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之年》卑微的寻找

A year without love


“Año sin amor, Un”,英文名叫“A Year Without Love”,权且翻译成《无爱之年》吧。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阿根廷电影,它躺在我的硬盘上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因为一直没有中文字幕。05年的片子,现在还没有中文字幕,说明基本上不会再有了。于是我决定就着英文字幕把它看了,其间不得不停下来寻找一些医学术语的意思。

一个人看电影的好处在于,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倒回去,或者往前拖。但这部电影,我停下来了,倒回去了,却一直没有往前拖。看完电影已经凌晨一点,思量着要不要写完影评再睡,或者写到困了就睡。周围很静,就像刚刚的电影。

World-wide famous poet,professor in his autumnal years,looks for companion,partner, protector and friend,young lover, delicate soul,exuberant, frank and beautiful spirit for sharing bed, meditation, apartment,help to beat the fury and the guilt of the world,innocent as slave or master…deadly tender to the fast pace of time.Find me if you can,I’m here alone with the alone.

I’m here alone, with the alone.

这就是Pablo的生活,一位患了艾滋的同性恋诗人真实的故事。Pablo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他患病后的生活。因为艾滋的束缚,他的征友广告都没有得到回复。他在同性恋酒吧晃荡,结识了SM俱乐部的老大,却爱上了老大的爱人Martin,幻想着Martin能够成为自己真正的爱人。

他在电脑上一遍遍敲Martin的名字,红色叶片的风扇在破旧的公寓房一角吱吱地转着。他盼望着和Martin约会的到来,盼望着能真正有新的生活,他甚至为此接受了他一直抵触的AZT的治疗。Martin来的那天,他早早起床,晨跑,收拾房间,吃药,满怀期望地Pablo的爱是如此卑微,卑微得到最后,他也只是被Martin玩弄而已。

无爱的一年,Pablo的日记终于得以发表,却因此伤害了家人的感情,被迫离开那间他唯一可以藏身的公寓房,走向未知的地方,下行的楼梯,一抹深红的诱惑,深渊也好,黑暗也好,但他还活着,或许还会继续寻求卑微的爱。

在昏暗细碎的光影里,我们陪着Pablo走过了这无爱的一年。这部电影,无论是影像,叙述方式,音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成功。你甚至可以从每一幅影像中读出孤独,每一次声效或者音乐响起时感受到的同样也是孤独。Pablo独自一人含着胸走过潮湿的街,走过无人的露天咖啡店,野外的芦苇,留言机永远显示为0…

影片大部分时间是没有音乐的,只有Pablo的咳嗽声,AZT药片在玻璃杯里融化的滋滋声,红色叶片风扇的旋转声,打字机机械的敲字声,SM俱乐部皮带的鞭笞声…除此以外就是静静的背景里总带着一丝隐隐的嗡嗡声。第一次音乐响起的时候,是弯音和摩擦音的组合,有些刺痛,也有些寂寥。大多数时候只是单音的一个个敲击,带着多数的空白与停顿,很冷静,也很冷清。

一切的一切只是在记叙,导演并不想表达一个多崇高的主题,只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像Pablo的日记一般,记录,继续,活着。

你怎么也想像不到,他们称治艾滋的药为cocktail.

我一直在想,这样一杯Cocktail,该是多复杂的滋味啊!

《教室别恋》ALL THINGS FAIR

如果你因此以为这又是一部畸形爱情片,一部《洛丽塔》的欧洲翻版,那么你就错过了影片想给你的最可贵的东西。此片,关切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Boy to man那一段艰难的历程。如同蝉蜕般的痛苦,在苦难中学会有所承当。青春期的男孩用其特有的敏感学习着性爱,情爱,并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探索和关注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如此突如其来的新鲜。

