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台湾

去过台湾的人大概都会说台湾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不管是百年老街,人气夜市,古早好味,还是观景步道,骑行小路,铁道小站,又或者是创意市集,特色书店,唯美民宿,处处透着安逸,闲散,优哉游哉的气氛。这和大陆有很大不同,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陆,如果你不拼搏,不努力赚钱,总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大陆人操劳一辈子,换来一套只有晚上才回去住的房,这样的生活自然谈不上享受,当然除非你本身是富二代。而台湾的年轻人似乎就没有大陆年轻人这么积极,这么拼搏,小清新这个词最早应该就来源于台湾,台湾青年很“小清新”,喜欢追求“小日子”和“小确幸”,大概正是因为在这样慢节奏的社会和城市文化氛围中,人们不必活得太累,慢下来,花更多时间和自己相处、和花花草草阿猫阿狗相处,才能真正体会生活本身的味道。

台湾的文创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大概也是因为慢下来,才有时间去做一些创意的事情,也不求大,细小的创意就够了,这和大陆一些创意圈一谈都是大项目全然不同。于是你能感觉到台湾的文艺其实是很自然的融在生活中的,不需要什么标榜。慢下来了,有时间品味生活了,所谓文艺的味道就出来了。但慢还真是需要安全感做前提的,在大陆,不快就会被淘汰,城市里生活节奏必然很快,你说想要逃离城市,那只能是作为旅行项目,去乡下待一阵子,最终还得回到城市,在乡下住一阵子还好,一直住下去大概很多人也没法忍受。所以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也很少愿意再回去了,有时可能一征地,也根本回不去了,别说乡下,就是很多小城市的变化,也让外出的年轻人觉得故乡回不去了。

有个台湾朋友在台北念大学,毕业后就返回乡下了,这样的事情在台湾好像越来越多,在他们看来也是很自然的事。一方面台湾的城乡差异比大陆要小很多。台北房价高,买不起房,不愿意做房奴,那就回农村,农村生活安逸,休闲,一样过得很滋润,一样很方便,不会像大陆农村很多基础设施都不全。另一方面,后物质主义的思想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台湾的年轻人,所谓物质主义是个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为最高优先,而后物质主义则是个人更重视自主性、自我表达和非物质的价值满足。于是我们看到,更多人想开自己的小店,更多人走入农村,更多人关注老社区老建筑,而多人走上街头追求自由。前段时间的反服贸,很多大陆人不理解台湾年青一代这么极端的做法,表面上看服贸对台湾还更有利啊,但其实这不过是站在大陆凡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之上的看法,如果你理解了台湾的慢,理解了台湾对传统,古旧的留恋,理解了他们对物质主义的不屑,大概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反服贸了。

台湾《远见》杂志于2009年7月,发布了一项有关两岸年轻人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台湾年轻人的人生目标第1名是“自由自在”。最多台湾年轻受访者认为“成功”的定义,是“实践自己的兴趣”。这跟大陆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别,当然这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是相关的,其实相对大陆,台湾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经济体,台湾的新价值和生活方式和其他欧美国家其实并没有差别太大。在80年代经历了民主化和各种社会运动的冲击后──劳工、环境、性别、社区、教育改革等等,台湾出现了许多新价值,改变了以往将发展主义做为最高价值的主流思维。年轻一带就是这种巨大转型的结晶:他们视民主为当然,他们具有更多元的价值并扬弃以往主流的成功价值,并把这些新价值落实在对生活的经营,让个人生活与整个社会都能更美好。他们不相信“幸福”是来自金钱的无限累积──无论是整体社会,还是个人生活,他们都在努力践行这样的新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