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ad Girl》women醒来,阳光灿烂

有没有注意到,敲拼音“我们”的时候,会经常误敲成“women”。写下上面那个标题的时候,我本来就是想写“我们”的,不小心又敲错成“women”,忽然觉得这么将错就错倒也和这部下面要说的电影十分贴切。

《The Dead Girl》,一开始只知道它的中文名《谜样女孩死亡事件薄》,害我以为是一部连环杀手悬疑片,而且影片开头,荒野上那具爬满蝼蚁的女尸,和灰暗阴冷的氛围,也一直引导我往悬疑惊悚类型上想象。如果不是接下来出现第一个小标题“The Stranger”,或许我还会一直郁闷地错下去,最终也找不到悬疑片该有的答案。

其实,《The Dead Girl》就是《死亡女孩》,当然,第一个把它叫做《谜样女孩死亡事件薄》的人,肯定学过大众心理学。影片也不是什么悬疑惊悚商业片,而是不折不扣的独立电影。充斥全片的灰蓝影调,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细腻的镜头角色表现,充满张力与个性的表演,压抑的性爱场面,共同造就了一部颇具实验气质的小众电影。

影片由一具女尸的发现,引出了5段相对独立而又同时与尸体相关联的5个女人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压抑困顿的过往承受了太多的痛苦。不管是受母亲牵制的女人,为姐姐的死患上抑郁症的女孩,还是多年被丈夫冷落的妻子,被女儿抛弃的母亲,以及最后死在女儿生日那天的妓女,他们都在期望着新生。

结构上《Dead Girl》与我们熟悉的《Crash》、《Babel》相似,但那样的片子,看一部还行,看多了,你会觉得怎么都那么大主题,部部都想搞得深刻,搞得庞大,于是难免出现类似《Babel》里日本人那段的牵强。《Dead Girl》不一样,它很平常,很生活,但同时,痛的时候你会很痛,醒的时候你会很超脱。它给你的撞击,不像crash那般需要巨大的偶然来完成,它只是静默地流过你的伤口,深深刺痛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愈发地清醒了。

长时间的压抑过后,我很惊喜的发现,这部影片留给我最清晰的记忆却是这些话:

“你吻我的时候,我就不疼了”
“清晨我们醒来,阳光灿烂”
“她眼中最后留下的景象会是什么?”“树,还有天空”

mtime上,女性观众对于此部电影的评分大大超过男性观众,这也正好说明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其对于女性内心痛苦来源的探讨赢得了众多女性观众的共鸣,这种探讨也是影片实验性所在。

影片里有若干熟悉的面孔,其中我们可以发现《阳光小美女》里的小美女妈妈Toni Collette,《罪恶之城》里的Shellie,我个人很喜欢她的嗓音,另外还有《太阳浩劫》里的Cassie. 女导演Karen Moncrieff同时也是本片的编剧,目前只拍过两部电影,很值得期待。该片曾被美国媒体誉为2007年奥斯卡的最大遗珠,同时也获得了圣地牙哥影展最佳剧本奖、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3项大奖提名和法国多维尔美国电影节最高奖。

推荐指数:★★★★★

《我想深情款款地爱上你》

问:看起来很平和平淡的人,你是吗?
答:北京很大,出门就要花钱,我没有钱,于是就安静的呆在家里。平和是被迫的。

我听到最后一首《老张的花样年华》以后,以为她是四川或重庆人。后来查了查资料,发现钟童茜从广州来,现在北京霍营。这印证了我最初看到这个专辑的封面这位女生就一定要听听的感觉,因为长得太象陈敏同学了,希望陈敏同学也能看到。这张专辑由今年红人乔小刀等负责发行,终于在2007年即将过去的时候带到我们耳边。

坦白地说我听第一首同名主打歌《我想深情款款地爱上你》内向版的时候,心里有着一丝的激动和期待,非常希望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她能使这张专辑推到我的年度最佳诸如此类,毕竟今年听到的惊喜不多(也许是自己听得少)。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还是没有让我过度激动,象一些人所说,随之而来的肯定是汹涌而来的喜欢与汹涌而来的质疑,有的歌很难听,并不是所有的歌都能舒服听下来,尽管如此,也是能找到《我想深情款款地爱上你》《无题》《家门口的爱情》等旋律不错的歌曲。如果各位觉得不想去体验那些难听的歌,那也听听这几首吧。

然而这篇日志的标题,实际是乔小刀在豆瓣评论的标题。这句话,我个人的诠释是这样的:同样作为独立音乐女声,钟童茜明显和现在台湾层出不穷的那批光鲜可爱的独立女生是不一样的,也许这不是一张极其出色的专辑,但乔小刀等人出力帮忙发行,和我在BLOG里发此推荐的行为,是一样的。都在为一些我们觉得值得的东西,这个社会慢慢消失的东西,出一点微薄的力量。

最后客观地说一句,作为一张内地独立的专辑,资金不充裕的状态下,这张专辑的制作还算比较精致。比一些地下乐队要好得多,我们能看的见用心,不是在那装。

近期观影笔记

《美丽密语》
在豆瓣唯美电影单里搜到这部动画片,封面很美,就下了。没想到是纯Flash的动画,时间不长,看起来比较小清新。整个画面,色彩柔和而含蓄,透着粉嫩的梦幻质感。

