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无聊的游戏

这两天放松的时候玩一个很有意思的FLASH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把目标物体弄到指定位置就可以过关了。怎么弄呢?用一只笔在画面中画出各种简单的几何体,通过简单的物理碰撞,杠杆,铰链达到目标。所有的东西都靠你自己画了,挺适合小破孩开发智力的。

游戏地址:http://armorgames.com/play/1177/magic-pen

这个网站还有许多好玩的FLASH小游戏,大家可以去打发时间。如果网络速度太慢,你想下载到自己电脑里随时慢慢玩,我们暂时把它弄了下来可以让你下载。玩的时候,先打开游戏,然后鼠标点右键,选择播放(一次就行啦)不然它自己不会播放,毕竟这个是从别人网站上弄下来的。自己娱乐就好,不要干别的用途。FLASH如果提示要与网络通信,点击确定就好了。

下载地址:http://www.coletree.com/upload/magicpen.swf

magic pen
magic pen
magic pen

绝对私家菜

三色炒

周日下了一天的雨,赖在家里不想出门,临近晚上,才想起晚饭问题。冰箱里有猪肉陷儿,鸡肉,还有爸妈带回的卤鸭子,就是没有蔬菜。看看外边阴阴的还在下雨,想到去买菜还得梳头,换衣服,穿鞋,就满脑子的不情愿。突然想到家里还有5根豆角,配上前些日子买的嫩玉米粒,干香菇,正好可以搞定一盘营养美味的素食。

20分钟泡好香菇,切成小条,豆角也切成同样长短的小段,下油锅炒到豆角变绿,再压一压让豆角充分地熟透,最后放嫩玉米,再翻炒两下,加盐和味精,鸡精,就可以起锅了。

爸妈都说味道不错,看上去也黄黄绿绿的,还有香菇点缀,想想都很营养。这该是我胡搞瞎搞出的最好看的一道菜了吧。就叫它三色炒吧。

《苜蓿地》小趣味和大创意

推荐两部电影:《葬礼上的死亡》和《苜蓿地》。

前一部是标准的英式黑色幽默片,喜欢这类型片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情节设置新颖,虽说有些场面会让人感觉很混乱,但整体而言,充满了别样的英式小趣味,高潮段还能给人一点小感动,片头片尾动画也挺别致,适合带着放松的心情看,看完一定让你心情愉快和温暖。

之所以说它小趣味是因为有后一部影片的精心设计做对比。和后一部比起来,前一部电影就只是一碟饭后点心。

好早就留意《苜蓿地》,去影院看《变形金刚》的时候,预告片时间赫然蹦出无头自由女神像,又一部纽约遭殃的灾难片,但当时完全不知道会是怪兽有关的片子,更不知道《苜蓿地》出自曾创造了Alias,Lost的著名J.J.Abrams之手。只看上映日期是2008.1.18,就心潮澎湃,因为那天是我生日。

直到最近,才终于领教了这部影片的厉害。全DV记录的第一视角拍摄模式,真实地让我好久没有如此紧张地看一部灾难片。单就情节上来说,这部影片还真是没有新意,但拍摄方式和让真正喜欢的影迷场外互动的模式,可以说开创了电影的一个新Era。所以说《迷失》的主创真不是盖的,一个lost就让好多影迷心甘情愿在时间线,神秘研究组织,和神秘数字之间lost了(包括我),这次这部看似小成本不经意只用DV示人的怪兽片,却同样隐藏了太多秘密。于是有人研究影片中向其他怪兽片致敬的彩蛋,有人研究结尾的神秘影像和声音,有人研究与其相关的几个神秘网站,还有人研究几个演员的Myspace网站,发现最后登录时间都是2008年1月18日。这真是一部有策划有预谋的片子,不愧是爱玩神秘的JJ的Project.

流连在各影迷的分析文字之间,我又赫然发现了一幅影片开头的截图:

Cloverfield
Cloverfield

看右下角的标志,看过Lost的朋友应该都认识,是里面著名的达摩组织的LOGO。难道说这部片子还真的和Lost有渊源?

