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6)——BEYOND

Beyond

有些人和事,在很久以前影响了我们,就再也摆脱不了,他们总会时不时地出来找你。

音乐的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流行歌曲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时候对流行乐有一种叛逆心理,是我不愿意在如今的传媒引导下停留在这一小块领域里,而丧失了领略外面更大更美好世界的兴趣。正如我怎么追也是追不上诸如窦唯等人在音乐上探索的步伐,但还是心甘情愿随这些音乐人离开。听得音乐类型越来越多,喜欢的也越来越多。不过每当我在北京的路边商店,或者校园听见在放BEYOND的音乐的时候,还是感觉自己的根还是在那。

由于会粤语,又是BEYOND的迷。经常和了解我这些的朋友去到KTV,他们看我很少唱歌,都会叫我来一首BEYOND的。而说实话我是很不情愿。KTV的文化是HAPPY的,大家来着基本都是图个爽,而我无法唱完一首《海阔天空》后立刻嬉皮笑脸地对着大家说“谢谢大家支持”“唱得一般般,不好哈”。我真的试过唱完后,旁边的人说“唱得好”“不错”。我不知道如何反应。正如家驹所说,我们的歌大部分不是用来娱乐的。所以我一般宁愿唱阿牛,宁愿唱《爱的初体验》等,嘻嘻哈哈,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好。

在我们那个城市,那个时代的中学生,这些出生在普通家庭的男孩,当我们经历成长中,青春期中的各种烦恼和压力的时候,基本都听BEYOND。他们的歌和他们本身永远都带有一种不断挣扎努力摆脱困境的特质,我们总觉得是自己的映射,并从中获得力量。BEYOND被很多人称为他们摇滚的入门,也被很多接触了更多国外的牛乐队的人嗤之以鼻。我自己这么多年回头看,丝毫不减对黄家驹的敬佩,无论从对音乐的理解,音乐创作,歌词创作,还有唱功,这20多年都让我觉得惋惜痛心。我觉得他和窦唯那类的音乐家的区别,在于窦唯他们追求超脱,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关心大众的主流口味。而黄家驹太有理想了,总希望自己的音乐能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所以一定程度的妥协是没有办法的,而窦唯那种应该是更自由更享受。

黄家驹个人的才华和魅力太大,以致这只四个人时期的乐队基本都是被他一个人的光芒笼罩。他离开以后,虽然三个人也有一些好的作品,但大家都能发现我们还是永远失去了一些东西。在那个悲剧之后,BEYOND三子开的第一个演唱会里,叶世荣说:“唱我们的主题曲吧,《活着便精彩》!”这么多年自己听了那么多的音乐,我也想我的人生主题曲会是哪首歌?  不会是一首外国音乐,也不会是一首情歌或者中国风,有些人和事,在很久以前影响了我们,就再也摆脱不了,一棵树不管今后长得多高多大,他当时的根已经扎在那,改变不了。

《风吹麦浪》随风翻滚的历史

风吹麦浪

不太敢妄谈历史的,中学时历史就不好,那么多的年代始终记不住。即使是今天想说的这部《风吹麦浪》,也是在翻了翻资料,看了看别人的背景介绍之后才知道这个一直被自己号称喜爱的爱尔兰,诞生了萧伯纳、王尔德,U2,The Cranberries的国度,有着什么样的过去,又有着什么样的现在。

爱尔兰,同中国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爱尔兰共和国于1922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但到现在仍有北方六郡由英国行使主权,称为北爱尔兰。曾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中以爱尔兰统一为目标的爱尔兰共和军,现在则被当作恐怖主义。

这至少是一段不愿被英国人提及的历史,一场民族独立战争究竟是怎样演变为一场内战,这就是《风吹麦浪》,荣获2006金棕榈最佳影片奖的电影,要讲述的故事。影片将宏大的历史背景浓缩在一对爱尔兰兄弟Damien和Teddy身上,从共同对抗英国侵略者到兄弟俩反目成仇。战争夺走的不仅是家园,还有他们的纯真。

Damien临死前说: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曾经想逃避这场战争,却没能做到;如今我想脱身却已不能。

历史随尘埃而去,如同被风吹过的麦浪,汹涌澎湃,过后却又了然无声。影片中那大片大片的麦地,绿得让人陶醉,同时也让人心碎。爱尔兰老人在风中吟唱着爱尔兰民谣《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也成为了永恒的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是英国本土人士,这样的勇气实在是我们一直都缺乏的。感谢这部影片,让我得以有机会回顾爱尔兰那段不堪的历史。