喜欢猫的乖巧男孩,紫色的水晶球,记忆里白色海鸥飞翔的小渔村,墨绿色的小精灵,古老灯塔里的幻想世界,还有不期而遇的爱情。女孩子幻想中的爱情故事就是这般模样了吧。此片荣获SICAF筹备新片大赛“文化及旅游局大奖”及安锡国际动画节格兰披治最佳动画长片大奖。

适合所有爱做梦的大孩子小孩子。

推荐指数: ★★★☆☆


《回归》
看完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电影《回归》,有种说不清的情绪在心里滋生,是压抑,凝重;还是释怀,神性。一切的情绪都在那一片海里轻轻荡开了。一开始我差点就以为这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它拥有同塔可夫斯基如出一辙的俄罗斯冷调气质。青灰苍凉的影像,静默的音乐,让你即使坐在开足暖气的房间也能感受到俄罗斯的寒意。但它那一片宁静的海,孤寂的小岛,毫无渲染的话语和最后突然来临的高潮,却有一种让你无法抗拒的力量引导着你去注目和思考。

七日的“创世纪”之旅,父亲的从无到有再到无,影片所涵盖的内容也有多层。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父权及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隐喻,也可以将父亲的角色当成基督教文化中上帝的映射,也可以单纯的当成关于爱和成长的影片。此片荣获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推荐指数:★★★★★


《生化危机3:灭绝》
如果不是因为米拉·乔沃维奇,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曾一度是生化危机系列游戏的粉丝,如果不是因为太久没有看火爆片,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列入片单。游戏改编的电影常常处境尴尬,特别是像《生化危机》这样特意向B级片靠拢的电影。普通观众会觉得它恶心,B级片粉丝会觉得它缺乏元素,游戏玩家会觉得打斗不够真实。不过还好,至少别人商业票房上成功了。这一集里,我喜欢的米拉·乔沃维奇被复制了无数个,看得我眼花缭乱。幸亏此版本清晰度较高,无论是慢慢黄沙淹没的拉斯维加斯还是凌乱冷血的医院和实验室,影像所传达的氛围还是很贴切的。米拉还是一如既往的迷离眼神和坚毅表情,从《第五元素》开始就喜欢上她这种风格。印度弯刀耍得很酷,不过最后Boss大战时,两人发功的情景让我想起周星驰的《功夫》。漫天飞舞的乌鸦让我和爸妈同时想起以前住万寿路那儿的满树乌鸦。扯远了。

推荐指数:★★★☆☆


《自然法则:吸引定律》
一个澳洲电视工作者,在人生跌落谷底、生活即将崩溃时,偶然间读到一本百年古书,发现了一个生命中的重大秘密。于是,她开始组织一个工作团队,寻找当世知道这个祕密的人。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并且现身说法告诉你:了解这个秘密,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不论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这个秘密都能给你!以前是很排斥成功学书籍的,但这部记录片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尽管有些地方略显偏激。

是要花时间寻找过错,专注过失?还是要花时间创造建设,正面行动?至少它告诉你永远要积极正面地思考,才能接近你心之所愿。告诉你生命中成功的标准,不是东西,不是金钱和物质,而完全在于你感觉到多少喜悦。告诉你每天都带着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学会享受生活。

推荐指数:★★★★☆

《越大鑊 越快樂》黃子华栋笃笑

越大鑊,越快樂

这次时隔不久,又开SHOW了。比以前快了不少,不知道是缺钱用,还是借《奸人坚》的人气乘胜追击,总之都是要支持的了。今年还会第一次开到澳门理工大学,可惜我还是没钱没时间没入港证去看。CIN同学现在已经杀到香港了,真是羡慕。

可能非广东的朋友不了解。所谓越大鑊,越快樂的意思,就是——越遇到大麻烦,越糟糕,就越快乐。“大镬”在广东话里的有意思“糟糕了”“闯祸了”的意思。可能这次的SHOW会积极一点,所谓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比较低谷的时候,如果因为错过日出美景而流泪,我们也会错过日落的美丽。黄秋生所说:人生总有低估高潮,既然是这样,低谷的时候就积极一点,尽管看看明天会如何。看黄子华栋笃笑永远都是这样的了,说了很多小市民辛酸,最后都是有笑有泪。

这次的POSTER虽然也还可以,不过颜色方面我还是喜欢上一张。最后还是祝演出成功,我就等着以后不知道谁会给我传个录音,或者CIN同学之类的带回来张DVD才能看了。

《天堂的孩子》小幸福

天堂的孩子

雨夹雪,天气阴冷而潮湿。北京该要进入寒冬了。冷的时候,人才对温暖更加敏感。一顶帽子,一双手套,一声问候,一个拥抱,都会简单的让你温暖起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小小的幸福感。我喜欢在这样的冬天,暖一壶茶,看一场温暖的电影。一部美好的电影,或许可以温暖你一整个冬季。就像若干年前我看过的那部《天堂的孩子》,还有另外一个可爱的名字《小鞋子》。

