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唯梦长存

梦

大师黑泽明的电影,说来说去最喜欢的还是这部。早些时候依树送我一本《蛤蟆的油》,看过一半,已经对这位大师更加崇敬了。《梦》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黑泽明在其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超脱出情节的设置,将八个梦境以蒙太奇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个梦:太阳雨。孩子在有太阳雨的日子偷看了狐狸娶亲,因而触犯了狐狸的禁忌,甚至被逐出家门。为寻求宽恕,孩子携匕首走到了开满鲜花的彩虹尽头。

第二个梦:桃园。三月三“桃偶节”,桃树们在桃园上演了一场能乐表演。曲终人散,孩子走近时才发现桃园只剩下残留的截截树桩。

第三个梦:雪女。暴风雪,登山队员在艰难的行走中一个接一个倒下了。雪女翩然而至,抚慰严寒困冻的人们,“雪是温的冰是烫的”。唯有队长最终推开了温柔的陷阱,成功地活了下来。

第四个梦:隧道。战争结束,作为唯一生还者的退伍军官却在返乡路上的一条隧道出口见到了全体死去的战友。生与死的会面在这个隧道出口纠缠成难以言喻的痛苦。死的人去了,生的人却将永远伤痛。

第五个梦:乌鸦。青年在美术馆欣赏梵高的画作,却意外走进梵高的绘画世界里。穿行在大片麦田和乌鸦之间,青年看见大师梵高如火车头般拼命地画着,他唯有脱帽向大师致敬。

第六个梦:红色富士山。核灾难后的富士山,噩梦般地燃烧着。绝望的人们只能选择跳海自尽。

第七个梦:哭泣的魔鬼。延续上一个梦,核灾难后的废墟生长了基因突变的怪异植物。旅行者遇见哭泣的食人魔,才知道即使是食人魔也已经是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八个梦:水车之村。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水车在清澈的河面上缓缓转着。淳朴的村民以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生存着。这里才是黑泽明理想的彼岸吧,而大师也已追随着这样的梦离我们远去了。

童话般的景象里,大师留给我们的是关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或许你会觉得黑泽明对于《梦》的阐释过多,那就当作是一位逝去的老者留给后人最后的喋喋不休吧,他只是想说的太多,而现在,只有梦还在了。

《尘与雪》如果这就是永生

ashesandsnow

如果时间以1/2的速度流过……

如果自然将我和它们这样带走……

如果这就是永生,我愿意这样死去……

起初看完这个电影,我实在无法言语,在我看来,任何的语言描述都是徒劳,在这样纯美的自然之景面前,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顶礼膜拜,不是对这部影片,而是对影片背后,人类周围的这个大自然。这是一部让你要屏住呼吸去观看的影片。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就是摄影师Gregory Colbert的摄影集。以纪录片为载体,Gregory Colbert用音乐和文字将自己长期以来对于大自然的崇敬之作串联起来,形成一部动静得益的影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镜头来寻找动物与人类的共同语言以及动物本身的诗意感性,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而且用摄影集以外的形式,让更多的人共享了他的发现。我想,如果没有这部记录片,我大概是不会知道Gregory Colbert其人,也不会看到这么多震憾人心的作品。

人类与动物的感应,就在这样流淌的时空、音乐中开始,缓慢的肢体语言的交错,到最后凝固成永恒。

A world without beginning or end, here or there, past or present.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ashesandsnow

我想我会变成这样都是你们害的(1) —— coldplay

初想音乐部分不知道写什么好,最近也没有听多少音乐,也没有很打动我的专辑推荐。忽然想想自己音乐口味是如何转变到今天这样的,从小时候到处唱着四大天王到现在进了KTV基本没什么歌会唱,这一路是如何过来?借着这次机会回忆一下这些影响过我的人,这里借用Tizzy Bac乐队的一张专辑名《我想你会变这样都是我害的》,稍作改动作为这段回忆的大标题。当然这些人不会是害我的人,应该是我要感激的人。

虽然小时候也听过一些摇滚乐或者说非主流音乐。但真正意义上把我吸引到这个领域里以致后来无法离开的,第一个乐队,就是COLDPLAY,应该视为我的入门专辑。从英伦摇滚入门比起其它风格毕竟要容易一些,并且COLDPLAY的第一章专辑精彩无比,他们不久便成为非常流行的乐队足以说明。虽然今日的COLDPLAY显得很像一个流行乐团,但依然没有磨灭我对他们的喜爱和怀念。

