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甲性平味甘

20130331-232347.jpg
不习惯留指甲,可能是小时候练琴的习惯,必须得垂直按下去没东西挡着才觉得舒坦。所以几乎每周都在剪,差不多长出两三毫米就非得剪不可。好的指甲剪可以毫无感觉就轻巧剪去,曾经团购过一次足疗,包含一个修脚的服务,原来人家都不用指甲剪的,直接用特制的小刀就把指甲轻轻削掉了。钝一点的指甲剪总会让你有十指连心的感觉,过程中微微的酸楚感,好像在提醒你这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每次我剪指甲都剪得特别短,本来指甲就小,剪完就像是指头上小小的一块块贴片,顶上一定会露出一小块肉垫,秃秃的。每次我妈看见都会说不要剪那么多,留点好看。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能接受留指甲这种审美。既然从爪到甲的变短是一种进化,干嘛还要留那么长,逆向任其生长,还要往上面描描画画,贴一堆亮钻,我一直在想那些做完美甲的一双镶满亮钻的手,洗澡怎么办,洗头怎么办,敲个字都麻烦吧,更不用说干活了,当然这样的手是不用干活的,只需要捏稳鸡尾酒杯就行了。
前两天偶然看到原来指甲还能入药,性味甘、咸、平,利咽,明目,止血。用于咽喉肿痛,目赤,尿血。看来咬指甲也不全是坏事,咬的可是药材。没事咬咬没准顺带还能治好咽炎,这么看来就更不该留长了,多浪费,长点咬点,咬着不过瘾就剪下来泡水,这才叫物尽其用。

第050期:只逛不买的慢时光书局

来广州一个多月了,每次逛街,总能发现些小惊喜,大概是因为住下来的心态,让你可以慢慢去逛慢慢去发现,而不像旅游的时候那样,短短几天,生怕错过什么,非得提前收集好攻略,结果都提前剧透了,失去了很多本来也许会有的惊喜。广州几家不错的独立书店,就是在逛街的时候被我们无意中发现的。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4

说到终极问题了 —— 财富。自己参与创业,工作的乐趣和效率往往都比在大公司高,那为什么多数人不愿意去创业和害怕创业?比起害怕辛苦,更主要的问题其实是害怕辛苦没有回报。创业有可能获得高回报,自然就是承担高风险,既然是高风险,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是付出的努力没有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这是多数人不敢尝试创业的原因。

作者首先给明确了概念:追求财富是很自然的,但财富不等于金钱。财富除了包括你的住房,汽车,衣服这些众所周知的以外,还包括你的健康,可支配的时间等等。金钱是财富的简便表达方式,是社会分工专业化后的副产品,作为财富的交换媒介,这往往容易模糊了交易的本质。比如让你住在南极洲,你就发现手握几千万也买不到衣服,但如果你身体能抵御极寒,这就是一笔财富。财富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金钱不是。

所以在我们担心、抱怨自己赚钱不如他人的时,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比较。不过如今社会又很现实,也许你清楚自己只是想买个房,但这个买房的钱要赚几十年,这叫人如何不计较工作的报酬呢?但无欲则刚吧,如果自己的物质欲望低一点,在很多事情上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金钱“绑架”。

明确了财富不仅限于金钱后,个人觉得同样一个人,创业和在大公司得到的回报不会差多少,但金钱上往往是大公司胜出。所以如果在当时,多出的那部分钱对你很重要,那就还是选择大公司吧。自己也创过业,金钱是没回报多少。那得到什么财富呢?除了能力的提高,当然还有与几位朋友的友情,还有这段经历,这些在日后想起,都会是一笔财富吧。
社会的财富是可以做大的,并不是不变的大饼,并不是别人赚多了你就赚少了,在仇富的时候要注意看清这一点。比如你一个下午无所事事,把家里一辆旧车重新修整了一下,这个社会的财富也随之增多了点。但是金钱无法做大,如果社会物质财富不变,光多印纸币,只能导致物价上升,并没有让人民变富。

致富有许多途径:赌、投机、偷、骗、贿赂、垄断、继承遗产、婚姻…等等,其中有一种:是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在市场得到回报。这个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最合法,简单的。我们起码不用考虑外界,只要保证自己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就行。

系列文章: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1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2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3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4

逛书店才是正经事

在广州逛街,一转弯,一抬头,常会发现小惊喜;以下几家书店,每个都是逛街时的偶遇。

【方所书店】

第一次是在朋友带我们去吴系茶餐厅的路上,穿过太古汇,朋友说这里有家书店你们一定喜欢,本来打算以后再逛,结果茶餐厅排队等位,就又折回来进了这家“方所”。方所除了是一家书店、还像其他许多独立书店一样卖许多创意小玩意和生活物件,不过这里的东西精致许多,更有展览的味道,价格也大多贵得让你咋舌。除此以外还有咖啡座、艺廊,甚至还有服装售卖。目前为止,大概是我们在广州去过的规模最大的一家独立书店。有个深圳的朋友说每次来广州,都一定会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方所。