那是一部纯洁透明的电影。即使它的画质有些粗砺,故事也很简单,但正是这样的朴实和单纯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深处尚未磨灭的童心。伊朗灿烂的阳光里,贫穷的孩子奔跑在狭窄残破的小巷里。一双破旧的粉色带蝴蝶结的小鞋子,是兄妹俩深藏内心的小秘密。哥哥为此磨破了双脚,就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妹妹却在发现自己的鞋穿在盲人的女儿脚上时,默然的走开了。妹妹考试时焦急的偷看老师的手表,只是担心来不及把鞋换给哥哥;得了冠军的哥哥却因为没能拿到季军才有的奖品——一双鞋而哭泣。在两个孩子的眼里,一双小鞋子是那样的重要,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对于新鞋的幻想,就像手中升起的肥皂小泡泡一样绚丽。直到最后,看见爸爸从商店里出来,手里拿着两双新鞋,我们才如释重负。

影片结尾,哥哥还在为自己比赛失误拿到第一而自责,他把鞋脱下来,露出两只满是血泡的脚,伸进水池,一群金鱼游过来,在水里亲吻着那双小脚。这一刻,我们都微笑了。

西亚的阳光还是那么明亮,伊朗孩子的大眼睛里,有一个小小的天堂。那里藏着一些单纯的小念头和小秘密。那是属于他们的幸福。那是富人的孩子也会羡慕的幸福,也是我们这些已经不大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成年人,久违的幸福。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希冀什么。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10)——老狼

似乎既然写了9,最终应该有一篇10,才觉得完整,十全十美,中国人喜欢这样的圆满。然而贝海拾珠,太多拾不完,喜欢的乐队还有许多,但谈得上影响的暂时找不到什么了。

今天去看完牙,一个人慢慢走回来,风吹着很冷。北京的冬天已经来了,路边的树已经是光秃秃的,城市显得很萧条,满街的圣诞装饰业挽救不了。我忽然想起大一的时候自己常用的一个签名档:北京的风沙很大,因为北京的树很孤独。然后想起自己什么时候决定要来北京,这个生活多年了,至今仍会偶尔觉得陌生的地方。这才是我后来接受了哪些音乐,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的关键起因吧。要说到“害”,这个也算是罪大恶极了。

以前高中班上一位玩乐队帅哥,我问他为什么高考要报吉林大学那么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他一脸深沉的望着远方,故作感慨的说,北方玩摇滚的多。这位帅哥,上了两年大学,放假回来还很兴奋地跟我们说:在吉林,和女朋友×××还真是麻烦,要脱三条裤子。最终这个人毕业后,就直接回到了广东某劳教所,没有任何留在北方的意思。还好,不是劳教所里关着的人员,只是个公务员。是的,大部分的同学毕业都选择了回去。而我为何直到今天还在北京的大街上,在这个冬天里,泛起一丝的思念和忧伤的情愫。

在那个意气飞扬的年代,我们的确相信和向往北方有着我们那缺乏的一种文化气息,一种氛围。但我当时对摇滚的认知,只限于BEYOND,加上点唐朝黑豹。我也不会弹吉他,所以不会想来北方玩乐队。我对于北京的向往,基本都来自老狼当年那张经典的《恋恋风尘》。

我相信这里有忧伤的白雪开满山岗,我会在雪上走来走去听着踩雪的声音;我相信我在这没有人再觉得我话少很奇怪,这里的人都很朴实和蔼可亲,真诚就没有问题;我相信我读大学时会经常在校园的草地上看着书,或者学学吉他,身边也都是这样的同学;我相信这里有长发长裙,美丽朴实得如《龙堂》里徐静蕾的女生,我会向她微笑,一个不小心她还会喜欢我这个傻小子。总之老狼那张《恋恋风尘》不管在旋律上,歌词上,老狼本身的声音上,都渲染描绘出北方一幕幕让人动心的校园生活,在我当时都无法感受到的,全都投射到了我对北方的向往中来。

然而北京下雪的时候路上总是脏得让人不想走;北京的人也不是全都和蔼可亲,我踢了那么多年的球,看了无数的爷们不知因为丁点的小事打得满脸是血;大学里我几乎没有到校园草地上坐着晒阳光看书,更多地是坐在电脑前,背越来越驼;我也没有和长发长裙的想象中的北方女孩有过什么接触;连徐静蕾都已不是那个邻家女孩“哑女丁敏”,而是更多地显出不简单的一面。如今大学生遍地都是,大学生活也完全不如老狼你所说。在老狼以后,也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民谣。

这边没有老妈的老火靓汤,早餐没有猪肠粉,冬天很冷,夏天很闷。而我在这也不是做什么高级工作,依然天天出入办公室上下班,偶尔客套于饭桌,和在南方的同学一样。而老狼却还在唱着那个调调,今年的新专辑《北京的冬天》,在音乐上没有什么突破,但还不至于差劲。只是老狼阿老狼,10年前你就唱着北京的冬天带我来此,如今我身在北京多年,你还是唱着北京的冬天,你的那颗心变了么?