记得当初第一次听到那首《YELLOW》,是我们在专业课上,我们的老师给我们放的一部广告片,里面用它作为背景音乐。当时全班看得都非常感叹,一个是广告做得好,一个是音乐出色。看完以后我们老师对我们说:“中国的许多歌手,就喜欢翻唱国外一些没那么出名的乐队的歌曲,这和你们做设计一样,不要总是抄袭国外的作品,没有属于自己的创作,永远没有让国外认同的机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当然我们老师当时说的人就是郑钧了,郑钧当时第一时间翻唱了这首《流星》,可能没有估计到,COLDPLAY会眨眼就红遍了世界。当把两个版本放在一起,就显得郑钧唱得是多么的逊色。

由于当时宿舍没有互联网,我一时也查不到这是哪个乐队的歌,也不知道如何查,所以只是记着那几句旋律过了好久。偶然的一天,当时是周末逛街经过新街口的音像店,习惯性进去看了一圈流行CD,没有什么想买的,不知怎么地就鬼使神差地看中了那个黄色的地球仪的封面,还掏钱买了,实在不可思仪。可想而知后来回去听到那首《YELLOW》的时候,是如何地感动而涕。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沉醉于成名曲《YELLOW》,但个人认为第二张《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更为出色,英式的忧郁气质在里面尽显无遗,铿锵撞击的钢琴节奏,极其勾心的吉他弦律,加上Chris Martin极具个人魅力的唱腔,实在揪心得厉害……

最后附送第二张专辑里最喜欢的一首歌的MV《the scientist》,和《in my place》的现场。网页右边的音乐播放器里新增的歌是《Don’t Panic》,送给最近觉得自己比较倒霉的人,比如我。希望早日好起来。

《三丁目的夕阳》夕阳无限好

三丁目的夕阳

又是一年11月11。尽管在两年前就已经脱离了庆祝这个节日的行列,但每到这个时候还是会想起曾经那些一个人的滋味。有人陪的日子固然温暖,但那些单身的日子,有音乐和电影相伴,也未必觉得孤单。

一个人的时候,窝在被子里,看一场诗意的电影,或者温馨,或者忧伤,或者魅惑,或者绵长。世界只有你和电影,诗意环绕在周围,于是一切都变得美好了。两个人的时候,更不必说,诗意电影在两人世界里是个背景,我们于是得以在诗意下栖居,在琐碎里幸福。

看到夕阳时有如此美妙的感动,这还是第一次。当看到片尾东京铁塔沐浴在夕阳中时,眼中已经满是温柔的泪水,会突然想到若干年前的那首“东京铁塔的幸福”,还有Eason的“夕阳无限好”。

《三丁目的夕阳》讲述了1958年日本东京旧城区三丁目几户人家的温情故事。在这里,亲情、爱情、友情在狭窄的街道里蔓延,于是一台引发街坊邻居争相围观的黑白电视机,一只空的戒指盒,一件暗藏着护身符的毛衣,一顿简单的咖喱饭,都可以让你感动。原来幸福就藏匿在这样质朴单纯的生活里,满满的。

此片入选2005年日本电影旬报10佳影片,也是我们开始关注旬报十佳的起点。

怀旧的色调,流淌的音乐,淳朴的演出,偶尔漫画式的镜头语言,赋予了观众美好的观影体验,也冲淡了影片主题的煽情之嫌。如果真要说它煽情,这样的煽情也应该是最自然,最亲切的吧。

结尾字幕打出,一张张发黄的全家福接连出现在屏幕的时候,你一定已经开始在回忆那一个个幸福的故事了吧。

798 —— 窦唯 与 “不一定”

658088495550349175_nEO_IMG

当下想用最少的钱看到有水准的演出,关注窦唯是很好的选择。上周末窦唯在798的演出,就是免费。

douwei 798

当晚气氛不算热烈,除了偶尔有几个人叫叫窦唯的名字,人群里除了摇滚青年,还有许多附近打工的大叔,穿着工人服。大叔倒还好,不知道喜欢与否,起码也安静的听了一个多小时。比周围一些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少男少女好多了,说的还是与演出无关的。个人觉得象这种即兴的演出,台上的演出者或许比台下的欣赏者更享受。观众也比较容易满足,只要旋律节奏加快,就尖叫了,很简单自动,跟按个按钮一样。而更多的时候是比较闷一点的,比起乐队里成员互相的眼神交流还有会心的微笑。我相信他们从中找到的乐趣和惊奇,绝对比观众多的。既然是这样,我觉得不收费还挺好的。由于免费听了一场音乐会,最终我们放弃坐公交,选择打车回家作为自我奖励。(最后附送帅哥照一张)