晚上趟床上想了很久,达摩在这里面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这样的话,这部片子的时间线是不是又要仿照Lost去思考,DV里面倒是有很多闪回情节,会不会同Lost里一样隐藏着什么新信息。 没想通,然后就睡着了。

看来JJ这套故弄玄虚的玩法对很多像我这样的人还是很受用的。这部电影,不推荐有眩晕史的朋友观看,其他人,我觉得,即使你不会像我那样去到处收集研究心得,也大可体验一下第一视角影片带来的冲击力。

桑巴亚北京2周年大party

桑巴亚

桑巴亚北京2周岁了!唯一给我发了MOSH上活动的信息。

我们去过桑巴亚一次,其实是两次。一次在他们的798那边的工作室门口站了很久看了他们的排练。由于他们练起来时间特别长,中间很少中断,所以一直没好意思进去。第二次和唯一打了声招呼,终于去感受了一次。一个下午的排练非常充实,当时没有老师,也没人管你是不是新来,大家一上去就开始合练,弄得我们很紧张,还好我们打的是相对容易的打鼓。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几个新人,大家抱着“就敲吧”的心态硬着头皮跟上集体合练。中间交流很少,后来有些新人主动要求带队的讲讲,因为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气氛才稍微好了点。

一个下午的练习挺长挺充实,可惜798离我们实在有点远。我又是很怕跑路的人,加上种种原因,后来就没有再去过。而桑巴亚过了这两年,可是越来越壮大,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参加了许多大小演出。2006年的MIDI,我们是循例去看看,但乐队的安排实在也很难让人幸福起来。那时造成最大反响的就是桑巴亚进去了MIDI,在主舞台旁表演。旁边还有几个老外自发的几个人打鼓,这两拨人把观众从主舞台硬是拉了过去,是当年相对沉闷的MIDI音乐会上的亮点。

其实从小就喜欢打鼓,小学时在学习仪仗队里玩小鼓还是很过瘾。非洲和巴西的鼓曲,更是有一种很原始的自由在里面,很有感染力。祝桑巴亚有更好的未来!虽然我们已经不去了,但是还是希望在各位有兴趣的北京朋友,值得去参与。现在相比以前,可是有教学的了,管理上也应该好很多,所以是要收费的了。如果你能负担得起,又有时间,推荐大家去玩玩。

mosh上的活动介绍地址:http://event.mosh.cn/view/29256/

[基本信息]

  • 开始时间:04月22日周二 20:30 结束时间:04月22日周二 23:30
  • 活动地点:MAO LIVE HOUSE ( 北京 东城区 鼓楼东大街111号(南锣鼓巷北出口对面) 电话:64027959)
  • 费用估计:每人 0-50 元 预售门票20块 /现场门票30块

[活动内容]

桑巴亚北京2周岁了!

我们将于4月22号(周二) 在MAO演出与大家一起庆祝两岁的生日。这次的生日演出会带来新的曲目,同台表演的还有我们的舞者,与特邀嘉宾杭盖乐队也会有精彩的合作。演出后在对面的PAPER 餐吧举行After- Party,欢迎大家来参加。

PAPER 餐厅/酒吧地址: 东城区鼓楼大街 138号   电话:84015080

晓道消息

由于之前的空间服务商强行关了我们的空间,一气之下换了一个空间。可惜之前的数据导不出来了,无所谓,反正也没有多少留言,而且许多的这些感觉都是那么的不可靠和虚无,相对于真实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什么不能舍弃的对象。能够通过网站认识了的,心里还会记得。

以前的文章倒是我们用最原始的人工方法一篇篇搬过来了,顺便把博客主题也给换了吧,宽敞很多,看着也舒服,没以前那么挤,做个中国人平时干什么都够挤的了,网上给他来宽敞点。