朴树已不是当年的朴树,许巍也少了很多浪子气质,到处当评委专家的黑楠,又还记得当年写过这样的句子么——“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逃避风霜,只有你陪我一起唱歌”。是你没变还是北京的冬天没变,还是只有我停留在十年前?

然而还是要感谢老狼,虽然你说唱如此纯白的北方校园生活我没有遇到,但人生的因果如何说得清楚,人总不能知道,如果以前选了另外一条路,会不会更好?人,如果觉得现状不好,就努力去改变;如果觉得满意,那心存感激不必太追究过去。如果我没有在北京,我不会认识现在的,不多但很好的一些朋友,还有现在的女朋友,虽然北京的冬天,还是很冷,风很大,让人不喜欢。

《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

《雾中风景》躺在我的电脑中已有一段时日。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我知道,需要找一个内心安静的时候来看。在此之前,我并没有看过他的电影,只略微知道他是“希腊电影之父”,略微知道,很多人讲“诗意电影”的时候会提到他。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本打算以“诗意电影”作为影评部分的大标题,但总觉得现在谈“诗意”是会被人觉得作和可笑的,于是在发布的时候,便没有了大标题。《雾中风景》便是在那个时候下的。

两个孩子犹豫再三,终于鼓起勇气去寻找他们不可能找到的父亲,路途上遭遇了各种各样成人世界的残酷。孩子说“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世界。一大堆的公文包,冷死人的火车站。好多好多我们听不懂的话看不懂的手势,还有吓死人的晚上”。是啊,在这样诺大的世界里,他们是如此渺小,那么多高耸入云的烟囱,巨大的机器轰鸣着,像要把他们吞噬掉。孩子一开始是那样脆弱,害怕黑暗,在火车车厢的角落里瑟缩着,跟想象中的父亲说话。5岁的弟弟为垂死的马痛哭,而在他们身后却是一场欢快的婚礼。那时的他们还完全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矛盾和生死的含义。而最后,12岁的姐姐已经懂得怎样同陌生的男人交易。这样的成长只让人觉得揪心。最后,他们在迷雾里偷了别人的小船,驶向未知的那片土地。我们听见了枪声,然后,也是最后,孩子们上岸,透过迷雾,看见了一棵树。

一场希腊悲剧式的电影。希腊雕像般定格的人群。大量的长镜头静态全景和人物跟拍,真实地让人窒息。最让人痛苦的莫过于姐姐维拉被卡车司机强暴的那场戏。白天,卡车黑色的帘子里,一切都那样安静,只有来往的汽车声,还有最后醒来的弟弟发现姐姐不见了时急切的呼唤声。然后维拉慢慢从帘子背后钻出来,坐在卡车边缘,手从两腿中移出来,全是血,她只是呆呆地望着满手的血,然后无力的在卡车内壁上擦着。现实的残酷就这样将孩子侵吞了。

安哲曾在采访中说,最初的结局不是透过迷雾看见树,而是让两个小孩消失在雾中。但他把剧本拿给七岁的女儿看,看到最后,她哭了。她问:“父亲在哪里?家在哪里?”于是他做了改变,让树出现,让小孩抱着树。就像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棵树。那么他就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重新创造这世界。就像这样,手轻轻一挥,雾就会消失。”“这是特别为我女儿而做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分明已经听到了枪声。或者树只是他们到了天堂看到的幻影。

《雾中风景》是安哲“沉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之前两部《塞瑟岛之旅》和《养蜂人》同样是关于旅行和寻找。其实我们都是混沌世界里的旅者,我们常感失落,所以我们便要寻找,离开便是一种回归。从一出生就上路,直到走向天堂。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9)—— 有耳非文

自己还有的一大口味。。。当然少不了女声。所谓的独立女生,比如不唱《健康歌》了,唱《福禄寿》的范晓萱,比如已经大红大紫的陈绮贞,如今红得以致我虽喜欢但已不喜欢提起了,还有当年的自然卷等。潮流兴起听“独立”音乐 ,特别是独立女声更受欢迎。douban上通处可见的indie-pop indie-rock的标签,有如北京大街水泥地上贴着的办证广告。在几年前,这几个名词还只是一些关注非主流音乐的人才眼熟,而现在,追求个性的少男少女已经把他们运用得何其熟练。查摇滚年的资料可以查到“indie-pop, indie-rock”的解释,这两个词的重点在于INDIE,而不是POP或者ROCK。

“独立”这个词来的,这个词代表了按照自己乐队的思想去做和发行唱片时小份额,低预算的特性。虽然大部分独立种类的音乐是靠主公司的牌子来进入市场,占取销售份额的,但是他们做决定的过程仍然是依照自己想法的。同样的,独立摇滚可以自由的探究声音,情感和歌词的主题,无需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和个人口味的利润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们是这样做的,毕竟,还是想在商业中停留)。

我觉得有些所谓的独立音乐人还是做不到这些的,所以我尽量去用冷静点的心态去对待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小美女们,而不随便贴上“indie-pop”等标签看起来似乎比唱流行乐的人要品味高。