DSC00760_nEO_IMG

徒步峨眉(2)

峨眉

又累又脏的我们,在洗象池庙里三十块一晚的简陋床位上也睡不到几个小时,凌晨三点便匆匆起床上山了,为的是在日出前能站在峨眉金顶上静静地等待那一刻的来临。此次三点钟的夜路,我们和另外一对情侣同行,这时的心情已不象前一天晚上的那般焦虑不安,多了几分等待胜利的喜悦。四个人,一个电筒,安静地在山间穿行,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错过的两边景色是否迷人,只是偶尔回头看看远处底下云海中间黑黑的山头,山上偶尔亮起的小店中的灯光,却也和我们头上的月亮一般温暖明亮。

峨眉
峨眉

将近三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看到了水泥马路,这表示我们已经到达了上金顶的最后一小段路了,只要到达缆车站,几分钟以后我们便能在三千多米的金顶了。游人立刻多了起来,几乎全是在旁边的旅馆舒适地睡了一晚,起来坐缆车去看日出的人们。而我们这些拿着拐杖,挽着裤脚,鞋上全是泥的,走路都艰难的人们,对他们表示极大的鄙视。

峨眉

最终随着人群登上了金顶,这里晴空万里天气很好,但接下来等日出的时间还是有点长,天都已经大亮了还没看见太阳。不少人们已经觉得看不到日出而离开了。而我们盯着远处白茫茫的云海,深信上天不会对我们这些累了一天的人那么残酷。并终于,在七点左右等到了云海中升起的那一个小红圆圈。由于相机和摄影技术的限制,我们没有拍得一张满意的照片回家。但景在心中,也许今后我坐着车舒舒服服地再来到金顶,拍下一张很好的照片,也没有这一刻的喜悦来得印象深刻,这是洗刷我们一路跋涉劳累最好的良药。

峨眉

金顶上景色很漂亮,虽然四大奇观——“云海、日出、佛光、圣灯”,我们只欣赏到两个,但也心满意足。天非常的蓝,太阳与月亮共处在天上的两端,我们感觉与太阳距离如此地近,以至回来以后掉了几层皮,晒的……

峨眉

徒步峨眉(1)


10月2日去的乐山大佛,比希望中的少了许多的兴奋,由于去得稍晚,游人众多,我们只在大佛头顶上转转就回去了。相比起来10月3日去的峨眉山自由性更大,因此我们倍加的期待,早早地就出了门,并在到达了峨眉山后选择了徒步上金顶,然后第二天坐车下山。在我看来,攀登的感觉要比下山有意思得多,也会让我们第二天看到日出时的心情会多几分激动兴奋,当然前提是老天要作美,因为并不是每天都可以看到日出。

峨眉

开始爬山,我们一路上走走,玩玩,拍拍照,看看猴子,倒也觉得轻松,耗费了不少时间,并没有意识到今后路程的艰苦。“双桥清音”黑水白水两岸,双飞桥两边略显凌乱,古人曾经独自静享的那份“响彻双桥若瑟琴”的“清音”早已被喧哗的人声所污染。想必从前的古人定是在月朗风轻之夜,山色朦胧如黛,万籁俱静之时,独坐于洗心台上,赏似雾非雾的水色,听悠扬于心的“清音”。只可惜这般景致与心情在今日实在难以寻觅。再过 一线天,突兀的青色山石挤到小道上,原本狭窄的山路索性只剩下一半的宽度。抬头是两山夹缝中的苍天,低头是山间流淌的清泉。往前是重峦叠嶂中的 黑龙江栈道,往后是消失在丛林的清音阁

