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该像这样

早已经过了偏爱治愈系动漫的年纪,过了容易被温情故事搞得流眼泪的年纪。但《给桃子的信》还是不由自主有点泪光闪闪。日本动漫里的夏天总是美好的,像早年的《菊次郎的夏天》,不知迷倒多少人。《给桃子的信》这部片里面,阳光,小岛,田野,海滩,这些夏日元素其实都还只是陪衬,主角是让人意料之外的妖怪。

之前完全没看介绍,所以起初妖怪刚刚出现在安静无人的小岛街巷时,还有点点小吓人,后来看到妖怪傻乎乎的表现才确信这不是一部恐怖片。当然,不可能是一部恐怖片。

原来妖怪是天上的爸爸派来照看桃子的,通过特殊的法事舞蹈把桃子的消息传给天上的爸爸。

影片的高潮是台风中桃子妈妈急性哮喘发作,几个守卫妖怪召唤了岛上所有的妖怪帮桃子搭起了一座抵挡狂风暴雨的快车,让她能离开小岛去寻求帮助。这个场景是在向《龙猫》里的猫巴士致敬吧。

看完电影,真想去找个安静的小岛生活一辈子。可惜现实是即便有这样的小岛,也会面临《南方大作战》那样的强迫征用,然后就是强拆吧。于是只寄希望于这个夏天除了阳光海滩,蓝天白云,还能多来几场暴风雨。

第056期:那时候我们还年轻

拒绝遗忘,是每日的功夫。之后,我们更应该反省纪念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汶川地震5周年之际又有雅安,灾难不断,悼念就不息。电视台的纪念晚会,网络上点起的蜡烛,还有逢灾必喊的“加油”声…都象一种虚无的精神鸦片,让人们流泪过后,又能继续上班下班,继续以往的生活,于是什么都没改变。二十多年前人民诉求的反腐败,只因当年有些官员利用职权倒卖商品,谁能想到如今的腐败比以前更厉害千万倍?20年已经不算短,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拒绝遗忘历史上的今天,当更应思考如何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第055期:五月雨和Sophie Zelmani

五月即将过去,广州的五月最高温已经攀上30度,但因为有雨和Sophie Zelmani,也变得清新凉爽起来。Sophie Zelmani有首歌叫《You Can Always Long For May》,在她来广州演出之前,我也一直期盼着这个五月的到来。感谢网友@代号林盼 提供现场照片。

《刀的哲学》刀的迷墙

一个人在家看完《刀的哲学》,一部俄罗斯恐怖片。百科上写是由俄罗斯著名超现实主义导演AndreyIskanov拍摄,讲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日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好吧,我完全没看出是讲日本731的,到最后我也一直以为是纳粹集中营的事。因为里面被残害的都是外国人,并没有中国人,而且我是跳着看的。但即使是跳着看,还是能被黑白画面传递出恐怖影像所感染,压抑的情绪像毛毛虫一样爬遍全身。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部疯狂的纪录片,直到看到超现实主义这几个字才感觉谢天谢地,心里稍稍有所安慰。

解剖孕妇,射线照射,拔牙试验,毒气试验,制作骨骼标本,头部细菌侵蚀试验,体内埋置生物实验,这还只是上集的内容。每一个试验都细致入微,配上粗颗粒黑白画质和演员或神经质或木讷的面部表情,很容易以假乱真。加上黑白片中黑色压抑到极致,白色形成虚无苍白无力的光晃荡其间,看久了绝对会有催眠暗示的效果。

所以我只能跳着看,即使如此,每一次跳动后不断出现的画帧也足够阴郁和邪恶。隔着一道迷墙,看不清却也够真切。人就是这样,又害怕又要看,快速过完,赶紧删掉,像是留下它就是留下通往罪恶的后门一样,要“刷”的一声清除干净。

除了猎奇,还有什么理由去看这样的片?实在想不出,大概像我这样觉得自己看过很多恐怖片都不会感觉害怕的,总想着挑战下极限。只是挑战来又如何,刺激下神经,大呼过瘾,又如何?害怕和恐惧还不是一回事,害怕是当下,恐惧则更深藏在潜意识中,大概不知不觉你的梦境里也会开始潜入一些邪恶的东西。而且我发现越长大,越胆小,很多以前不怕的,只是以为电影都是假的,心里谨记这句话,貌似也有所帮助,但大了来发现电影还真不是那么假,很多事都可能发生都在发生,生活中发生的事已经足够让你有或明或暗的恐惧,还需要电影来加剧吗?