《小红帽》因为恶搞,所以快乐

小红帽

天气晴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这种时候不愿意想太多所谓深刻的东西,轻松愉快就好。前几天看了安妮海威瑟的《成为简奥斯汀》,自然而然想起了前年由她配音的3D好莱坞动画《小红帽》,副标题是《欺骗!小红帽的真实故事》。一看这个题目,你就该知道这又是一部颠覆传统童话的作品。

此类作品在好莱坞其实早已司空见惯,之前有《海的女儿》、《巴黎圣母院》,还有名声大震的《怪物史瑞克》系列(尽管看过2之后,我就再也不期待它的3)。《小红帽》也不过是追随这批颠覆潮流而出现的又一部动画片。但似乎“大话”、“恶搞”之类的作品,即使有泛滥之势,其中的经典作品还是永远也不嫌多的。在我看来,《小红帽》比《怪物史瑞克》还要略胜一筹。

故事发生在我们所熟知的“小红帽”童话的结尾。青蛙侦探奉命调查发生在老奶奶家骚乱事件的真相,嫌疑人有四:功夫少女小红帽、新闻记者大灰狼、扮演伐木工人的演员、极限运动高手老奶奶。光是看了这几个著名人物的身份,就已经让人大跌眼镜,影片还更是借用了“罗生门”式的四段式回放叙述法,搞得青蛙侦探跟一正经大侦探一样,末了断案成功,还不忘加一句颇含哲理的话“如果森林里倒了一棵树,那起码应该听取三方意见,你的,我的,那棵树的”。

影片极尽恶搞之本能,光是几个人物的造型就够搞怪的了。最难看的当属小红帽本人,五角星型的脸,配上两颗鹅卵石般的大眼,就算她的配音安妮海威瑟眼睛大,也不能这么大吧;老奶奶的头发堆得跟烟囱一样高,大灰狼一身记者装扮,还带着一只负责拍照的小跟班松鼠,松鼠一喝咖啡说话就极快,不得不录下来慢放;手持斧头的“伐木工人”却是个胆小不自信的演员,壮硕的身材,却头顶一只小得可怜的帽子。

影片用了多种音乐元素,乡村、摇滚、爵士、蓝调等等都可以在片中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只会唱歌不会说话的山羊,任何语言到了他那儿就只能唱出来,他还经常把自己的山羊角挂在树上荡秋千。

再说就没劲了,这样的影片不看实物实在是无法体会到它能带来的快感。

《成为简奥斯汀》讲故事的人和她的故事

becoming jane

若干年后再见,他唤他的女儿为Jane;而她则终身未嫁,写出了传奇般的六部爱情巨作。她为他的女儿读着她写的小说,他于是听出了那就是他们的故事。这是后人想象中的简.奥斯汀的故事,同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对爱情的简氏思考。不同的是,她的作品中常常是大团圆的结局,而她的故事却留下了遗憾,不过依然还是那样美丽。

美好的一部影片,带着英伦田园的纯净,带着突破那个时代世俗的勇气,带着对简.奥斯汀这位传奇女作家的敬意,来到我们面前。即便在当下,这样的爱情也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不为名利的真爱和理智的放手。也难怪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简奥斯汀已经成为这个年代“剩女”的典范。

喜欢萦绕在整部影片中的弦乐圆舞曲风,悠扬而轻快,穿行在田间,森林与河流。我想那个绿意盎然,雨水丰沛的乡间,正适合爱情的滋生,真正有信念的真爱也必然会冲破暗藏在美景中的世俗,私奔那段的音乐正是主题段,也是在官网上一直重复的那段,充满希望与祝福。然而真爱同时也意味着奉献,如果没有Jane当时的放手,又怎么会有结尾他唤他女儿为Jane时的万千感慨和美好呢。

安妮海威瑟是我喜欢的女孩,从《公主日记》开始就注意到了她大大的眼睛和厚厚的嘴唇,最重要的是她大大咧咧,有点傻呼呼的风格,“不拘礼节,随心所欲”的样子。之后的《断臂山》,《时尚女魔头》,还有这部《成为简》都有适合她风格的演出,还有05年动画片《小红帽》的配音也是很能联想到她的样子。虽然她谈不上有多佳的演技,但这样的性格却是我所喜爱的。

《香料共和国》不只是味觉盛宴

香料共和国

印象中,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希腊电影。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以为是同《香水》类似的故事,结果完全在意料之外。从此发现看电影,起初的误解往往有利于将来对影片产生好感,因为它常常可以超越你的期望。