再往上爬,那些旅游团的,那些带着小孩看猴子的游客基本都已经返回,路上一下就只剩下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也才突然有了登山的感觉。从 洪椿坪开始就丝丝缭绕的雨雾完全没有化开去的意思,雨滴反而愈来愈大,汗水已经和雨水融在一起,停下来便觉得冷。山路两旁,一边是布满青苔野草也常有野花盛开的峭壁,一边是灰蒙蒙的沿着悬崖向山下延伸的雨雾。已经无法分清环绕我们四周的是雨形成的雾,还是雾里落下的雨,或是本来雨和雾就是同一物的不同状态而已,只是在这里,你才最最接近它们相互转化的那个临界时空而已。在这种时候,你会觉得眼前一片迷茫,内心却清醒透明。路上只有我们俩人,撑起伞,徜徉在山间湿漉漉的青色石阶上,而我们今晚的目的地是2000多米海拔的 洗象池,希望在那找个地方落脚,明天一早再直上金顶。

峨眉

接下来一拐一歇,好不容易熬到走完了据称峨眉山最考验徒步驴友体力和耐力的九十九道拐,我们抵达 九老洞。此时已经是下午5点过,问登记爬山者资料的老者,知道前去洗象池还有两个小时的路程,此时天色已经灰暗下来,山间也愈发地潮湿了。这时已经没有了刚开始在山脚下的兴奋劲,相机已经装包里没怎么再拿出来了,也不再留恋两边的风景,心里只想着早点到洗象池住下。看不到头的山路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山是那么的大,路旁的悬崖又是看不到底,天越来越暗,心里越来越慌,越来越急,面对着大自然这样的景象,才觉得自己多么渺小。当你没有了古人爬山时的那份闲情雅致,就有人打你的主意。有开价“300块,抬你上去”的抬滑杆的汉子,还有出售4块钱一根竹子,15块一个小电筒的小店主。实在看不清夜路的我们只好拿了个电筒继续前行,向着不知道还有多远的目的前进。手电的光非常微弱,窄窄的山路也就只能照到路中间一小块地方,两旁是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也不敢拿着电筒乱晃,怕把体格是北京动物园猴子几倍大的峨眉山胖猴晃醒了,在这个环境下,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完全不是对手。

就这样昏昏暗暗的一束光带着我们上了数不清的阶梯,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小店,当我们看到名为“洗象池饭店”的小店时,心中悬着的大石才踏实落地,旁边店主吆喝和几个游客的对话一下把我们心中的阴霾扫清,吃了碗6块钱热腾腾的面条,温暖无比,路途中的同伴,在这个时候显得是多么的重要,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前方不远,洗象池寺院的灯火,便是我们今晚落脚之地……

峨眉

黑白意识

白色迷雾
看不清的路
我滞留天地的旅途
再也没有
你的祝福

黑色乌鸦
栖息在枯树
留下满地白色批注
继续吟唱
落寞的苦楚

你说喜欢白天
而我 注定是黑夜的信徒
白天 不是黑夜的序幕
黑夜始终 成不了白天的归宿

风生水起 都已结束
黑白琴键 只留下
仓惶破碎的七十二分音符

记忆只剩 残烬冷烛
白色黑色 同样在
卓柏卡布拉 (1) 之后
失去了温度

注1:卓柏卡布拉(Chupacabra),传说中的吸血怪兽,一半像蝙蝠,一半像袋鼠。

诺顿:他的眼神会念咒

Edward Norton, 爱德华.诺顿,无数影迷心中的偶像.这个有着神秘眼神的男人, 没有太过雕刻的长相,却有着一股天生的魔力,能让人真真切切记住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就用他或儒雅,或纯净,或萎靡,或癫狂,或痴呆,或邪恶的眼神。

看的第一部EN的片子同样也是他的银幕处女秀《一级恐惧》。从2100名试镜者中脱颖而出的EN扮演了一个看上去楚楚可怜的口吃的精神分裂患者,有着孩子一般无辜的眼神,却会在一瞬间变成疯狂的凶徒,一边还”诺诺诺”地模仿着自己懦弱的样子。EN精彩绝伦的表演堪称经典,在他面前,理查基尔太过苍白。EN的光芒压倒了一切: 法庭, 睿智的律师, 当然还有略嫌刻意的结尾。

若干关于失眠的影片中,《搏击俱乐部》算是较早也最为经典的一部,当然关于失眠的影片,或者说由失眠引起的影片涵盖类别太广,大多无法比较,但这部可以绝对地成为经典,因为大卫.芬奇,也因为EN。那些虚无的痛苦,绝望,爆发…在死亡面前寻找慰藉,在生存面前寻找救赎,EN再次分裂了。那时的布拉德皮特还是帅的,但还远远比不上EN那摄人心魄的眼神,以至于现在我写下这些话的时候,还想像着他眯着眼看世界的样子,一边眯着眼看着电脑,一样萎靡。”你在我生命最诡异的时候遇上了我.”大厦倒了,梦于是醒了。