说到影响我的独立女声,其实这个题目不应该是“有耳非文”,“有耳非文”没有陈绮贞她们那么的高产,水准还能得到保持的能力,并且对我的影响也不能说有多大。所以这里我只是用她这个名字好了,代表着一类女声,代表我对她们的喜爱。而“有耳非文”有一个还让我津津乐道的东西就是,首先她的音乐是真的很独立,另外她在我开始喜欢到现在的几年里,她没有红过。如果我和你说我喜欢陈绮贞,大家会觉得俗,没新意。所以我宁愿提“有耳非文”,喜欢用她来做我这一口味的代表。

这里先介绍“有耳非文”的一些背景:

有耳非文,原名高郁斐,台湾长大。小时候就接受正统音乐及舞蹈的教育,结果教育完全失败。她老没有办法认真地跟著节奏和舞步学习,偏偏爱自创独门怪招敷衍进度。老师和长辈都特别不爱她。还有一个怪癖就是爱发呆,家人也不太清楚她脑子里装些什麼。在电视上看到京剧时就会好像被点穴一样入定,因为数学屡次不及格而被迫学习艺术科系。又在香港演艺学院舞台管理系鬼混了几年。她有一种可怕的想法:快乐比出人头地重要。因此,就这样,谁也无法解救这个不怕饿死的怪胎歌手。其他的时间她多半用来睡觉,吃东西,跟狗玩。19岁到香港修读演艺学院的舞台管理课程,后来因为参与人山人海梁基爵的一个音乐剧,因而促成其日后加入香港独立音乐圈。多年来在剧场、唱片,电影及电台工作找到她的足迹,现在香港任电台DJ,粤语说得很烂很搞笑,但是却很爱说。近年随尼泊尔皇室乐师Bina Shrestha学习西塔琴,和日本国宝级大师大野一雄学习舞踏。

因此“有耳非文”这四个字,是她名字“郁斐”的拆分,这就是我和她相识的开始,想当年我的网名叫“阿树”,其实你会发现女孩觉得你叫阿树其实挺土的,除了朴树或者《情书》的藤井树。后来认识有耳非文以后,我就改了叫“二木又寸”。后来我又知道“有耳非文”有一个特别的意思:‘有耳’代表我经常用耳朵去聆听,‘非文’代表我不喜欢说话,四个字加起来,意思刚刚好”。我一看,哇,这不就是说我吗?这简直就是我的写照,这个人非喜欢不可。

既然说到要喜欢,如果她的音乐很烂,那我将很尴尬。结果很幸运,虽然她绝不高产,也没有多具重大意义的作品,但在已经出过的几张专辑了,实在让我感觉到很有趣,不会有任何失望。从头到尾,这就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天真快乐,脑子里充满奇怪想法的女孩。音乐的创造和编排上,碎碎的电子味比较多,为歌曲增加了许多可爱的元素,许多细腻精妙的小音色不断地点缀。而在声音上,“有耳非文”的国语实在很可爱,这种可爱完全没有矫揉造作的成分,这是最难得的,听着不会嗲不会腻,不是林志玲。在许多歌曲的演唱上,“有耳非文”喜欢用一种长舒一口气的感觉去唱,声音像筛沙那类的碎,实在很舒服,也可能是后期处理的效果。甚至“有耳非文”说得很烂的粤语,也唱了一首《元气饭团》,细抠还是发音有些不准,但是可爱的效果依然不减。歌词方面,不管是日语,英语,文言文,在她用来放在歌里,都是那么精致可爱。

除了声音的特别,除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歌词很特别,更显出“独立”精神的就是她对待作品的态度。觉得很虚无,那举实际的例子吧,有一首不知道能不能叫歌的叫《坐下来歇歇》,录的是30多秒真的是她坐下来倒茶翻阅报纸的声音。还有一首《CL411特约空姐广播》可以说是一个单口相声之类的东西。而我最喜欢的是这个行为,有一首歌叫《说谎蛋糕》,听着挺好,但是好像唱好多字我都听不清,于是我想去查查歌词,查到歌词上写着:

“吃了说谎蛋糕就可以乱说话
歌词也变得不重要
也许说谎蛋糕正是逃避问题的救星”

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与听众互动的行为,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COOL!这比直接唱在歌里要来得技巧很多,又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总之,“快乐的、幻想的、奇趣的、莫名其妙的开心难过的…这些都可以形容有耳非文的音乐。”有时候象童谣,听着听着,是不是也会觉得世界原来也挺美好的。天大地大,最好我们长不大。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咸淡无声里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喜欢北野武,不仅因为他每一部作品都能给我惊喜,更因为我们都是1月18的生日。

不论是特有的蓝调暴力,还是纯爱的温柔宁静,北野武特有的源于其相声演员经历的黑色幽默和对生命对自我的审视态度在其每一部作品中都有呈现。而其御用摄影柳岛克己的冷色调影像又总是完美地同御用音乐人久石让的暖色调音乐融合在一起。北野武总是在寻找着新的视角,力求突破,我们往往看完一部却猜不到他下一步会是怎样的作品。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是1991年由北野武一手承担策划、编辑、导演、剪辑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充斥着他特有的蓝调暴力影像。而这部影片的面世,让所有熟悉他过去作品的人都惊呆了。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对话的影片,讲述一对聋哑人平淡无声的爱情。没有言语,却有大段温柔的久石让的音乐,和最纯净的蓝天、大海、阳光、沙滩。