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间可以储藏各种细碎杂物的屋子,零零碎碎的小玩意都分门别类的装在各种形状的瓶子或者盒子里。如果有一天这些小玩意变成了各种气味的香料,满屋子飘着不同的味道,那该是多美好的一件事。电影中外公的香料店里就有着各种奇特的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香料。

生长在土耳其的希腊裔男孩就在这样的香料世界里长大,连外公给他的天文学启蒙都是用香料做比喻:太阳充满燃烧的热情,给予我们温暖,正如香料中的辣椒不可缺少;金星是女人的象征,如同肉桂,甜蜜中带点苦涩;地球是生命的家园,生命需要盐,食物也一样。香料是孩子梦想的起点,也是他想象的源泉。在这块不是故乡胜似故乡的土地上,孩子不仅拥有天文学启蒙老师——外公,爱情启蒙老师——舅舅,更拥有可以随意供他创造使用的香料,还有他最最心爱的女孩。

然而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恕我对这段历史毫无了解)逼迫孩子一家回到希腊。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让一家人在希腊也举步维艰。离开了外公,离开了心爱的女孩,男孩整日落落寡欢,他躲在厨房,在香料的世界里怀念着那些他爱的时光。他写给女孩的每封信里都特意撒上不同的香料,那是他们爱的味道。直到女孩嫁作人妇,而男孩已经长成为天文物理学家,他们才得以相见。爷爷却最终病逝,几十年都没能见面,再见时却已是天上人间。他回到伊斯坦布尔爷爷的香料店,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吹起香料粉末,颗粒混杂着尘土在空中飞舞着,幻化成他所熟悉的星云。

一个平凡的故事,却有着不平凡的味道,形态与声音。在一桌桌土耳其美食面前,我承认我毫无抵抗力。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点心和菜肴,混杂着各种香料的味道,是如此诱惑着你的味蕾。

至于画面,有许许多多让人惊喜的镜头。繁星密布的蓝黑色星空,飘飞的小红伞,延伸入大海的木板码头,阁楼窗台阳光下的绿色酒瓶,雨雾中的葬礼,年代久远的建筑,阳光与香料尘埃中女孩梦幻般的舞蹈,以及最后幻化成星云的香料粉尘……

伊斯兰教徒在晨风中的塔楼上吟唱着忧伤的歌曲,歌声穿过晨祷的房间,洒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熙熙攘攘的集市上。除此以外,整部影片里处处弥漫着色彩浓厚的民族音乐,与情与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都要归功于担任配乐的伊凡希雅·瑞柏丝卡。

你完全可以说《香料共和国》是一部完美的影片,至少,它不仅用美食诱惑了我,也用唯美的镜头和浓郁的音乐折服了我。而对于文化和国家身份认同这个主题的表达,或许只有生长于土耳其的希腊人才能真正理解个中滋味了。

《恋恋三季》莲在说

恋恋三季

美好的电影,初看会有一种邂逅的暧昧,之后会余下暗香浮动的余味,时时萦绕于前。《恋恋三季》便是这样一部电影。

和大多数喜欢它的朋友一样,最初我也是被它的封面海报所吸引。一大片红得只属于梦境的花树,花儿就那样真真切切地盛放着,白衣飘飘的女子站在树下,仰望那一片迷人的红色,脚下同样是一地芬芳。朋友说那是凤凰花,也有人说那是木棉。从来没有见过凤凰花,对于木棉的印象也只有模糊的记忆,但似乎应该是粉红的。不管是哪一种,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见到才不会遗憾。

被这一树红花吸引的我们,看到的却是三则以莲花为核心的故事。于是知道了,那满树的红花只是背景,树下白衣少女所代表的莲花才是中心。三则故事,看似毫不相关,却都和莲花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第一则故事里的采莲女和诗人,他们因莲花而相遇,更因采莲时哼唱的歌谣而相识。直到诗人死去,采莲女将新鲜的莲花撒在湄公河上,纪念他们短暂的感情。第二则故事里,“莲”是一个妓女的名字,三轮车夫执着地爱着她,直到靠三轮车比赛赢来的奖金和她共渡一宵,却没有碰她,还给她买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于是就出现了封面的那一幕。第三则里美国老兵久寻遗失的女儿未果,却在最后发现女儿已沦落成妓女,他送她一束莲花,含泪的眼里是对女儿深深的愧疚。