今后这里会更个人化,实在不想为吸引看官而写。来的人,依然感激。

LAVA BAR – chocolate that mends broken heart

LAVA BAR是世界上首个液体巧克力糖果巴,其宣传语说是这些液体巧克力是修补受伤的心的胶水,这段视频是BUBI他们为LAVA BAR做的广告吧。这段时间大家都有些无奈和郁闷,在中国还没有LAVA BAR卖,如果真的可以把大家的受伤的心象粘胶水一样简单地修复,那这个巧克力肯定卖断市了。但在这个时候看这样的一个广告,听着地下丝绒的经典老歌《Pale Blue Eyes》,在抑郁中寻找一丝的安慰。希望大家都会好起来。

Sometimes I feel so happy
Sometimes I feel so sad
……
Linger on, your pale blue eyes
Linger on, your pale blue eyes
……

以下转自FLICKR的BUBI原话:

This is the animation of a liquid chocolate called Lava Bar (The Lava Bar is the world’s first liquid chocolate candy bar. It is the glue that mends broken hearts.)

Though i havent try that lava bar, my good friend gave me a box of cocoa powder, whenever i am upset, i would make a cup of hot chocolate drink, that do help to soothe my mind. Chocolate is a good pill to me

Esp thanks to my good friend siu o who make me smile and share good music with me during my stress time, love u always 

I am still busy for my own stuff and wish you all Happy New Year!

Welcome to Paradise

清理杂物的时候,看到了06年索卡当代空间的ICON展的宣传卡一张,一年多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之所以这张卡还留在这没有被扔掉,是当时留着想查一个人,结果到现在才想起查来。

吕东宪
吕东宪
2006    吕东宪个展,INSA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2005    Gana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个展,INSA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我们当时去看的时候,其实展览已经快收摊了,所以实际上没看到什么作品。展厅里那位服务人员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展览相关的书,上面就有吕东宪的作品,比我现在在网上能查到的多多了。可惜当时她要价是200多块,以我的作风是不会买的。

网上吕东宪的介绍很少,但我很喜欢他的画,希望有天再能见到吕东宪的其它作品。每当我看到这些画,我又会觉得生活美好了一些。Welcome to paradise !

Milky

天夏娘说: 有得听 有得看 有得玩 有意思。象下面这个……

milky


Milky 出现在BLUR的MV——coffee & TV 里,MV主要讲的是:Blur的吉他手graham coxon玩音乐久不归家,父母和妹妹内心非常想念着急,Milky为了让家人心情好起来,决定自己出去寻找graham coxon。过程中路途凶险,Milky还目睹了美丽的女版Milky被人踩扁的惨象。最终Milky勇敢地找到了graham coxon,graham coxon看见Milky想起了家中的亲人,于是在凌晨前赶回了家。在家门口把Milky一口气喝光。Milky终于在天堂见到了之前的女版Milky。

Milky形象简单可爱,于是有人搞了A4打印版的纸模型,方便大家下载回去制作自己的Milky,各位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底下两张小图下载打印版的图片回家试试。MV中可爱的女版Milky被踩扁了,自己打印出来折一对milky放在家里让他们终成眷属吧。

《迷雾》一半恐怖,一半其他

周末在家看了朋友推荐的《迷雾》《灵异孤儿院》。两部最近被谈论较多的恐怖片,前者因为是史蒂芬金改编作品,后者则被说成是西班牙的艺术恐怖片。但看完后我却觉得很压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变老了导致抗压抑抗恐怖能力下降,不像过去那样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恐怖片,就怕被吓得不过瘾。

这两部片子,倒不是说有多恐怖,事实上,《迷雾》前大半段都太模式化,很多桥段都能猜到会是怎样,而超市里不同人群的故事又太舞台化,听“神婆”第一次讲话时就想毙了她,结果却是等到影片快高潮时才让她死掉,其间还让她蛊惑了一大批人,剩下“清醒”的人正好够坐一辆车离开。直到高潮部分响起宗教般的音乐加上非常规结尾时,才意识到这应该是尽量忠实原作的电影,但我相信电影和原作的表达效果肯定还是会差很远,因为像这样表达人性缺陷的作品用文字的形式,不仅在可接受度上温和许多,也更能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间。而直接影像的表达,就导致了前半段的不自然,和结尾的残酷和仓促,虽然意外,但却是建立在对前半段的误读上的,我还一直以为是生化污染造成的物种变异,而男主角结尾的行为也同之前的表现大相径庭。