《魔术师》里的EN再一次让我们见识了他诡异的眼神,男人味十足又暗藏心机的胡子,还有精湛的演技,配合这样一部以魔术为噱头的电影,倒是十分贴切。只不过看到结尾会稍有不适。当然如果没有这个结尾,有人会说这部电影只不过流于滥俗;而加上这个结尾,在感觉意外的同时,联系整个片子又有经不起推敲之嫌。

周末终于看了《美国X档案》,一直还以为跟电视剧的X档案有什么关系,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很严肃很沉重的一部片子,关于美国种族歧视。EN在其中饰演一名崇尚纳粹的帮派骨干,却因为一次入狱而蜕变。这又不仅仅是“浪子回头”那么简单,而是极具冲突的,个人与自我,与现实力求平衡的对抗。EN在片中是极其硬派的,他是帮派的神,是一头随时都会愤怒的野兽。他又是迷茫的,在狱中交往善良的黑人朋友,等待黑人老师的救赎。当发现一切都是谎言,他的蜕变也就开始了,却夹杂着痛苦和迷惘。他试图拯救弟弟的灵魂,却没能拯救他的生命。种族纷争还在继续,即使个人以至社会的蜕变早已开始,未来还是X,未知。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饰演弟弟的与EN同名同星座的Edward Furlong,让人惊艳的美少年,有潜力。

EN的眼神总是变幻莫测,他对于不同角色的拿捏让他的每一个人物都可以独立而不冲突地跳脱在你面前。不管是《美国X档案》中的Derek,《魔术师》里的Eisenheim,还是《一级恐惧》里的Aaron,《搏击俱乐部》的Jack,当他们看你的时候,你就会神不知鬼不觉的着迷。因为你不知道,他的眼神会念咒。

《欲言又止》陈冠茜二三事

陈冠茜,1994年第一张专辑《关于爱的二三事》,2002年第二张《欲言又止》,中间隔了8年。而我听到《欲言又止》的时候已经是2007年。10多年了,陈冠茜没有红过,也许连明星也算不上。基本大家认识台湾三个陈姓才女的顺序是:陈绮贞——陈珊妮——陈冠茜。基本是一个倒着的顺序。

陈冠茜的嗓音很特别,有点大舌头,有点粗,温暖的,舒服的,“像冷冬里穿着粗毛线衣,因为情感之深而有些扎人”,我觉得这个比喻很贴切。

陈冠茜第二张个人专辑《欲言又止》中,自己包办词曲创作、制作、主要编曲、和声(编写)及所有钢琴演奏。整张专集的感觉还是钢琴制造海浪潮水,安静地一次次涌向海岸和心灵。这很自然会想到雷光夏的《黑暗之光》。由于所有元素全是自己参与制作,所以整个的感觉非常统一,有人说也许是制作费的原因。但我宁愿相信这是陈冠茜留给自己的礼物,听过她给别人写的歌,并不全是如此。也许这十几首来源于自己经历沉淀的真挚感言,都是陈冠茜留给自己的私房珍藏。她温柔细腻的性格全都淋漓地展现在这些作品里。

陈冠茜出了第一张专辑以后的那些年,除了在背后为别人歌手写歌,自己独自一人旅行至世界各个角落。当再回到台湾做这张专辑的时候,已经是年过30的女人了。30岁的她带来的这张专辑,在我听来,比第一张淡然了很多,虽然主题依然是爱情,但一个30岁的女人对爱情的看法不是很多20岁的MM所能想到的

对于一个娱乐八卦记者都不感兴趣的歌手,我几乎无法在网上查到什么关于她的消息。我无法知道这十多年她经历了什么,也不知道爱情在她心里是怎么样一个地位,不知道她经历过怎么样的感情,遇到过什么样的人,正如封面一个大大的厚帽子扣着半个脑袋,我们看不清,但很迷人。通过她的音乐我们能感到冠茜骨子里的柔情似水,是如此的女人味。

同样我只能把重复出现在专辑里的两句话,当作是陈冠茜对每个听众的发问:

是否遇过一个人值得  你放弃自尊
是否遇过一个人值得你留守青春?