影片中的细节也到处流溢着青春期的痕迹。史迪在剧院总想把难看的帽子拿下来;女孩只为和STIG相遇而假装上楼……

温暖而熨贴着每个人绞不干的青春珍藏。关于性爱,情爱的主题,使用一段柔美华丽的歌剧独唱引出的。影片开头《论性交》疑问和音乐一起缓缓流泄,定下了此片最大的主题。此后,STIG每每被性爱之美所吸引时,这段音乐都会再度响起,在你心灵最柔软处来一下轻触。从音乐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导演是肯定这份感情的。虽然在最后,它以扭曲而苦涩告终。终于,当他不再理会女教师的诱惑,转而寻找那个女孩的时候,他已经捡回了失落已久的东西。他去寻找的是一份性爱之外的情感。哪里有被崇拜和被爱的满足,以及青春的悸动。那同样不能叫爱情,但里面已经有了一个男人对爱的最初理解和取向。看到这里总让人想起《毕业生》中类似的场景:男孩放弃母亲寻找女儿,放弃纯性的吸引,寻找真爱。不知是否每个男性在成长史都有一段走出恋母情节与性诱惑的经历,然而史迪比毕业生中的达斯丁霍夫曼要走得更远;他最终不能黏着情爱,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事情留待他关注。这也是本片比《毕业生》更深一层的境界。

在音乐与光影的斑驳缭绕中,在妈妈时不时的批判声中看完了这部片子。1995年的老片了,获奖无数,混乱而含蓄,干净美丽同时混杂着成长的苦痛。柴可夫斯基磅礴的音乐声中交织着柔美的女高音,一种暗涌的被禁锢的情欲也渐渐疯长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继而泛滥成灾。

如果说起初少年对女教师单纯的憧憬里更多的是一种纯美的蛊惑,那么后来女教师欲望的无限发展就使得一切变得有些荒谬起来,男孩子不过沦为女教师的性奴而已。幸而,男孩子最终觉醒,以他的方式作出了抗议,上课时踢倒她勾引和暗示他时作为掩饰的讲台,教堂里当众拉开拉链将羞辱偿还给她,在虚伪的女教师逼迫他降级后,他拿走所有的百科全书,离开了学校,阳光照在他身上。电影最终定格在这里,像一场梦终于醒来,男孩也因此而成长。

印象最深的,并非男女主角,而是女教师的丈夫。被女教师称为“被耗尽的空气”的那个懦弱到靠酒精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麻痹自己的男人,尽然在面对这个同自己妻子偷情的男孩时,没有丝毫愤怒,反而像找到知己一般向他哭诉,渐渐的,本该是情敌的男人和男孩却产生了一种类似朋友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连同男孩对这个男人的同情和怜悯使男孩在欲望的深渊中渐渐找回了自己。

PS: STIG确实很美,蓝色安静的眼睛和柔软纤细的金发,标准的北欧男孩。

《海鸥食堂》那个阳光安静的地方

海鸥食堂


周一跟寿寿去吃粥底火锅,听她说她BF下半年可能会被公司派去芬兰好几个月。她还在想着一个人的生活该会很无聊,我却已经神游到了那个梦中一直想去的地方。北欧,一直在我和依树的心里占据着很特别的一角,一直梦想着能有机会去冰岛,或许冰岛太遥远,离我们更近的就是芬兰这样同属于北欧的国度。一瞬间,就想起了年初看的《海鸥食堂》,同样发生在芬兰的故事,2006年日本电影旬报十佳影片之一。

二月看的《海鸥食堂》,那时的北京还是寒冷的冬天,阳光却很灿烂。或许那时最接近北欧的样子吧。海鸥慵懒绵长的声音响起时, 你一定在想那洒满日光的海岸。

幸惠独自在芬兰的一个镇子上开了一家日式小餐厅,主营饭团。幸惠希望以最简单但却最让人感到温暖的传统手卷留住客人的心,只可惜事与愿违,海鸥食堂经常空空如也。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很迷恋日本文化的芬兰小伙子,他每天都来,却只点一杯赠送的咖啡。他问她一部日本卡通片的主题歌,她记不清,去书店查,偶遇了闭上眼镜乱指地图决定旅行目标的小绿,小绿解答了关于主题歌的问题,开始到海鸥食堂帮忙。食堂的菜色开始有了些变化,加入了一些芬兰人爱吃的肉桂卷,慢慢有了一些顾客,却仍然没有人吃饭团。一天,食堂又来了一位日本人正子,她因为被空气吉他吸引,来到芬兰,却丢失了行李。她也留下在餐厅帮忙。三个日本女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开始他们简单平凡的生活。