呼,还是少看的好。或者看点商业恐怖片就够了,像这种实验级别的还是算了。

第054期:溪云乍起,山雨欲来

自从来到南方,这边隔三差五都在下雨,也因此一直想做一期全部关于雨的电台。广州的雨常常是说来就来,来势汹涌,这种时候我常常躲在窗户背后,看窗外乌云压过来,天完全黑下来,接着就是大颗的雨珠拍在窗上,然后很快变成瀑布般的水流倾泻下来。五月的雨已经如此猛烈,到台风季节的时候又会是怎样呢?心里倒是很期待,长这么大还没见过台风,而且我又是这么喜欢酣畅淋漓的暴雨。

没有鸡肉的钵钵鸡

每天可以自己做饭吃是幸福的。我发现自己还挺喜欢做菜的,以前在北京偶尔做做还不觉得,以为是偶尔为之的新鲜感,但现在日复一日倒也没觉得辛苦,只觉得乐在其中,天天想着变着花样做。在做了一段时间清淡饮食后,终于忍不住怀念起乐山的钵钵鸡来。一开始总觉得这个做起来对我而言有点难度,到网上一搜发现还挺容易。于是一直琢磨着找天配齐材料自己在家做。可惜禽流感了,不敢买鸡,只买了两三样素菜,想着钵钵鸡里面不也有很多素菜嘛。

为了做这个私房菜钵钵鸡,特意准备好辣椒油和花椒油,今天又去把还缺的一味——醋买回来。配上生抽,盐,鸡精,糖,葱姜蒜末,高汤,于是就有了这道没有鸡肉也没有串串只有素的钵钵鸡。辣度是够了,咸度还不够,还是没有乐山钵钵鸡那样香。想想问题大概出在辣椒油上,瓶装的辣椒油肯定不如现做的香。据说讲究的川菜馆在制作辣椒油时,会将七星椒、二荆条辣椒、小米椒三种辣椒按照4∶4∶2的比例来调配,取二荆条辣椒的香味和色泽,七星椒的辣味,小米辣的辛烈,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完美辣椒油。嗯,有机会再试试。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难得有个没事的周末,两人在家把电脑上存放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了,发现又是一部投大众所好的取巧之作。里面引用的一句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倒挺能慰籍我的平凡人生的。

看完电影没忘打开电视,当晚是弗格森在曼联的最后一场主场比赛,是他的退休告别仪式。从我小时开始看球起,弗sir就已经在曼联执教。到我高中,大学,毕业工作…任凭别的球队教练来来去去,他依然还在。虽然这么多年,我看球时多时少,不管怎样,看曼联都能见到他,他就像英超的一个象征,总在那里。

慢慢地,我都忘了他已71岁,忘了他也会退休,也会有一天不在了。所以当得知弗sir退休,还是很意外离别会来得那么突然。在我们还为生活奔波忙碌之时,很多朋友,很多东西都开始离去。对弗sir退休的感伤,何曾不是对逝去青春的感伤。感谢弗sir,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PS: 那句泰戈尔的诗,我看电影时,已想不起来它竟然是我大学时抄过的。

记忆中的黄色巨墙

蜷身坐着,面前是一堵黄色巨墙,儿时的记忆中好像曾经有过现在的场景。那时的自己很小,面前的墙很大,可是现在的自己在巨墙面前依然很小。沉默的巨墙,你好像期盼着那背后会发出哪怕一点声音,又担心那声音会把自己吓到。

雨打在窗台上,这里没有芭蕉,大大小小穿梭的车辗压过积水的街道,搞得屋外一片湿漉漉的声响。

蜷缩的你在黑暗中静默了几小时,一动不动,窗外雨好像小下来,停了。屋檐还在滴雨,就在最后一滴雨落下之时,你的背上长出了翅膀。宽大的厚重的黑色翅膀。

第053期:田园生活是退休前的奢侈品

前一阵刚写了一篇关于highmover的日志,说我们自己就是highmover,没想到我们还真的很high,很快又要搬家了。其实现在住的地方很好,像个世外桃源。风景环境自不必说,但所谓世外桃源,不出世哪来桃源,始终不是为苦逼的上班族准备的。每天上下班山长水远,3个多小时往返,哪有心情再去欣赏风景,只求夜深摸黑回到家,有张舒服的大床就够了。很快要搬去市区,虽然地图上看也是个岛,但再也没有现在的风景。本来想说来广州后在这个小区至少先感受一年富人区的生活,现在看来我们真的跟有钱人的生活无缘。