第一张专辑《关于爱的二三事》多少带点俗气,而《欲言又止》,在我的MP3里,删掉了雷光夏,删掉了陈升之后,依然保留着。越听越有味道,《夜幕》也依然在我们的BLOG的背景音乐里存放着,别的我换了又换,唯独舍不得它。它是这几年少有的让我有想收藏冲动的华语流行专辑。

对于陈冠茜,欲言又止……说得已经够多的了。正如许多网友所说:静静地喜欢,应该是最适合的吧。我查到的几首冠茜写的歌:

  • 范晓萱《你的甜蜜》
  • 许美静《遗憾》
  • 刘若英的《点亮桔子树》

《爱情回水》静止穿行

cashback

看“A Year Without Love”的晚上,在网上偶遇久未联络的朋友,说她正要看“Cashback”,于是先去土豆上看了它的短篇,之后用驴子下到电影版,选个周末的晚上和依树一起静静地看了。看完去豆瓣标注的时候,发现看过的人数已过千,概叹这样一部小成本电影也能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多半还是因为网上对于其裸露镜头的宣传吧。      短片是让人惊艳的。一开始镜头顺着天花板移动,背景是嗡嗡的低沉的噪音,间杂超市收银台扫条形码的声音,很快带你进入同男主角相似的失眠症的半梦半醒状态。镜头继而下移,转向纵深的超市货架,缓缓前行。两旁重复的商品整齐堆放着,一个无眠而又无聊的夜。

深夜的超市,因为不同原因来超市上夜班的人,各有各排遣无聊打发时间的方式。而我们男主角的方式却是惊人的,时间在他那里可以停滞,只要他愿意。停下来停下来,所有周围的一切,包括来购物的各式女人。短片中最惊艳的镜头也在此刻出现了,他缓缓解开她们的衣衫,一个个静止的胴体在他眼前一一浮现,他于是用画笔从容地记录下来,再将她们的衣服穿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在他一个简单的手掌相压的小动作后,时间又恢复运转,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

这样凝固的美,和穿行于凝固时空的幻想,加上蒙太奇的镜头语言,主人公冷静到快要凝固的独白,造就了这一完美的短片,让肖恩·埃利斯在12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短片奖。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香艳的身体出演都来自于像Keeley Hazell这样的名模,说它是视觉盛宴也不为过。

电影版“Cashback”一分不差移植了短片的同时,加上了爱情的主题,很多人会说它俗套,但我却不觉得,即使它确实比短片的纯粹感要差掉好多,但“Cashback”的梦幻视觉正和爱情很贴切,很搭调,最后的完美结局也延续了短片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风格,为本有些清冷的失眠故事增添了些许温馨。“Sometimes love is hidden between the seconds of your life.”

影片摄影也延续了短片的风格,放慢,无声,倒退,旋转……意识就这样在静止中穿行。最后,两人在静止的雪夜,凝固的雪花中奔跑的画面真的是把我折服了,堪称又一经典,为此我还是给电影版打上了和短片一样的力荐。

《丽江的春天》陈升 ——(二)

来得有点快的《丽江的春天》并没有失水准,并且少了左小诅咒的影子,这是好事,说明陈升音乐上的进步是稳健的,并没有停留在别人的影子下。这张专集从名字看,就知道是陈升去了趟丽江的旅行日记,和之前两张专集一样。但歌曲除了那句“贾苏切”的当地话用得比较多之外,实际上并不很象是宣扬某个地方的游记。当中还有友谊,和“逃”等一些主题。但逃毕竟是浪迹的开始,友谊也是旅行中的一丝分享和思念。

《丽江的春天》,《茶花》,《打电话给我们的好朋友》,《阿草》都是精彩的作品。从《丽江的春天》可以看出整张专集,吉他的比例比上一张专集加大,并加了很多回授效果,一方面可以迎合丽江远离尘嚣俗市的特质,一方面缠绵留恋的情绪得以渲染,陈升必是流连丽江的。《茶花》里还有《北京一夜》 似的京剧唱腔,配以女生的安静独白,都很精彩。在上张 《这些人 那些人》专集中某些歌时不时加入的若干十几岁的女生的合唱,打动了我不少,在这一张专集里继续沿用并有强化的意思,陈升看来对这样的效果也感到非常的满意,从《阿草》里便可听出来,《阿草》节奏轻快,鼓点明朗,中间高潮时那几个女生大声朗诵的一首民谣,接着的背景音乐切入得非常到位,使得效果达到最佳,让你手脚蠢蠢欲跟音乐一起动的时候,也有那么一丝流泪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打电话给我们的好朋友》简单而温暖,虽然这张专集没有上一张流露那么多对过往的回忆,但依然穿插着这样一首歌曲,当然《丽江的春天》也算,浪子也总是有思念的时候的。