毫无疑问,正是莲花串起了这三则波澜不惊平淡朴实的小故事。作为美籍越南裔导演Tony Bui的处女作,我们可以想象一位长期旅居国外的游子,一定希望以一种能够代表故乡的象征物来表现他眼中的故土。于是,莲花,在越南这个崇尚佛教的国家有着近似于国花地位的莲花,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部导演回归之作的最大象征物。

导演以平民的视角,将越南的景与情,将越南的美豪无保留地展现给大家,而因为有了莲花的存在,这种美也因此变得圣洁起来。你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三则关于莲花的故事,莲可以是欣赏和爱慕,莲可以是经历风尘内心却依然纯洁的人,莲还可以是忏悔和宽恕。于是在走过旱季雨季之后,越南还有一个季节,那就是莲所赋予的希望的季节。

《仙境之桥》两个人的魔幻世界

仙境之桥

比起越来越成人化的《哈里波特》,我更喜欢这部简单清新的儿童文学改编之作《仙境之桥》。比起《哈里波特》里那个越来越复杂的魔法世界,我更钟意Jess和Leslie创造的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魔幻世界。

《Bridge to Terabithia》(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这部30年来影响了无数美国人的优秀儿童小说,终于在今年被搬上了大荧幕。这是一个以想象力著称的故事,也因此为电影的改编提出了难题:怎样将原著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原成具象的视觉元素。毫无疑问,电影《仙境之桥》做到了,以一种朴实的方式。

有着完全不同家庭背景的两个孩子,女孩富有,男孩贫穷。男孩子在学校里处处遭人欺负,却被新来的转校女生带去一个神奇的世界。对于想像的共同渴望让他们成为了朋友。丛林深处的河流对岸那片神秘的森林,生活在其中的各种魔法生物,代表正义的精灵,代表邪恶的巨人,树人,象鸟……还有Jess和Leslie栖息其中的年代久远的树屋。这是他们俩创造的梦幻之地,他们就是这里的国王和皇后,为维护自己领地的正义同各种邪恶力量勇敢地抗争。

两个孩子就这样在他们的魔幻世界里简单地快乐着,即使最后女孩因为男孩无意失约而不幸落水遇难,男孩还是在属于他们的世界里和妹妹一起继续着他们的梦想。河上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承载着男孩对女孩的思念,走过去,在他们的世界里,想象将永远延续下去,正如桥上写着的那样——“Nothing Crushes Us”。

很喜欢Jess灰蓝色的眼睛,也喜欢Leslie干净从容的表情。女孩走了,她更像一个引导男孩走向梦想世界的天使,她的离开换来的是男孩的成长和更加丰饶的想象之地。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5) —— Sigur Ros

Sigur Ros

冰岛,大家都惊讶于这样一个岛国,面积仅10.3万平方公里,且大部分地区不能住人,人口仅30万,却有超过90多所音乐学校,1000多支乐队。SIGUR ROS应该是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乐队了。

在我考研的时候买的SIGUR ROS的首张专辑,盗版。当时的确对黑色封面上的一个胚胎婴儿里面藏着怎么样的音乐一无所知。但买了以后他毫无疑问地成为我那段时间的唯一,在床头的CD机里几乎没有取出来过。晚上熄灯后,他伴我入睡,早晨6点早起床,习惯赖在床上一会,于是按一下没关的CD机的播放键。
SIGUR ROS在采访中说道:”we went into the studio with this one song and we found out that we were all on the same wavelength, we liked the same kind of music, so we decided to form.”

on the same wavelength  我很欣赏这个说法,所谓的共鸣就是如此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频率,这可以用来解释有些音乐打动别人却不打动你。这个频率和你一路过来的经历,你的内心成长,你的性格相关。我自认我绝不是朋克那类的范儿。哪怕我喜欢战车乐队,我也清楚,我并不是和他们on the same wavelength。直到SIGUR ROS的出现,我才犹如站到了一面镜子面前。

正如有些想法,有些话,你自己在心里酝酿了很多次,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时候如果你听到另外一个人帮你说出了那句话,一种相识恨晚的知音的感觉便会涌进你的心里。对我来说,SIGUR ROS的音乐所带有的情感和气质,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向往的啊。他们又像一个对我非常了解的老朋友,让我在他们面前无所遁形,段段旋律都直入我内心,让我毫无免疫力,听一次,难看一次……