看《海鸥食堂》,一切都那么安静, 安静到你可以闭上眼去聆听清脆的杯勺碰撞声, 料理时火苗亲吻食材的滋滋声, 一个人游泳的划水声,海浪涌上岸时的轻拍声, 风吹森林发出的哗哗声, 还有硬币掉落餐桌的啼嗒声和旋转声。不需要额外的音乐,这些细碎的小声音就是最美的音乐了。

最平凡的一天一天, 最平凡的女人, 却可以有最精致和幸福的时光。正子失而复得的行李却变成了一箱金黄的蘑菇, 发着炫目的光。 那是上天赐予每一个热爱生活, 心存感激的女人的礼物。

下一次去森林的时候, 记得闭上眼去聆听风吹树林的沙沙声。
下一次看卡通的时候, 记得默默背下里面的主题歌。
下一次煮咖啡的时候, 记得对着咖啡壶念“Kobi Luak”的咒语。
下一次感觉孤独的时候, 记得做运动, 然后为自己做一餐朴素的食物慢慢享用。
永远记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永远记得微笑……

《黑暗之光》一场静心的旅行

lei

一场意外的车祸,使得这张《黑暗之光》提前到来,并为光夏拿到了2006华语音乐传媒大赏最佳国语女歌手。当然在国内甚至港台的主流音乐颁奖晚会上得奖原本就不说明什么,我也从来没有由于这样的原因而会对某些人表示崇拜。然而在这样的主流媒体中,这样一位那么多年来一直低调地真诚的做音乐的独立女歌手能够得到奖项,我们又怎么能不有那么一丝的激动,毕竟这个娱乐圈并没有那么多真挚的东西。而最重要的是,这张专集所表现出来的实力,值得这个奖项的称谓。

车祸后住院期间,光夏见到了很多亲人朋友,生活也突然停了下来,这个时候也许正适合回忆人生的过去和沉淀吧;后来再经历里她妹妹生产的过程,她听到了宝宝那非常有生命力的心跳,感觉到了生命本身那充满了希望的力量。而黑暗之光,便是那么一张弥漫着浓厚回忆色彩,却又静静地透露着那么一丝温暖希望的专集。

整张专集都是那么地低调而温暖,光夏的声音,伴随着钢琴声,还有经常出现的海浪声,轻轻地,一起一伏地,呼吸着,时而缓,时而急。而所谓的急,也不过是拾取海边发现的一枚贝壳时加快的脚步,也不过是秋千停滞在高点,然后荡下感受的一阵风。音乐盒的声音,上发条时的声音,旅行时伙伴们的碎语,维也纳街道上马车经过的马蹄声,穿插在钢琴的旋律中,我们仿佛跟随着光夏来到了她的过去,她的旅程中。

依次听完整张专集,实在像躺在夏日的树阴下,闭着眼听一位姐姐讲着故事,也似乎是自己中学时在家的某个雨夜,坐到阳台的窗前望天。全部的歌,似乎都没有所谓的高潮,和回忆一样,有的只是温暖,并偶尔带有一线希望。每到音乐上升时,都如轻柔的潮汐,浪声还没扬起,便已开始淡去。浪花从未激起,却已打动了我迟钝的心。

《僵尸肖恩》《热血警探》英国式KUSO

hot fuzz

很巧合地在两个月内看了英国导演Edgar Wright的两部电影——《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同为Simon Pegg 出演。这个顶着一颗圆脑袋,表情木纳,面部还有些不对称美的Simon,一看就让人可乐……