看这样的电影,你的内心也会因此变得温柔沉静,你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不说话,只是默默注视着电影中两个人无声的故事。这样的时候,你真的会发现,言语有时候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无声的结局里,男孩随他最爱的大海去了。没有悲伤的情绪,只有“萨哟那拉”的呼唤,伴随着“Silent Love”的主题曲,女孩望着那片海,她知道,那里就是她心爱的人之所在。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8)——The Album Leaf

The Album Leaf

The Album Leaf是以Jimmy LaValle为主的单人乐队,队名是出自肖邦的一首曲子。Jimmy LaValle是加州圣地亚哥独立音乐圈近年来的核心乐手之一,曾参与Tristeza,The Black Heart Procession等后摇乐队,擅长原音吉他,钢琴和合成电子键盘。最新这张专辑是他在Sigur Ros冰岛的录音室里完成的,Sigur Ros也参与了制作。

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我还始终以为The Album Leaf是冰岛的乐队。后来才知道不是,而且所谓的乐队主要成员只有一个人。于是对这位浓胡须浓眉毛的大叔多了几分崇拜。而对The Album Leaf的错觉也并非无道理。毕竟Jimmy最新的专辑是去冰岛完成的,其中得到了Sigur ros和MUM等好朋友的鼎力协助,更重要的是The Album Leaf的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平静,空灵,静谧更象是冰岛所应该具有的,而不是美国。起码大部分人是这样觉得的。正因为如此,Jimmy的音乐更显难能可贵。

这个看起来安静忧郁的男人,从美国去到冰岛的时候说:“感觉自己到了火星,这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但他也说了:“我觉得我的音乐更象冰岛音乐。”这让此次长途旅行的过程感觉更象是回家的过程。

The Album Leaf的音乐,人声部分显得比Sigur ros还少。Jimmy也有开口的时候,但听起来声音温和得有点缺乏特点,属于留不下多少印象的那种,这与中国的全民谈唱歌就以为会谈音乐形成极大的对比。既然不靠自己的声音,The Album Leaf能有今天完全靠着Jimmy创造的极度优美的旋律。Jimmy本身是一个对古典音乐非常热爱的人,相信多年来给他的启发和熏陶是很多的。

就某些旋律来说,The Album Leaf制作出了许多完全可以媲美Sigur ros等人的优美效果。我所感觉得不同似乎在于,sigur ros的许多音乐更催人泪下。而The Album Leaf更显得柔和,细腻和内敛,他似乎寻找到了一条比较中庸的手法,你可以说缺了点激情,但是他所营造出来的情绪氛围已很好地达到了让你心灵回归自然的效果,所以这点的不同只能归结于人和人各自生活观点态度的不同。在音乐上我并不觉得稍逊一筹。因此你可以感受到Jimmy所追求的是一种清澈,静谧,质朴的生活态度,可以想象成一个素食主义者,或者一位田园诗人,都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

The Album Leaf中庸的表达,使得作品都具有双重气质,温暖的 和忧伤的。但这两个气质其实并不是距离太大。所以你在悲伤的时候或者开心的时候听The Album Leaf的音乐都不会觉得有太大的不适合,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他会像北京冬天碎碎的阳光,晒在你身上给予你温暖;也可能会在你不知道走什么运乐得手舞足蹈的时候。让你更平静地对待眼前的生活。喜欢The Album Leaf,代表着我向往的生活态度。(正如今天的生日,也过得很平静,哈哈)

《吉屋出租》No Day But Today

这里要说的不是与莫文蔚有关的那个《吉屋出租》,而是两年前为纪念同名音乐剧1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

如果纯粹从音乐上来看,电影版的《吉屋出租》当然远不能和原音乐剧相提并论,但若只把它当作一部励志歌舞片来看,电影版《吉屋出租》还是相当震撼和感人的。

纽约东部的一个小镇,生活着一群社会边缘人:吸毒者、同性恋、双性恋、异装癖、脱衣舞女、艾滋病人……然而这群不被社会接受的人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他们与主流社会,与自身命运不断地抗争着。或许苦难累积到一定程度,他们反而更能学会免疫和对痛苦视而不见。只要今天还活着,他们就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们心中有爱和信念。是他们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了解,什么才叫“活在当下”、“No Day but Today”。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人物阿里、帕姆、戈登和苏与原舞台剧剧本乔纳森拉尔森的几位死于艾滋病的朋友同名,尽管拉尔森还未来得及看到剧目的公演就离开人世,但音乐剧版《吉屋出租》若干年来的光彩和后人对这部剧目的崇敬之情想来也足以告慰拉尔森的在天之灵,同时也可以告慰那些曾经与艾滋顽强抗争的逝去的生命。

于是阳光依旧灿烂,鸽子依然在飞,真正的波希米亚人仍在狂欢。525600 minutes,how do you measure,measure a year in the life?There is only one song called “Glory”. Forget regret or life is yours to miss. There is no day but today.