SIGUR ROS等许多冰岛乐队的音乐里,充分展示了冰岛的气息,这是一个安详的地方。这些音乐里所带有的气质不是我们这些朝九晚六的上班族所能创造的,不是这个匆忙烦躁的社会所能有的。我自问自己的物质欲望不高,我想如果能象网上网友拍的那首OLSEN OLSEN的视频那样,躺在那片安静的草地上,听着SIGUR ROS的现场,看着蓝色的天空,最幸福的感觉也莫过如此。而眼前的所谓幸福,也许只是房价下降?我们每天匆匆忙忙,把自己融入这个商业社会。只有当我们把平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推到一个距离以外,我们才能发现最本质的快乐来自于哪里。

除了冰岛的气质,在SIGUR ROS大多催人泪下的音乐里,我常常感觉到一种美好,只是这种美好对我们而言往往是已经丢失了,久违了的。hoppipolla这首歌的MV,是对我这种感受最好的总结。每次看这个MV,我都象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我都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快乐是如此的简单,哪怕没有电脑游戏,哪怕只是在家门前的小水沟里。而又发现自己,已经只能回忆了。

对于这内心幸福丢失的遗憾,或追忆,现已转变成了我要在有生之年去一趟冰岛的愿望。我相信当我登上那一块岛屿,会发现内心深处珍藏的一切都在那等着我。

《春夏秋冬又一春》宿命轮回

春夏秋冬又一春

好早以前就一直说要写写这部电影,却又迟迟无法动笔。可能有些电影真的是无法言说的,至少以自己的语词程度还难以表达。之所以又想起这部电影,还是因为一件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

这个月23号就是我在这家公司的Last Day。离开之前不免要到处转转拍照留恋。公司大楼后头有一处我们午饭后经常绕行的小院子,平时这里来往人少安静,我也经常会到那里透透气。院子正中是一座庙子一样的小楼,正正方方的,楼前是两棵参天大榕树,阳光透过榕树照下来,没人的时候就有了一些安静的禅意。今天又遛到这里,清净的庙宇坐在院子中央,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这部《春去春又来》。

金基德的影片美丽而残忍。唯美宁静的外表下总是隐藏着畸形的欲念,《漂流欲室》里的哑女,《弓》里的老人,《坏小子》里的大学生,《撒玛利亚女孩》里的援交少女,《时间》里的整容女孩……这部却把眼光放大到了人生轮回上去,更似一幅写意画,留白处满是禅意。四季分明的群山和湖水,湖中心飘荡的孤寺,修行的僧人,一叶扁舟,隐形的山门。这样一处洗涤一切尘世缭绕的空灵所在,僧人却犯下杀戒、色戒,即使刻下心经,背负巨石攀峰,也逃离不了轮回的宿命。或许逃离宿命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像老僧人那样闭五官而自焚才能化作舍利子。

一个关于轮回的命题,金基德运用了完美的视觉和听觉语言来表达,堪称绝品。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即为人生的一个轮回。山色,湖水的随之变化,又对应了人心的变化,二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帧镜头都是那般精致考究,以至你差点不敢相信这出自以残酷美学著称的金基德之手。以视觉意象反映佛家思想并非易事,但金基德却在最大程度上赋予了凡物以禅意。听觉上,沿用了金导演惜话如金的特点,对白少,大多数时候都是环境音效,不同季节的湖水声,风吹入林声,木鱼声,风铃声,划船声……配合长时间的空镜头,只结尾处,僧人苦修负重爬山的时候才响起苍凉高亢的女声,让人听上去有些不寒而栗。宿命的味道愈发浓烈了。

末尾,山顶的佛像静默地凝视着人间万物的轮回,那许多生灵试图逃离轮回的挣扎都在她安祥的目光里融化了。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4)——Cocteau Twins

如果说王菲声音有很多小红莓的影子,包装有很多BJORK的影子,那最根本上使得王菲在港台歌星中脱俗而出的是因为有几分Eizabeth Fraser的神韵。

Cocteau Twins是支来自苏格兰的三人乐团,虽然出自4AD,但很难说是4AD带给他们的好处多,还是他们带给4AD的好处多,有多少人是从他们开始,才对4AD充满了崇拜,成为心中一座圣殿。里面有两个成员最被人铭记:天才吉它混音大师Robin和女主唱Eizabeth Fraser。所谓空灵,飘渺,迷朦,优美,伤感,浪漫,诸如此类种种赞美之词大多归功于Robin神乎其技的吉他声音处理技巧以及上女主唱Eizabeth Fraser独一无二的假声。