《僵尸肖恩》是后看的,如果不是看见Simon露脸,我还真会以为这是一部像《活死人黎明》一样的恐怖僵尸片。虽然据说Edgar Wright很喜欢《活死人黎明》,并把这部片子当作对《活》的致敬,如果Kuso也是一种致敬的话。僵尸片看太多容易产生抗体,比如《活死人黎明》,《生化危机》系列等等,但这部片子让我的抗体失效了,因为其中的笑料让我无法免疫。小人物的英雄主义情结就在这样一个僵尸泛滥的日子Survive了。

两部片子,《热血警探》更加完美。如果排除掉恶搞成分,《热》已具备一切商业电影的成功元素:曲折紧凑的剧情,悬疑,暴力场面,还有Cult成分。甚至比好多纯类型商业片的剧情更有看点。但Edgar Wright想让你看的绝不仅仅如此,从头至尾的笑料,意想不到的包袱,绝对让你笑到血脉喷张,而且如果你看片够多的话,你会发现,整部电影有好多对不同电影元素特别是对好莱坞电影的Kuso。诸如《Bad Boys2》,《Break Point》,《Romeo & Juliet》甚至《Harry Potter》都被恶搞了一番。

英国式Kuso定有不同于其它的地方,在于它的黑色幽默。单纯的Kuso难免流于肤浅,但这两部片子在极尽搞笑的同时,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是Kuso,有时候你还真说不准,这样那样的深刻主题是导演有意为之,把主题也一并Kuso了,还是只是导演真实想要在Kuso后表达的主题。

《僵尸肖恩》里,我们看到了卡夫卡式对于人变形为僵尸的隐喻,人等于僵尸的一种哲学思考。《热血神探》里,我们看到了当权者为了维护表面的和平而恣意屠杀不谐和者的罪恶行为。

或者,各取所好,你可以将它们当作对现实的讽刺,也可以当作更深层的Kuso。Hot Fuzz里的恶搞桥段太多了,随便举几个:
1、海报就是模仿我们的小马哥嘴里含着牙签的酷样。
2、剧中有一段“You jump,I jump”这个一看就知道哈
3、英国版双枪老太婆
4、Angel和超市老板上演的奥特曼之战
5、结尾听Angel不停地说“Everything is gonna be fine”,直接想到杰克鲍尔。

另外,还有被细心的影迷津津乐道的两个彩蛋:《魔戒》导演彼得·杰克逊客串的圣诞老人和《魔戒》美女凯特布兰切特客串的Angel的蒙面女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僵尸肖恩》里的众多摇滚元素,从插曲到片中一张张选择黑胶唱片作武器,以至于很多人把这部片都列入了摇滚影片的范畴。

《变形金刚》2007年度最佳过瘾片

transformers变形金刚

尽管07年还没有过去,但我万分坚信《变形金刚》会当之无愧成为07年度最佳过瘾片。

我不是金刚Fans,甚至都没怎么看过动画版的变形金刚。只是有幸和众多金刚Fans们生于同一个年代,耳濡目染了一些擎天柱威震天的形象。小时候看到周围的男孩子们拿着变形金刚摆来摆去嘴里还不忘念念有词的时候,只觉得傻。但这部片子却真的让我想要尖叫了。一开场就颇有亲切感地看到了《越狱》里的Sucre,之后又看到了《24小时》里总统的保镖Aaron,尽管他们都是没多少戏份的配配角。当擎天柱、爵士、荆棘、铁皮、大黄蜂相继变成人型高大的屹立起来,将男女主人公包围在中间的时候,我起了两胳膊鸡皮疙瘩,我估计好多金刚Fans看到这儿应该得哭出来吧!140分钟的电影,好几次情不自禁喊出“On my god”,所幸电影声效很大,周围人听不见。

已经若干年没有看到如此爽的片子了,若干年前,我到电影院看《独立日》的时候,仿佛有此体会,也可能是同样在7月4日上映的片子吧,才让我想到了那么久远的一部电影。当电影特效日趋雷同,好莱坞大片声誉每况愈下的今天,我差点错过了这部绝对经典的特效饕餮。我曾以为它是和《蜘蛛侠》、《忍者神龟》、《超人》差不多概念的片子,结果发现自己真正太低估了它。那些片子和它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

