己可能看得太多,陷得太深而发现不了问题。于是就有一些人说的什么“远观法”。其实我都觉得这些土招,小TIPS,没必要起名字,就是离远一点,眯眼看,等等,注意是看一个整体的效果有没有偏差。这个是感性的。理性的规范的话,如果你做的时候没有注意间隔那些问题,那么做完之后,就算眼看看不出来有问题,也最好去给他规整一下,有些地方就是差1个像素的。你都可以规范一下,万一以后有需要,写成文档规范也方便。
有些公司还问我做完以后怎么测试?其实我们现在的情况比较单干,所以页面都是工程师写的,页面也是他制作的。我很少管了,这个是不大好的,因为有时候工程师觉得这里差几个像素不是问题,不影响功能。(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很无奈,在我们这,这里隐去一堆字)。如果简单的页面是我写的DIV+CSS的话,那么应该是在不同浏览器下做一个测试,另外对文字放大以后是否会撑破网格等,也最好都测测,确保视觉上尽量不出问题。
3: 对UE的了解
这个简单说说吧,现在很多人说自己是做UE的,好像又比UI高级了一点。其实我更喜欢另外一种论调就是,应该取消UE部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口号或者方针才对。和以往广告说的,让顾客满意是一个道理。大家都希望用户有一个好的体验,这个观念不应该是有一个单独的部门来做的,而最好应该是公司每一个员工心里牢记的准则。现在说用户体验,都是集中在UI部门等等,但一个不好的体验,可能是由于界面不好看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我点了搜索,你半天搜索不出来引起的,或者搜索的结果不行,这可能是开发人员,编程人员的问题,有些并不是可用性方面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是我打电话投诉,客服人员态度不好,造成我体验不好,以后就不来了。总之这个体验的过程是一个总的过程,所以只有每个人都以这个为标准,谈用户体验才有意义,只有这样,开发人员才不会说因为调一下间距比较麻烦,就不想调,觉得反正都能用。这样各个部门之间也有一个统一做事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