对于每一个喜欢追求至美旋律的听众,怎么能不提到Cocteau Twins呢?然而对于今天的我来说,又有什么可以提的呢?在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解散;只要是关注好音乐的地方,也都少不了一些他们的追随者,以及许多充满了无数赞美的乐评;并且对于我来说,Cocteau Twins的音乐虽然打动我,但是却没有进入我的生活,因为更多的时候我感觉这样的音乐并不属于现今社会的生活。我这一个普通人,在无数个夜晚里,任由这不食人间烟火的歌声带着我的灵魂飞向天际,飞向天际最亮的那颗星——极地双子星。这种感觉犹如肖申克监狱里的那群男人聆听着意大利歌剧。人总是会对自由美丽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Cocteau Twins影响力如此之大,仿佛一个宗教,宗教名字叫——仙音教。Elizabeth Fraser便是仙音教母。我信这个教。

《雪季过客》温暖的雪花蛋糕

snowcake2

《雪季过客》这部电影在我的豆瓣想看电影单里已经躺了好久。英文名《Snow Cake》听上去有种童话般的意境,中文译名也有翻译成《雪花糕疗情》的,倒是直截了当点出了它的特性——一部疗伤电影。

有关疗伤电影,此前看过最舒服的要属《海鸥食堂》了。那还是在今年年初的冬天,转眼就又一个冬天了。《海鸥食堂》是标准的日式疗伤,含蓄而绵长;《雪季过客》则没有了日本电影的那许多精致的小细节,取而代之的是温情的幽默,或许这跟本片导演和编剧都是地道的英国人有关,即便电影是英国和加拿大合拍,故事也发生在安大略北部的一个小镇。

春季美丽的清晨,温度接近7度,偶尔有些小雪花飘落。一个沉默忧伤的英国男人为寻找素未谋面的亲生儿子的生母,来到加拿大。事实上他刚出狱,因为杀死了撞死他儿子的卡车司机。他在酒吧偶遇了搭车女孩,却不料在路途中发生车祸,女孩当场死亡。这次意外勾起了他痛苦的回忆,让他无法释然,前去女孩母亲家道歉,却发现女孩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便决定留下来帮助她。然而最终真正得到帮助的却是他自己。正是这个健谈,洁癖,害怕扔垃圾,害怕人群,爱幻想,喜欢闪光球,喜欢研究草药茶,玩蹦床、拼字游戏,爱吃冰雪的自闭母亲让他最终放下了自责,卸下了悲伤的过往。

自闭症患者无意识地以自己独特的观念和行为替正常人疗伤,我想这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表现的东西。当我们正常人以习惯的怜悯去看待,医治精神病患者时,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在他们眼里,我们才是需要被医治的对象。换一种角度,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原来本没有那么多纷繁的忧愁。世界如同闪光球般美好,就像吃一口冰雪,就能达到一次高潮;就像拼字游戏里每一个自创的词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就像2354朵雪花照片是来自“仁慈冬天的礼物”……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像死去的女孩那样“心怀善意,接受每个人的个性,接纳他们的不同”,然后尝试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一个全新的视角。

英国男人临走前给自闭母亲做了一块雪花蛋糕,那是她最爱的。她津津有味地吃着,我想此刻的她一定是幸福的。其实她一直都是幸福的,倒是我们,习惯以为自己不幸的我们,在这一刻才忽然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对她说》灵魂的絮絮低语

阿莫多瓦的片子,每一部我都觉得充满诗意,我喜欢里面西班牙特有的绚烂色调,喜欢萦绕其中的强烈的音乐感受。或许源于他对于节奏的掌控拿捏每每恰到好处吧,看他的片子也不会觉得冗长。而他对于女性题材的偏爱让我更加喜欢他的电影。他的影片,时而如西班牙红酒般浓烈,比如《回归》;时而如默片般沉静,比如《对她说》。

talktoher

第一次看《对她说》还是在大学,那时几个女生一起挤在宿舍看这部片子,看是看完了,除了觉得画面和音乐美之外,就别无其它。那时的自己太浮躁。第二次看也就是在几个礼拜之前,陪小树看,内心沉静许多,也终于发现Caetano Veloso的《Cucurrucucu Paloma》就是在王家卫《春光乍泄》里同样出现过的那首歌。(参见另外一篇文章鸽子歌)

两个男人的友谊以及他们缺失的爱情,在安达卢西亚的美好风景中沉默地忧伤着。对她说,即使她无法回答。对她说,即使她醒来我已不在。他们的爱情,单有一方的执着,却缺失了女人的回应。孤独灵魂的絮絮低语就这样在默剧的里里外外延伸着。