当然,你还是可以说它故事俗套,但看这部电影,你真的是冲着它的故事去的么;你也可以说它没有内涵,但当一溜汽车人咵嚓咵嚓在你面前炫目大变形,你只能以最高角度深切仰视他们的时候,你真的还在想着总结中心思想么。何况比起大多数好莱坞大片,这部算是真正节奏紧凑,人物繁多,更有三条主线并进,2个半小时的影片,丝毫不觉冗长,稍有不紧张之处都有适当的笑料弥补。电影结束,我发现第一次在电影院有这么多人陪着我一起看完字幕。

北京票价高达70元一张,但当我从放映厅走出来的时候,听见有人说,70元,也真的值了!真的,如果可能,我希望再去电影院看一遍,选个周二的晚上。

梦境.壹

光的尽头  是黑的洞口
时间沙漏  这一秒停留
影子悬在树梢  宛如风动的纸偶
微尘浮在空中  宛如银河的背投

树在低语  缓释的吟诵
通天幻塔  拾级往上走
石阶处处斑驳  一如陨石般坠落
灯火点点闪烁  一如天堂般清透

我走在黑暗中  一直到银河的渡口
渡口没有船 却有一道彩虹

《The Lost Room 谜之屋》从Xman到Xthing

lost room

看了两集Eureka,没心思再看下去,就去豆瓣上连啊连,连到了《The Lost Room》,中文名叫《迷之屋》。看简介是喜欢的科幻题材,还占据了Sci Fi Channel黄金时段的广告席位,而且还是只有6集的迷你剧,很符合我的耐力,花了两天的时间下载,花了一晚上看完。至少这是一部让我能一口气看完,看得过程中也一直想追着看的美剧,印象中也只有前几季的24小时和第一季的越狱和迷失有此神力了。影片的题材并不算新鲜。一些人因为一些事而产生了特殊的能力,我们称之为Xman。而这部剧里,Xman变成了Xthing,拥有这些Xthing,普通人就可以拥有超能力。

六十年代,从洛杉矶到旧金山的66号公路上已经出现了100多家汽车旅馆,其中有一家阳光旅馆,在几十年前发生了一起未知事件,10号房间和现实之间产生了裂缝,房间里普通的东西也因此变成神奇的具有超能力的道具。影片从警察局调查一宗罪案时发现的一把钥匙开始。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任意一扇门,来到阳光旅馆10号房间。但如果你不幸遗失了一件物品在10号房间内,当你想再次打开这扇门取回物品时,物品却已经消失了。有人计划收集这个房间的所有物体,为了得到无穷的力量,他们认为这些物体可以满足他们,另外一些人则禁止任何人再次使用这些物体。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不过他们的战术相似。使用任何一个物体都需要付出身体上的,情感上的或者心理上的代价。只要你拥有了其中一件物体,你就会变成被猎杀的对象。当男主角的小女儿用钥匙打开门,在房间中走失的时候,他的生活立刻彻底的发生了变化。为了救回自己的女儿,乔成了一股邪恶力量的目标,它会不惜一切代价夺走乔拯救女儿的希望——通向10号房间的钥匙。

与我们一般认识上的不同在于,片中具有神奇超能力的道具物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超能力道具,从外观上你根本无法判断它的不同,它们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无数个小物件,闹钟、眼镜、剪刀、梳子、自动铅笔、小刀、车票、钥匙。。。每件物品却都有着意想不到的能力:剪刀可以旋转并且使3尺以内的东西旋转;当你用梳子梳头的时候可以停止时间10秒中;眼镜可以停止20英尺以内的燃烧;车票可以瞬间带你到新墨西哥州一个未知的地方;自动铅笔可以让天上掉硬币;小刀可以让人麻醉;手表可以用来煮鸡蛋。当然能力有大有小,有些需要搭配使用才能发挥出特定的能力。这很像玩游戏。游戏里的道具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要想方设法取得道具,但同时,道具本身会有一些不同的伤害力,你需要另想方法避免,或者将伤害减到最小。你还需要注意不同道具之间的搭配使用,来增强自身的能力。或许在特定的游戏规则下,发现并认识,然后搭配使用新的物件才是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地方。