当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爱贾苏切》。虽然比较难听清唱的是什么。但这首歌充分反映了陈升音乐上良好的感觉,配乐,人声和中间的几次变调着实打动了我。“「贾苏切」是一种语末的语助词有「归依」的意思。听说,只要听着音乐,跟着摇头晃脑念十次「贾苏切…」嘴角就会不自觉的微微上扬,有些人不用五次,就会哈哈大笑。”我并没有哈哈大笑起来,只是有那么一点平和的幸福,真的是各有各感受吧,总之,值得聆听。

《这些人 那些人》陈升 ——(一)

陈升去年12月发行的《这些人,那些人》在我的每天上下班必听的音乐手机里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刚刚移除。《丽江的春天》就发行了,速度之快,让我怀疑其质量。立刻听了几首,便决定一起推荐得了。 以前没怎么听过陈升,只知道他每次上电视唱歌必唱的那首《北京一夜》,他说必须得唱这个,不然都没人知道原唱是他了。挺搞笑。最近稍微开始倒着听了他的一些专集,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最近两张。特别是《这些人那些人》。虽然是在2006年12月29日发行,但不影响他与雷光夏分别摘取了最佳国语男女歌手的奖项。

大家都知道陈升是个游子,很多人也都知道他和奶茶那段苦情的故事,正是由于他是个结了婚的男人。我想不通一个结了婚的人怎么能成为一个全身心的浪子。

“他们说你已经离开这城市
也不再属于那城市
他们说你已经离开这些人
就不再属于那些人
终于我们都寻找到自己”

——这是浪迹的宣言么?还是追寻自己的理想起点?

“想不起来曾经什么时候有人曾爱过
对谁又下过承诺
我老妈昨天夜里给我来过电话
总是没完没了的说我是不是应该找个家
带个说不上来到底喜不喜欢的女人
把自己搞得像是国庆日的烟火
我老子说他已经把我放弃
我还想是不是应该顺从父母
……
布考斯基夜里找我去鬼混
我的灵魂简直像是被一支部队架走
头也不回的就忘了什么叫明天”

——这是年少时的冲动 或者 对爸妈的反叛么

“你告诉妈妈我想她
你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她
告诉妈妈我很想家
可我只能随波逐流”

——这是在外漂泊很久的孩子的思念么或者 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奈

除了谐趣的歌词,整张专集的音乐大气流畅,最欣赏里面《布考斯基协奏曲》。一气呵成,鼓声一路向前,钢琴适时地反差几下,当中流过一丝的气质是左小诅咒。陈升说过大陆歌手里最欣赏的两个人是朴树和左小诅咒。这张专集一方面说明了陈升在音乐的造化上比过去的飞跃,更丰富的眼界和配乐手法,没有华语流行乐的一点点俗气。另外一方面说明了左小诅咒的音乐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难听得要死。当然你得抛弃一些经验和成见。

《鸽子歌》Cucurrucucu Paloma

talktoher


近日看了阿莫多瓦执导的电影《对她说》。看的时候有点困,但不影响我坚持把电影看完,这一切当然归功于这部电影本身。电影的精彩看过的人已经说的够多的了,没看过的我只能说一句:推荐某天你静下心来的时候,值得一看。毕竟我远不是一个阿莫多瓦迷。

除了电影本身,估计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这部电影里的音乐了,在我听完整张OST以后,准确地说,大家都应该只是热衷谈论里面的一首歌。就是《Cucurrucucu Paloma》 —— 翻译过来就是《鸽子歌》。在电影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昏昏欲睡的我,就是被这一幕唤醒了。那一幕,我们的男主角靠在一边,和周围一圈的人一起静静的听着巴西著名歌手Caetano Veloso演唱着这首《鸽子歌》。(阿莫多瓦拍摄《对她说》时,突发奇想,邀请Caetano Veloso出镜,在电影里亲自演绎这首歌曲)