《灵异孤儿院》同样也被归为“意外结局的电影”,孩子们围坐在Laura身旁,窗外是灯塔闪耀,我才知道Laura为了孩子,也去了他们那个不会变老的世界。那个时候很美也很温情,但下一个镜头看到丈夫到妻儿墓前献花时,突然觉得这个男人怎么现在才出现,眼神里也一点没有悔意,于是之前的那一点小温情也顷刻间荡然无存了。影片摄影很美,前面的惊悚气氛渲染得也不错,特别是通灵那段,很全还很“高科技”,但唯一缺少的是母爱的铺垫,另外父亲的刻画也太平面了。

两部电影都是悲伤的结局,只不过一部绝望,一部唯美。但看完都觉得压抑,已经不太能喜欢上这种电影了,突然很想看《僵尸肖恩》似的黑色幽默片,于是马上下了一部《葬礼上的死亡》,据说很有意思。

《青蛙的预言》大雨大雨一直下

大雨大雨一直下

北京今天下雨了,春分后第一场雨,来得有些快,就在春分后的一天。北京这个城市,是不常下雨的,也有些害怕下雨,像今天,一场绵密的小雨就让早高峰的交通濒临瘫痪。久晴无雨的时候会变得有些盼望下雨,就像过去在家乡盼望出太阳一样。但在北京,这真不是一座适合雨的城市。

前几天看了一部法国动画片《青蛙的预言》,很孩子气的名字,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大雨大雨一直下》,它让我想起小时候最爱的一篇科幻小说,布雷德伯里的《雨一直下》,冷冷的,很有雨季的味道,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这里感受一下当年的短篇科幻经典。

当然动画片嘛,我还是喜欢明亮美好的。去年底“七橙映画放映室”放这部动画来着,因为时间关系没去成,于是回家自己下了一个。

类似于诺亚方舟的背景故事,讲的却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主题。蜡笔画的淳朴风格,华丽丽的色彩,憨憨的可爱角色,还有法国式的幽默和浪漫。漫山遍野黄灿灿的花,吃薯条的狮子老虎,爱扭大屁股的非洲妈妈,被剥去龟壳的海龟,还有从头至尾絮叨着婚后无聊生活的大象夫妻。

疯影工作室的这部动画据说光手绘就花了四年时间,如此诚恳的一部作品,确实值得我们重新带着孩子的眼光去看看。

漂着的日子

最近在换住处,真的快,又一年了。当年在回龙观和朝阳区之间跑来跑去的日子,似乎也过去不远,但想起来还是有点沧桑感。回龙观的田园鸡真好吃,当时离开前的那天晚上,和晓禾同学在外面路边吃的麻辣烫,也很舒适。回龙观的街很宽,很少车,很少人。

接下来的一年在蓟门桥,倒是方便了许多,骑车上班,不用受北京的破交通之苦,在路上好不快活,舍不得骑那么快,后来都是推着走的。而且和大学同学住一起,晚上一个人回去不至于显得太凄凉。可惜离学校那么近,都没回去踢过几次球。

现在又搬到北理这边,感觉总是这几个地方转,循循环环。这里住的比以前好,可比以前贵多了。不过倒是终于能两个人住一起了,省去了周末奔波的路途之苦。多付出点也是值得的吧。

北漂一族就是这样的漂来漂去,有时想想那个住了那么久的地方,也是有点留恋。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有许多的期待,想把房子布置得好一点,想想周边有什么地方又经济又实惠……虽然想的许多最后都没有实施,但总给我们带来过期望。生活有些期待是好的,不然活着还有什么生气呢?