看完电影,有几个画面你一定是忘不了的。女人在舞台上幽灵般地舞蹈,男人在台下沉默地哭泣;《Cucurrucucu Paloma》的歌声在安静的人群中回绕,和医院里男人的絮絮低语是如此相近;默剧《缩小的情人》里,缩小的男人最终钻进了女人的身体,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所爱的女人。影片中的男人于是也将自己献给了昏迷的女人,牺牲了自己,同时也真正换来了后者的苏醒。

结局意外而完美,昏迷的女人终于醒来,对着男人浅浅一笑,尽管这个他已经不是那个执着地对她说的男人,但我们突然相信,她睡着的时候一定也感觉到了那些灵魂的絮絮低语。

对她说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3) —— Rammstein

Rammstein

乐队资料:Rammstein是一支德国的重金属乐队,1994年组建,由东德地区一群厌倦了工厂生活的无产阶级组成。它们的音乐混杂了工业和电子成分。他们的名字来源于Ramstein空军基地(加了个“m”),也就是Ramstein空难的发生地。1988年8月28日,在一次美国空军的飞行表演中飞机相撞造成80人死伤。乐队起这样的名字旨在让人们不要忘记发生在空军基地的悲剧。从字面上看,“ram stein”其实是“石头大槌”的意思。

说到Rammstein,立即想到让我开始热爱他们的那场震撼的柏林现场。从整个的演唱会的设计,服装,舞台,动作,造型,我觉得是对“工业金属”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让我们这些接触这类音乐少的人很形象地认识到了比较抽象的一个名词。特别是演唱会里鼓的声效的处理,那个浑厚又不刺耳的鼓的效果处理实在是喜欢得不行了。

记得以前好像看过一篇文章,似乎是一个老师写的,说她想不通那些听摇滚的青年小伙怎么就那么爱甩头,似乎是为了装COOL而刻意行为另类。我以前也不是很想得通,直到我看了Rammstein的柏林现场,看到那群德国歌迷在那一个节奏地整齐地甩头。我不爱动的身体都有点蠢蠢欲动。这当然归功Rammstein音乐的力量。其实欣赏Rammstein的音乐有时候比许多音乐都要来得简单,这又刚刚说明了简单并不一定平凡。Rammstein其实把配乐都做到极简,我觉得可以把他们的音乐想象成一部类似于坦克那样的战车,以中速很稳很有力量的前进。他的鼓点就象一个大锤,一下一下地撞击着地面(人们甩头的节奏与力量来源于此),加上采样的失真吉他连复段,还有沉稳有力的贝司,主唱明显的德国佬,不管音乐多激也一直是低沉的嗓音。如果说这一切元素都显得闷的话,而作为调剂这一切的就是键盘手,键盘是乐队里最瘦小的一个人,没有其他人那么彪悍,他负责的键盘也正显示了灵气,犹如追随在战车周围一起前行的精灵。

由于战车的音乐号召力和战斗性太强,伴随着的猜疑和评判肯定少不了。主要都是对于德国战车的政治性猜测,由于国籍的关系,还有几乎遍布全部音乐里的队列行进节奏,有人把他们与NAZI,右翼联系起来。在我不懂歌词的时候也曾这样认为,但后来看了许多歌词的翻译,发现基本都是讲“性”“暴力”“迷信”等,唯一和政治沾边的只有一首歌是反美的。在这方面豆瓣有一位朋友已经做了详细说明: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713155/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其实就自己而言,是相对不爱说话的人,喜欢的音乐里伤感的也占了大多数,不大喜欢特别吵,特别闹的音乐。战车是为数很少让我很接受的一支乐队,当然也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虽然重,但是一点都不闹。最初接触战车的音乐时,我们是在大学的模型室里通宵的做模型,旁边一哥们在大声的放着CD,大家干得非常有劲;到后来毕业了,我最享受的事也是一个人抱着一壶暖水,在冬天的夜晚,一边听着战车一边打实况足球,狂虐电脑得时候。中国足球队每逢大战都要开动员会,进行思想教育,鼓舞士气。我一直觉得应该让这群人在比赛前听听战车。能不能赢不敢说,但估计起码能热血沸腾,斗志顽强一点。

《密阳》在阳光下窒息

密阳

一部充满阳光的影片,却看得我如此难受。索性离开电脑,去客厅泡脚,准备睡下。

好久没有这样痛的看完一部电影。在漫长的两小时二十分钟过后,阳光已经把现实的残忍一点点剥开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于是同全度妍饰演的女主角李申爱一起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和信仰的破灭。电脑上还在重复着电影官方网站的音乐,已经是深夜,在冷清的客厅隔墙听着,渐渐就有一种想要赶快去关掉的念头。这音乐,说不清是悲还是无奈,只是有节奏地缓缓重复着,却突然有种钝钝的恐惧从热腾腾的盆底蔓延上来。原来我们都是害怕现实的。