这两个男人在一起的这个画面将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男主角,一个长得不帅还有点秃顶的中年大叔,电影里老时不时掉个眼泪,弄得他身边的人觉得他感性,而我自己一直认为他只是眼睛有问题,没想到他是真的流泪,当他带着一双寂寞深邃的眼睛听着这首歌的时候,他和女朋友说:听到这首歌,我有点潸然…… 那时候的眼神应该让很多人都忘不了。而那个巴西的中年歌手,唱了开头两句,我原以为肯定又是一首很主旋律的世界名曲什么的之类,没想到突然声音一降,接下来两句立刻直入内心,声音虽低但特别稳,叠在安静的背景上,显得如此的简单直接,一种感伤寂寞的情绪立刻充满我的内心,我忽然也想说:听到这首歌,我有点潸然…… 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个巴西歌手轻轻碎碎的肉麻声音,竟又不令我讨厌,我想“老闷骚男”这个词是不是就是用来形容他这样的。就这样两个中年老男人制造了比许多帅哥都要经典的场面。

随后立刻下了这首歌一听,先是下了一个应该是原始的版本的吧,编曲轻快,唱的人也轻快,我想我要是先听到这个版本肯定就是一听就忘,编曲和歌唱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作用来了。忍受不了,立刻删掉下了电影的OST,听了好多次那位闷骚男轻轻地学鸽子叫,不禁我又有点潸然……

PS:歌曲作词作曲者墨西哥人Thomas Mendez,作于1956年。由于极受欢迎,现已成为墨西哥民谣,曾被许多歌手重新灌录,包括巴西著名歌手Caetano Veloso.王家卫也用过这首歌,就是杜可风那段著名的伊瓦苏大瀑布摄影的背景音乐

附上歌词:

人们说晚上他会彻夜哭泣
人们说他食不下咽只顾喝酒
人们发誓上帝听到他恸哭也会颤栗
他为她受了那么多苦
即使在他临终时还呼唤她的名字
他如何歌唱
他如何歇息
他如何歌唱他死于致命的激情
忧伤的鸽子一早起来唱歌
飞到那间孤独的小屋前
小屋木门大开
人们发誓那鸽子定是他的魂魄
他仍然等着她
等待那可怜的女孩回来
我的鸽子不要哭
石头永远不会知道
我的鸽子永远不会知道
爱情是什么……

《博士的爱情方程式》80分钟的幸福

博士的爱情方程式

大多以数学或者数字为卖点的电影,都是试图与观者比拼智力,成功者,会让你觉得像经历了一场淋漓尽致的IQ测试,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无限趣味。对于数字本身不太敏感的我,一直以来对于数学或者数字主题电影的认识也仅限于此,直到《博士的爱情方程式》,才让我真正感知了数学的美丽,一种在平凡生活中孕育神奇的美丽。

根据日本女作家小川洋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只有80分钟记忆的数学博士和他的钟点工以及钟点工儿子“根号”的故事。关于记忆这部分,我想本片大概借用了《记忆碎片》中的概念。看到浑身贴满备忘小纸片的博士,总是会想到《记忆碎片》里的Lenny。不过博士的失忆在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象征,80分钟循环的生活,只是在概念上浓缩了我们日复一日的平淡。

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幸:失忆的数学博士,失去一条腿也“失去”爱人的博士“嫂嫂”,失去丈夫的钟点工杏子,以及失去爸爸的“根号”。但在杏子眼里“重要的不是记得什么,而是现在”,在她的悉心照料和阳光般心情的渗透下,博士每个80分钟的生活都是那样美好。同时,博士对于数学的那一份美好感情也反过来影响着杏子和“根号”:素数,是最孤高的数字,自尊,独立;亲和数,在无数的数字里,只有这两个,是一对,这是独一无二的关系;完全数,是上帝的杰作,完美无缺;直线,是看不见的,它只存在于你的心灵,延伸到永远;根号,是坚强,保护着每一个数字;最后还有博士的爱的方程式:e(π*i)+1=0 ,一切纷繁复杂最终都归于虚无,归于平静。

影片是平淡缓慢的,有着日本影片特有的步调和明快的色彩。这样一个简单美好的故事里,数学的美融进了生活,此刻的你就像徜徉在封面上樱花盛开的花园小道,感受的只有舒适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