作为一部科幻迷你剧,编剧已经将阐释的成分做到最好了,你不能期望科幻片都完全能自圆其说,毕竟它更多的还是想像力的产物。短短6集,结构紧凑,物件的发现也是层层深入,总能给人带来不小的惊喜,也能感慨于男主人公的机智。影片场所设定在汽车旅馆,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故事性。关于汽车旅馆,我们知道,很多故事都是在那儿发生的。

看完6集,感觉还有好多的未解之谜,只希望什么时候这部短剧能拍成Series,能让人再一次酣畅淋漓地看下去。但也不一定,也许正是遗留的谜题才让你永远记得它的存在。

Some doors are better left closed.

念诗或者歌唱

rainynight

雨后的夜晚      我抬头仰望
星空      在夜色里    无限延长
城市      陷在温柔的梦乡
无限期许      一丝彷徨

手绘的风景映出心情的别样
音符      在空气中     朵朵开放
回忆      化在润湿的地上
满眼清凉       一地芬芳

我想这个时候   适合   念诗或者歌唱
不管      是悼念     悲伤的过往
还是      阅读         明天的模样
这个时候      适合     念诗或者歌唱

怀念杨德昌

一一

30日的北京下了一整天的雨,7月1日才又是明媚的阳光。窝在家看了一天的电影,还在豆瓣上发现了杨德昌的新片《追风少年》,说是成龙与杨德昌合作的动画片,马上做了标记,放到“我想看”那栏里。谁想到傍晚出门溜达,手机新闻报却传来了一条噩耗:蔡琴前夫,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因结肠癌病逝,享年59岁。当时我和依树正坐在家对面西蜀老宅店里,等着迟迟未上的晚餐,那么一瞬间,我们都不能相信这样一条消息,明明早上还期待着他即将完成的新片,傍晚的时候人却已经没了。美国时间6月29日,也就是我们的6月30日,大雨滂沱的一天,不知道当时的台北是不是也在下雨。

知道杨德昌是源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60年代的台湾,欢愉而沮丧,激扬而疼痛的青春,在失望、苦闷、绝望、窒息的灰色镜头里无声地纠缠挣扎着。小四、小明、Honey、小马、滑头、还有小四父亲…每个人物都是那样清晰立体,充满故事。4个小时的影片,丝毫不觉得冗长,反而让观者真切地经历了一番那个灰暗的年代。当年的张震才14岁,因这部影片一夜成名。当年的杨德昌凭借这部影片获第28届金马奖最佳作品奖、最佳编剧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关注杨德昌的电影,直到去年依树推荐了《一一》。当173分钟的影片在舒缓的音乐中走向终点时,我们都只想像洋洋一样说一句“我也老了”。我们就这样心甘情愿的跟随杨德昌,跟随简一家,走过了一生。这是一部能让你无言以对的电影,看完它,你还想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的,似乎所有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所有的细碎而微妙的情感都融化在电影里了,那就是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每天所经历的全部。这部2000年的电影,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奖。法国媒体更是用“杨德昌‘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的传送吟唱”来评论《一一》。

杨德昌与同时期的台湾另一著名导演侯孝贤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作品主要取材于都市,后者主要取材于乡土。杨德昌的影片总是通过缤纷而又压抑的细节冲突体现出一种疏离的都市生存状态,满是冷峻灰暗的影像。

影评人黄志辉评论《一一》时曾经说过,“如果真有所谓‘一生一台戏’,杨德昌的一台戏就是关于台北——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谈六十年代的台北,《海滩的一天》是七十年代,《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是八十年代,《独立时代》、《麻将》和《一一》是九十年代。其实自《青梅竹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除外)之后,杨德昌的电影都是在谈当下的台北:他彷佛以‘台北’为对象,进行一项为期一生的社会科学研究,他观察、批判和关怀,每隔数年便交出一份研究报告”。