回归午间睡眠时间

午餐是玉米胡萝卜排骨汤,肉片炒菜心,肉末玉子豆腐,腌黄瓜皮炒肉。饱餐过后就困了。太阳也出来了,暖暖的天气正好午眠。
大概半个月前开始回归午睡的习惯。我是有多少年没有午睡了?大概毕业后就没有正经午睡过。一天到晚绷紧的弦,在中午可以稍事休整,放松一下,暂时忘掉当日的烦扰。但其实真要有事又怎么可能睡得着,就像以前中午不睡,晚上也总是失眠。一堆思绪,好像白天忙得没有精力时间思考,非得到晚上躺床上了才一遍遍在脑海里浮现。
看来午睡是属于真正没有烦扰的人,老人午睡,因为凡事都看开了,孩子午睡,因为尚且不喑世事烦忧。而我现在,不过是难得清闲后,不问浮世的悠然里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然而有得午睡,实在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深夜加餐

这一周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周。

连上7天班,这才是第一天。上班的那位到现在还在加班开会。我悻悻的翻看下一个节日,端午,又是连上7天班,余下3日供人喘息。

一整日没有出门了,上午干完活,下午就在家闷头收拾。一个多月前刚刚布置妥当的房间,又开始出现大包小包,大箱小箱。是的,又要搬了。至少一年的世外桃源计划泡汤。甚至还没完全探索完这片小区的各个角落,就要离开。还好是在最美的季节来到花城,近日好多花都已凋落,只剩下一大片郁郁葱葱错落的绿。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但也实在太短了。

逐渐清空的柜子,慢慢堆起来的纸箱,有些杂物我还没搞清楚摆放的确切位置,就又收起来了。环顾四下,大概唯一留下的就是阳台玻璃窗上的Bob Dylan了。

不知道将来有没有机会再回来,回来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大概只有等两个人都退休了吧。

第052期:回忆,就像看一出默剧

每隔一段时间总结下看过的电影,你会发现在烂片多如牛毛的年代,还是总有那么几部让你喜出望外的电影,比如近几个月的《莫扎特传》,《伤心小号曲》。好吧,好像真正经典值得回味的都是从以前的收藏中挖出来的有些年头的老片,不过还好,还是会有《艺术家》,《科学怪狗》这样不错的新作,虽然还谈不上经典,但至少值得细细品味。消遣之外,能让你经历另一种人生体验,大概就是看电影最大的乐趣了吧。

第051期:不痛不痒的四年

2009年4月3日,我们的第一期电台。到今天,4年了。4年50期电台,不算多,但回过头看的时候还是会惊讶,不知不觉中,原来已经这么多年。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电台已经连续收到几个朋友的捐款,这里要特别感谢这几位朋友。在新的城市开始新的一期,换了片头,希望能有阳光温暖的南方明亮的感觉,虽然近来一直是雨季。除了电台4周年,今年还是张国荣逝世十周年,黄家驹逝世二十周年,同样把这期电台献给这些逝去的影响过我们的明星。

碟头饭丼物盖饭

在北京的时候,说起吃盖饭,基本就是在说吃“成都小吃”。可怜成都那么多好吃的小吃,一到北京就成了满大街廉价盖饭和酸辣粉的代名词。说它廉价其实也未必,从当初念书那会每份盖饭平均6块钱左右涨到现在每份平均15元,直接翻了一番多。也就是说花一份麦当劳中午套餐的钱,你还有可能吃到的是地沟油。

来到一个没有“成都小吃”的城市,差点就要忘了盖饭这个词的存在。只是偶然有天看到茶餐厅的碟头饭,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盖饭嘛,然后自然而然回忆起北京的盖饭来。日本也有盖饭,它们叫丼物,日式快餐店的那些咖喱饭,牛肉饭,鳗鱼饭其实都是盖饭嘛。可为什么会一直觉得一说盖饭就特别土,一说碟头饭就洋气许多呢。大概不过是那些太熟悉的名词往往少了点新鲜感和神秘感吧,还有就是过于熟悉的东西你深知它的本质甚至罪恶的一面,比如地沟油啥的。

其实偶尔做一餐盖饭的好处就是可以少洗一个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