《大河恋》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卧室床头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幅带框的电影海报,画面上是流过丛林的一条河,河上有巨大的岩石,男人站在岩石上,扬起手中长长的鱼线,鱼线在空中画出美丽的一道弧。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叫《A River Runs Through It》,这幅海报也跟着我在北京搬了好几次家,那绿色光影里的奋力一挥一直伴随着我每晚入梦,但我却直到最近才看了这部电影。

不知道汪峰在写他那首《飞得更高》时,是不是正好刚看过这部电影。“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用在这部电影上倒是十分贴切。两个兄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平静地按部就班,一个疯狂地无拘无束;一个温文尔雅,一个野性不羁;一个离开家乡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最终写下这部关于大河的回忆,一个始终不曾离开视大河为自己的生命却早早死于非命。

到底哪一种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我看好多人都在强调说生活不等于艺术,平淡的才是现实。但其实,看完电影,弟弟夭折的生命并没有真正让我觉得遗憾,他在有生之年活得那样精彩,他的天性同大河融在一起,在我看来那一条奔腾的大河其实更多是属于他的。哥哥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弟弟,又哪来他晚年的这部作品。这样一个弟弟,让他以最近的距离感受了另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或许最佳的生命形态就是两者的合二为一,就像大河,有浅滩的平静,也有暗礁的奔涌。

其实生活也是一种艺术。看这样一部关于大河的电影,思绪又回到了老家门前那条更加宽广的大河。若干年来,大河就这样流过,有多少人家的多少故事,都被它一一看在眼里。

《花魁》游弋在空中的红色金鱼

花魁

我自己向来记忆力欠佳,这次参加推荐电影的活动,更是发现自己好多看过的电影都已经记忆模糊。好多觉得值得一写的电影,都苦于差不多忘掉了整体的情节或者和其它电影相混淆而无从下笔,记得的也只是其中的断片残简而已,有时甚至还不太确定脑海中所想的镜头是否真的存在于电影中。这真是一件极难受的事情,不过或许倒可以敦促我日后看完一部有感触的电影就记录下来,作为存档,以免他日回忆时无迹可寻。

然而有些电影,我还是会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一些镜头,一些场景。有时它们作为一部电影而言,故事和情节并不那样值得一提,但它所呈现给我们的形态却是充满了风格与气质,甚至会让你暂时的忘记思考,只是沉醉在它所给予你的形式的魅惑里。《花魁》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就故事而言,它只是一则平庸的青楼女子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命运找到真爱的故事,但看过的人或许都不会忘记那里面浓艳的红色,还有同样浓艳的音乐。

改编自安野梦洋子的同名漫画,《花魁》从原作、导演到编剧、音乐都是清一色的女性。或许是女人的天性使然,让这部电影在形式上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其内容。光是蜷川实花、椎名林檎这两个名字,就够吸引人了。前者用其在捕捉光影色彩上的特长,展现了一个炫目诱人,华丽奢靡的青楼世界;后者则以其现代独立的摇滚音乐来搭配江户时代的古典风情,却丝毫不觉突兀,反而愈发彰显电影与音乐人本身的前卫实验精神。加上在日本女生中相当具有号召力的土屋安娜担纲主演,在《下妻物语》里我们就已经见识过她的个性出演,这次古典装扮更是让人惊艳。

电影里有着若干醉人的镜头:满树绚丽的红色花朵,映在天空和光洁地板上的红色灯笼,油菜花盛开的黄色田野,樱花盛开的粉色丛林,还有最美的,是游弋在空中的红色金鱼,楼台的木质门梁上镶嵌着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缸里养着红色的金鱼,看过去,就像是一朵朵红色的生命在蓝天的背景下游来游去。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7)——Sparklehorse

背景资料:Sparklehorse 是来自美国维吉尼亚的独立乐队,组建于1994年底。多年前一位美国青年在英国一家旅馆里因耽溺嗑药过量而终至崩溃,陷入了濒临疯狂边缘的燥郁症患者,结果他还因那次的崩溃让他的上身一直压着双脚长达数小时之久,导致最后下半身终身瘫痪而必须倚靠轮椅来度过余生。这位残疾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Sparklehorse的首脑人物Mark Linkous。因他这身已注定残缺的身躯与灵魂驱策着他,让他反而更能超越常人的观点而看清了人世间的真假虚伪、衰败腐朽以及死亡。

第一次记住“闪马”的名字是在当年四道口金五星对面的一个批发市场里,一个买盗版CD的年轻小伙向我推荐。我当时没有买,但我记得这个名字,不管是“闪马”还是“发光的小马”,给我的印象都是一下回到了童年,一个木马在午后的阳光底下摇摆着。买的第一张Sparklehorse的专辑,是一位当年北邮已毕业的大哥,二手转让过来的,花了20块大洋,至今想起来,对于我这个经常买东西都会被敲诈一笔的人来说,这20块实在太值。遗憾的时当时那位大哥没有Sparklehorse的其它专辑了。