可惜,就在他还没来得及交出新一篇研究报告的时候,却先走了,《追风少年》也就成了他未完成的永远的遗作。

匆匆写下这篇文章,借此怀念杨德昌,同时概叹于新闻还要将“蔡琴前夫”这一称谓放在杨德昌的名字之前,或许他还是属于小众,但希望看到这篇纪念文的朋友都能去看看他的电影,因为在那里,你会看到,在你匆忙行走时被你无意忽视了的人生。

《科学睡眠》梦中那匹小布马

总是失眠,所以找来《科学睡眠》。起初还以为是和《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同类的科教片,直到看之前依树同学说估计又是和《两小无猜》差不多的法国浪漫片,才知道自己完全想错了,还是港译《恋爱梦游中》比较贴切。

“欢迎来到Stephane TV,今晚的节目教大家怎样做梦,您看,关键在于精心搭配和丰富的原料。首先, 滴几滴胡思乱想 ,放入主料,然后加入适量记忆碎片和怀旧汁儿 – 这是二人份,稍稍搅拌,放入love  friendships  relationships  and all those ships调味…”微红的气体从锅里升起,梦境也由此开始……

主人公Stephane从墨西哥来到法国,因为他法国籍的妈妈给他找了一份非常稳定的办公室工作。然而这种机械式枯燥乏味的办公室工作让思维异常活跃的Stephane厌烦到了极点。好在他的同事盖伊也是一个童心很重的人,两人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将前一天梦到的情景表演出来,成了他们惟一消遣的方式。

新邻居Stephanie的入住重新点燃了Stephane无聊的生活,Stephanie的室友佐伊有着天使般可爱的面容,一下就吸引了Stephane的全部注意力。鉴于名字发音相同的缘份,Stephanie不停地制造机会让Stephane与佐伊独处,希望他能够赢得美人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Stephane很快意识到,害羞且心智尚不成熟的自己,是永远都不可能与时髦靓丽的佐伊有所交集的,所以他又重回到把玩梦境的状态中去。Stephanie对于Stephane如此执着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梦所想感到奇怪,却也乐于陪他玩这种将梦境“复制”到现实中的游戏,虽然Stephanie一再表示对过于孩子气的Stephane没有丁点兴趣,可是一缕似有若无的情絮,仍然在两人之间慢慢升腾。

Stephane始终分不清梦境与现实,或者对于他而言,梦才是现实,现实却是更远的梦。梦游状态的人生,被清醒的人疏远,就像他设计的灾难日历不被人接受,他对Zoe的爱恋不可能得到回应但Stephanie却能和他一同欢笑,一同哭泣,一同沉醉于梦的世界,一同将梦付诸实现。他们乐此不疲的那些小把戏也真是让人倾心:

Stephane的1秒钟时光机,三维立体眼镜 ;
Stephanie抛起一堆棉花,Stephane在钢琴上寻找可以让棉花定格在空中的共振频率;
他们用蓝色的玻璃纸表现大海,用白色的玻璃纸表现浪花。
Stephane: Will you marry me when you are seventy and have nothing to lose?
Stephanie: If you could just stop doubting that I love you. Call me home. Next door.
Stephane: I like your boobs. They’re simple and unpretentious
Stephanie: Why? Why do you do this to me? Why me?

影片最后,Stephane赖在Stephanie的双层床上,心理还想着自己总是被Reject 而忧伤着。但他突然发现Stephanie已经做好的小船,和他送给她的1秒钟时光机放在一起,于是很快安然睡去 Stephanie也爬上床,趴在他身边,温柔抚摸着一分钟前还赌气说不摸的他的头发。