回龙观
将近两年前刚住进去的回龙观宿舍
蓟门桥
刚入住的蓟门桥房子

你知道我们将走向哪一边?

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

随波逐流,是这个社会的现状,每天挤在大城市的人流里,生活带领我们走向哪一边?我们能掌握自己的未来么?最近看完电影《荒野生存》,毫不犹豫地在豆瓣打了五星。有些人在评论中说男主角应该加强一些户外运动的知识再去探险,这些人就如同影片中的一位女角色,她问男主角:为什么要把钱给烧掉,留着也许以后有需要呢?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就是有太多太多的束缚,来自欲望的,来自害怕的。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不是自由身。

同样近期火热的《ONCE》,在我看完以后也不能避俗地打了五星。这个电影有种说不清楚的奇妙,说摄影制作,都是低成本的小制作,有些DV的摇晃镜头感,没什么亮点;说故事本身,并没有象一些人所说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浪漫故事”,虽然后来两人互有爱意,不过并没有大家希望的那样走到了一起,而且也没有什么深深的遗憾因为走不到一起表现出来,这都不符合大众看噱头,献眼泪的心理追求。再说,就是电影中的音乐了,毕竟是一部有关音乐的电影,而且奥斯卡也拿了,里面有些歌的确也不错,男主角在街头撕心裂肺,和最后大家一起在录音棚合的那首都不错,但我单听电影原声,我只打了四星。是因为以THE FRAME这个乐队的名气和才华,很多别的乐队的作品也能达到。如此说来,我为什么偏给这个音乐电影打了五星?

最后我想到了打五星的缘由。影片过多的时间用力展现他们做音乐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默契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没有过多对白,当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效果时,各自都有会心的愉悦感。这里我看到了一种音乐上的自由,默契,如果你身临其中你一定会感受更深。如果你在大学里有一群人围坐在草地上很高兴的唱歌,你一定觉得那位弹吉他的男生弹得真不错,而平时他可能只是个弹的很烂的人。因为当时你无暇顾及他的吉他技巧,因为你的心正由于相互的心灵撞击达到一种很幸福的状态。如果他弹得不算太烂,能对得上节奏;如果你唱得不算太烂,基本都没走调,那简直就是PERFECT!

自由,是音乐这一艺术的一大的特性。想想肖申克监狱里的一群囚犯仰望大喇叭的情景。我想许多急功近利追求效益的流行音乐,都做不到。

左小祖咒出新专辑了,500元两张CD,人们大可以骂街,可他免费放到官网供人下载,又让人无话可说。第一次听完觉得这次真的很难听,可我还是坚持要多听两次,并选了第一首《小白兔》放到我们的博客背景音乐里。这两张专辑以《小白兔》开始,以《爱的荣光》结束,这两首都是如此的温暖和催人泪下,夹杂在中间的是一堆激烈的大杂烩,混乱的就如我们当下的社会。我想在一堆讽刺,烦杂纷扰过后,左小祖咒是不是也希望我们有个好的结束。

刚出生的小孩是幸福的,不管是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当下的抱怨是漫天的,你知道东方在哪一边?你知道生活在哪个方向?只但愿我们好人善始善终吧。

废话了三个不相关的话题,总结如下:
自由,我们何时能做到?

Walter Martin and Paloma Munoz

Walter Martin and Paloma Munoz 两位艺术家最近的作品有两个系列,一个是TRAVELERS,是一系列外面都有卖的那种小球玩意,摇一摇里面的泡沫就漫天飞,制造雪景一样的场景,风格都是几米那类的。

另外一系列叫做ISLANDS,虽然也是几米那类的人物风格,不过这次卖的似乎是印刷品,虽然是图像的东西,但应该都不是电脑画出来的。从这两人以前的作品看,多数是装置艺术,做了很多好玩的玩意,也很有寓意。这个系列的印刷,应该也是手工做的模型然后拍摄出来的。实在是让我们这些一手鼠标一手键盘的人羡慕不已。作品当中无处不在的精致,温馨还是让我爱不释手。