“这不是有关宗教的影片,而是关于人的影片。”导演李东沧早就说过。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人的影片,它还关乎现实,关乎信仰,以及人与现实、与信仰的对抗与和解。同时这样的关系还经历了从私密到暴露的过程,因为阳光让所有的秘密无处循形。

申爱来到密阳是对丧夫的逃避,这时的她相信自己能重新开始,自己即为自己的信仰。但这样的信仰却和周围人的不理解产生了冲突,她于是有了小小的虚荣心,这是自信却无法得到他人承认的人最容易产生的情绪。然而虚荣却让她又一次丧失了最亲的人。崩溃后,申爱找到了新的信仰——上帝,然而这样的信仰又只不过是对于丧子之痛的逃避。信仰于她,这个可怜的女人而言,始终只是麻痹自己忘记现实苦难的“良”药。上帝让她“新生”了,她却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亲自去原谅她的杀子仇人。这样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她对上帝的信仰向自我信仰的转移和重叠。她相信自己能原谅自己的仇人,结果却导致了自己的再一次崩溃,因为不能接受在自己原谅仇人之前,仇人已经被上帝原谅。信仰破灭了,不论是对上帝还是对自己。她开始报复,自残,直到住进精神病院。

如果把申爱的故事当作对现实和信仰的对抗,那么金老板则是对现实与信仰和解的代表,在他身上,这种和解是自发的而不是刻意的。他看重职位看重人脉,看人行事,为追求女人而改变信仰。于是现实对他是温和的,信仰于他是自由的。可在申爱的眼里,他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低俗。

“密阳是个奇怪的地方”,其实我们所处的每一个地方都和密阳一样,因为密阳就是现实所在,而且是阳光下无法藏匿的现实。当阳光一点点透过我们对现实的伪装,所有伤痛重新曝露的时候,我们是无泪的,因为太阳已经把泪水晒干,我们只会觉得窒息。

李沧东导演向来对音乐都是吝啬的,整个电影,我只记得末尾阳光照在杂乱草堆上后响起的那段,和官网上的一样,无奈而绵长。申爱出院,坐在院子里自己剪头发,金老板替她拿着镜子。镜头随着被风吹散的头发左移到院角的草堆上,阳光照在上面,杂乱而真实,正如现实,你永远说不清下一秒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又会选择对抗还是和解,如果可以选择的话。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2)—— blonde redhead

blonde redhead

乐队资料:Blonde Redhead成立于1993年,由日籍女歌手Kazu Makino和来自意大利的孪生兄弟Amedeo Pace & Simone Pace所组成。乐队刚出道时由于其嘈杂刺耳的吉他声,密集的编曲,于是,乐队的风格被定义为no-wave,噪音摇滚。在2000年后,乐队进入了沉寂期。时隔四年,他们竟以4AD旗下乐队的身份发行了名为<Misery Is Butterfly>的专辑,惊诧了不少人。

按照时间顺序的话,BLONDE REDHEAD应该排在最后。只不过最近一直老听,越听越上瘾,就忍不住先说了。在4AD以后的这几年,BLONDE REDHEAD被打磨了不少,毕竟4AD是一个极其唯美的厂牌,BLONDE REDHEAD已经少了许多以往的吵杂,尖锐,刺耳。一般这样的改变都会引来许多责备,不过看起来BLONDE REDHEAD还可以,没招来骂,却招来了一堆追随者,比如我。由于个人口味不大喜欢特别闹的音乐,对于他们前期缺乏旋律感的作品不是很感冒。可以说他们的改变才使得他们慢慢走入我的视线,从最初的一丝惊诧,一点经验,到现在无比欣赏。虽然BLONDE REDHEAD做了改变,但依然有他们区别于别人的一些特质,主唱纤细神经质的高尖音色,紧凑的鼓点,凄美凄然的吉他编排等等。也许是他们进了4AD后一个学习之后提升自我的过程。

总之BLONDE REDHEAD已经走入了巅峰时期,底下有我们一群仰头等待的忠实FANS。乐队今年的新专辑《23》想怕会是很多人的年度10大首选。妖娆,耽美,等新热词汇也将随着BLONDE REDHEAD等乐队被更多地带入以后歌迷的耳中,就象当下泛滥的INDIE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