又是梦境,他们骑上镀上了金色的小布马,越过草地,穿过白云,跃上找妈妈的森林船,渐渐消失在玻璃纸海面的远处。或许只有在梦里,属于他们自己的梦里,他们才能真正永远在一起,只要永远不用醒来。
关于梦的故事,我们始终不曾说清,也无力说清,似乎任何文字的刻意表述都远远比不上梦的多彩与魔力。但是有着电影怪才之称的Michel Gondry却凭借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加上对布偶,纸板,玻璃纸,棉花球等各种小玩物的丰富运用,再加上穿插其间的娴熟的停格动画,可以说是极大限度地用真实的物件来再现了梦的古灵精怪。

整个影片的节奏是有些绵长的,正像一场永远也醒不来的梦,有些无序,有些华丽,有些温温吞吞,也有些湿润的冷意。但如果你有童心,如果你爱做梦,你一定会被他们疯狂的想法温暖着。不要企图去分清影片中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这不重要,因为导演不是在考验我们的智商,而是想带领大家用梦的视角来同主人公一起分享一次久违的真正纯真可爱的爱情。

看完电影,好想拥有一只属于我们的小布马。

6月1日,美术馆站,皮影展

IMG_7221

6月1日儿童节,我们看了皮影展。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天宇中极为璀璨的一颗明星,千百年间,影戏曾经华彩勃发,领尽风骚。不过在娱乐形式多样的今天,的确没什么人看了。展览的标志海报做得很漂亮,图如下,让我想到了前年春晚一群老太太的那个舞蹈。

皮影戏融合了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但我感觉在绘画和镂刻上艺术性要大一些,那些烦琐的花纹太好看,和现今流行的烦琐的装饰插画风格一样吸引我(很大原因是我自己画不出来,所以比较崇拜-_-).至于音乐和戏曲,的确表演的所有音乐和音效都是那几位师傅在后台现场制造的,有出色的口技,一个大叔在那吹口哨模拟很多只鸟。不过我个人觉得那个音乐实在不好听,吵得很,坐在第一排中间的一位女士,天真高兴地看着舞台,但双手捂着耳朵。旁边还有几个小朋友。我想这些曲子大部分都是给小朋友或者大朋友表演的,音乐是不是能与时俱进一下呀,起码那么多年了,总该有些发展才是嘛。而说到“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确看到师傅们表演“儿童踩高跷”的时候,是四五个人表演七八个角色,不过那动作也实在太模式一点了吧,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在道具上应该比以前大有改进才对,那支点应该多几个支撑人物的关节部位,这样才能创作更多的动作,不然总是觉得那个小人贴不紧布幕,遇到复杂动作的时候总是含糊带过,离布幕远了,影子也不清晰了。

总之我觉得皮影戏应该可以搞得更好。那些师傅们是不是应该开拓一下,不然真的是慢慢只能放进博物馆了。相对来说还是很喜欢皮影戏的画。

PS:  看完展览出来,我想一个问题,皮影戏……能不能有人物不是用的侧身影呢?

《肥皂》孤独灵魂的泡泡

肥皂

看过《肥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耳边都隐约回旋着主题曲“Damn Heart”的前奏,简单三拍子的弦乐,却有着一种魔力;和片中低沉的丹麦语,段落间黑白停滞的画面,干净的日光,素色的房间,轻轻咬合着。

夏洛特的新地平线上似乎只有密布的乌云,维罗尼卡的昏暗房间也始终看不到阳光,楼上楼下两朵孤独的灵魂,同时都在空虚乏味的生活中寻找着某种改变。即使这种改变是冰冷痛彻的,是阳光照不到的,是自以为只能独享的,窗外兀自盛开的鲜花,也与此无关。偶然的关怀让彼此走近,在甜蜜的音乐中舞蹈。心跳,一个眼神,一次拥抱,还有吻的微妙,就像摩擦肥皂产生的泡泡,即使隔着透明的膜,也是绚烂的;即使短暂易逝,也是美好,滋润的。可以抚慰伤痛,填补灵魂深处的黑洞。

异性爱如何?同性爱又如何?维罗尼卡获得了变成女人的许可,却同时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在孤独的人面前,只有拥抱和关怀才是真的解药。一个脆弱的“女人”,和一个粗旷的女人,也许就此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