网站上有两人的简历和以前的作品,值得好好收藏。私家推荐。北京这两天也下雪了,挺应景的。公司的年终晚会结束,我的心思就盼着回家了。

http://www.martin-munoz.com/

Walter Martin and Paloma Munoz
Walter Martin and Paloma Munoz
Walter Martin and Paloma Munoz

大懒堂:我们就是学不会普通话

LMF

今天在张晓舟的BLOG上看到这篇文章《我们就是学不会普通话》。写得不错,把国内的HIP-HOP乐队现状分析了一下,鉴于很多人不喜欢看长篇文章,我摘抄以下几段供这些人看看,有兴趣的应该去看看原文。

假如从语言、音乐、文化、时尚四个层面来看Hip Hop在中国的现状,只能说中国的Hip Hop文化还仅仅停留在Hip Hop服饰鞋帽“外贸货”的阶段——一种徒有其表的时尚全球化或我所说的“跨国社会主义”盗版文化。至于Hip Hop延伸文化,在公安工商文化交通城管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乃至奥运志愿小分队的天罗地网之下,你只能在自家墙上涂鸦,而在连人行道都被汽车占满的街上,x-game的过街老鼠也只有找死的份儿。想知道中国的街头文化吗?对不起,您只能上《城市画报》或者其他什么时尚杂志找,而休想在街上看到。

迄今为止中国的Hip Hop还难以奢谈音乐这个核心问题,绝大部分国内Hip Hop在音乐上都很弱智,音乐元素单一、节奏型单一,更不要说采样、混音、编曲。

最要命的是从语言到文化,中国Hip Hop都非常缺乏Hip Hop的灵魂:热气腾腾的街头气息。

中国Hip Hop要变得好玩,必得方言化,关键不在于你如何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如何商业如何专业,如何用普通话统一祖国,而是你首先必须说人话。这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Hip Hop最有活力的反而不是首都,而是说鸟语的粤港。

接下来他介绍了他觉得很好的一支广东HIPHOP乐队——“噔哚”,我之前没有听过,但我想今天回去我就会在我的电驴下载列表中加上。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之前的BLOG比赛中,其实我想介绍一下香港的LMF的文章,不过后来没有写。今天翻开相册,顺便把这张准备好很久的图片贴在此文顶部,看看这只已经解散了的LMF,我认为至今为止中国最好的HIPHOP乐队。

之前为什么没有写LMF,我想之前考虑到了一般人对于LMF的认识,就是一只粗口歌乐队,低俗。如今在我看来,我们的BLOG没有清纯MM照片,没有装可爱纯洁的倾向,我默认经常来看的朋友都应该是有自己是非分辨能力的,不会听到几句脏话就如何如何不适晕厥。LMF做到他们的音乐,歌词文化,真的是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讽刺香港社会,大骂香港乐团,唱出糜烂的夜生活屡见不鲜。LMF更用HIPHOP风格踩入时装界,扩张着自己的HIPHOP文化。

如今LMF已经解散,去年MC仁来北京的MIDI,我也没有见到真人,喜欢他们音乐的人都会有所遗憾。至今家里只保存着他们的一个演唱会现场,开篇就火爆震撼,在大屏幕上打出所有报纸杂志对他们的批评,俨然一副对媒体宣战的态势。我想对我一个比较沉默的人来说,打动我的HIPHOP并不多。

香港资深音乐杂志MCB在99年度的乐坛总结中把最佳中港台乐队授予了香港新晋hip-hop乐团大懒堂(LMF)。听着LMF,就好像在看一部反映香港青少年现状的电影。它从一群本地青年的角度去描述一个日渐繁荣而社会问题愈加严重的香港。像”咏春拳”通过描绘70、80年代的武馆来影射当代香港社会的无常生活。”我要踩下去”反映了日前极为流行的滑板一族的生活状态。而无论是深深自省的”今宵多珍重”还是讲述对社会、家庭和自我关系的看法的”无根草”,都令人深深感到一个香港青年彷徨与无助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