Sparklehorse的音乐风格被归类到LO-FI,所谓低保真音乐。首先闪马的音乐里使用了大量的粗糙声效,粗糙质感的吉它,调频中的收音机,扭曲的合成器,等等,让人听起来感觉就象是一盘多年前的磁带。其次歌曲的旋律以及编排也很简朴,每首歌的配乐都很简单,简单的吉他,简单的鼓点,还有Linkous的细细的带有磁性的歌声,轻轻的在你耳边响起,仿佛就是一首催眠曲。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乐队气质上的LOW-KEY,虽然也有一些快节奏的歌,也有些朋克和噪音的元素,但整个Sparklehorse听下来的感觉,这是一个很低调的乐队,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然而又是带有一点温暖,并不是很催你泪下,更多的是一种安慰的语气。当然还是有人听了觉得很颓,有些歌扭曲得还挺压抑,但我始终认为和英伦乐队的那种颓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Sparklehorse的音乐大都忧伤而美丽,低调而温暖。也不知道自己不爱说话喜欢沉默的性格是不是迷上了这只乐队以后才愈演愈烈,就算不是根本原因,也肯定助长了不少。听Sparklehorse的时候很适合回忆,或许应该说是他们的音乐能促使你去回忆以前单纯美好的经历。他们简朴的音乐特质像极了那种带着黑线和亮点的旧电影,昏昏暗暗中荧幕一闪一闪,画面是有点发黄的黑白,接下来便是因人而异的回忆画面,杂乱的拼贴,缓慢的速度,出现在屏幕上。

“Mark是一个执拗的“思乡”者,他不肯离开家乡,似乎也没有打算到外面去寻找自己音乐的理想。在自家的农场里,他过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一直至今。去年“闪马”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新专辑的发行除了让我们知道低调的“闪马”依然存在以外,也让我们这些朝九晚六的人,感受一丝遥远美国乡村里MARK的闲情逸致,听他诉说农场的小趣事,很欣慰。

《红辣椒》一场华丽的隐喻

以影像来表现梦境,大概没有什么能比动画更接近于梦的形态了。《红辣椒》,也被译为《帕布莉卡》,是日本动画大师今敏在2006年底奉献给我们的一部关于梦境的绝妙影片。这是一部迟到的作品,因为今敏早在1998年就已经有了将小说《红辣椒》制作成电影的打算。直到2003年一次动漫展上,他偶遇了小说原作者筒井康隆,发现对方也有同样的打算,才正式开始了动画的酝酿。

筒井康隆这个名字,在我中学时代酷爱科幻小说的时候就已有耳闻。他是日本著名科幻作家,多次获得星云奖,他的作品多带有强烈针砭时弊的讽刺色彩:1973年的《日本以外全部沉没》,讽刺当时日本对外国人的谄媚之风;1981年的《虚人》,是以实验手法写作的“批判小说的小说”;1982年的《虚航船团》,是以童话的方式讽刺世界史的譬喻;1990年的《文学部唯野教授》,则是讽刺日本大学教育制度。《红辣椒》之前,他的作品就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譬如《穿越时空的少女》。《穿越时空的少女》里拥有穿越时空能力的绀野真琴,《超感应美少女》里拥有感应能力的七濑惠里,以及《红辣椒》里拥有进入他人梦境能力的帕布莉卡,共同构筑了筒井康隆笔下三个典型的少女形象,也被作者本人称作是自己最喜爱的三个人物。

有了科幻大师的小说作基础,情节和主题上自不必今敏再操心,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将小说视觉化了。我们惊喜了看到,融合了2D和3D技术的电影版《红辣椒》,不仅还原了筒井康隆小说中异常隐晦的成分,还原了小说诗一般的韵律,更增添了许多小说中没有的华丽场面。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场梦游般的狂欢游行,看到了梦怎样一点点侵吞我们的现实,看到了主角千叶敦子与其分身帕布莉卡的对话,看到了时田的电梯困境,看到了粉川刑警梦境中的三幅海报:《东京教父》、《千年女优》和《未麻的部屋》;看到了粉川黑泽明般的帽子和墨镜造型;看到了集体变成偷拍手机的日本男人;看到了柔弱的帕布莉卡在最终大战中战胜了权力象征的社长……这一切的表现与隐喻,一些只是将筒井康隆小说中的隐喻作了化繁为简的清晰化处理,一些则是沿用了作者的表达手法新添的元素。

这是一部汇集了若干隐喻的电影:梦与现实的关系、互联网虚拟世界、日本社会问题、女权……如此种种,或许你会觉得因为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而造成了每个隐喻展现得太仓促和简单,无法深入。但想想,梦境不就是这样么,或许主题的发散正是为了表达梦的特点。1个半小时的动画影片,能将这么多的元素展现出来,以一种华丽而圆润的形态,真是难得。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逐步减少产量,淡出一线电影监督的时候,今敏俨然已经成为日本动画电影在世界舞台上最具权威的代言人。遗憾的是,《红辣椒》已成为筒井康隆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之后,他已宣布“罢笔”,为了抗议日本出版商对出版业过分强制的垄断。但愿这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