【唐宁书店】

第二次是从宜家出来,想随便找个地方吃饭,误打误撞去了中信广场下边的后街,结果被我们发现了唐宁书店,这个名字有些耳熟的书店原来就是广州书店的地标。就像台北的诚品,北京的三联,上海的季风,在广州,说到书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宁了。后街的唐宁书店只是一家分店,店面不大,不过我们就是在这里发现了“广州返寻味”的漫画明信片,地图,和年历。

【联合书店】

第三次是逛北京路的时候,自然而然就遇到了联合书店,在来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是香港联合书店在内地开的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分店。联合书店一共六层,不过最上面两层大概只有展览的时候才会开放。印象中这里的绘本书架是最丰富的,还有许多港台书,外文书和设计书。一楼左边的墙上写着这个书店的前世今生,其实一百年前这里就是中华书局广州分局的所在,联合书店花了500万将这栋老楼改造成现在精美又有广州风貌的模样。

每次逛书店都会感慨这么多的好书,好想每周都找个下午,让自己泡在书店里。虽然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逛着逛着发现一些好书,然后很屌丝的记下来回头去网上买。穷人逛书店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买,只在于逛。书店里的时光是放慢了的,与世隔绝的。它能提醒你不管外面多喧嚣嘈杂,你随时都可以慢下来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提醒你别忘了其实你的内心一直在期望做出这样的选择。对我而言,逛书店还能提醒我,家里墙角的书该找时间看看了。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3

书里作者花了很多精力在说服黑客更多地去创业上。在大公司的弊端是:人数越来越多便会拖慢进度,沟通的时间会指数级上升,开会等等。而且大公司往往做得只要不太烂,就能赢。不求高回报,也承受不了高风险。所以大公司会把设计工作交给委员会,也就是产品经理带领的一个团队去设计产品,而程序员会将产品经理的构想翻译成代码,当然设计师也一样,只是翻译成设计语言。这样多人团队的委员会可以排斥差异,避免了出现大灾难的可能。

但作者认为“做什么”和“怎么做”不应该分得太开,而且具有黑客精神的这些人往往也会更有想法,不仅仅甘于当一个“翻译者”。很多人私下都会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一般人看来会觉得他们不务正业或者存有私心赚私活,但换个角度看,这才反映了他对这个事业有真正的热爱。

黑客有时会担心,创业的话自己不大善于管理公司。作者认为在小团队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知道如何做好产品,管理的事在工作的过程中都能学会。当然公司大了的话,你可以去请一个CEO。另外创业还有个大问题就是承受不了的高风险,要尽可能避免这个问题,作者认为可以在早期把公司出售了就行。汗!

黑客与画家有什么关系?他们都应该是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技工,所以他们都需要灵感,和心理周期。这对于设计师也适用。

系列文章: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1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2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3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4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2

关于“禁忌”,在你脑子里有没有一些观点是不敢在大众面前说的?就是你认为可能正确,但说出来会激起公愤的。如果一个都没有,作者认为并不是什么好事。要不就是你对生活的很多事情都没有思考过;又或者你都思考过,但刚好全都和主流观点一致。这个在作者看来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因为在若干年后看,如今主流的观点里难免很多错误。也就是说你思考的事情不管对的错的,都和主流一致,这是概率很低的。往往背后的原因是你并没有思考这些问题,只是一直被动的接受了主流的思想。

禁忌和黑客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黑客喜欢找出社会的禁忌?以作者为例,首先回顾黑客的特点:好奇,挑战脑力。越聪明的人,越喜欢去思考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他们把这视为一种脑力锻炼。另外作者说还有一点,就是不喜欢犯错,不希望在多年后的后人看来,自己当时是站在错误的一方。比如如今我们看以前反对日心说的那些人,烧死布鲁诺的那些人,会觉得他们犯了大错。

当你脑子里有一些禁忌,与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处理呢?作者给了几个建议:守口如瓶、将辩论抽象化、用隐喻、幽默。这几个方法多少都能归为推搪,搪塞。作者认为独立自由思考比畅所欲言更重要。在思想和言论中划界线,心里可以无所不想,但不一定都说出来。如“格斗俱乐部”第一条守则:不要提起格斗俱乐部。我们只打值得的仗,因为一旦生气往往就无法理性思考;更何况生活里经常面对的主要是亲人朋友,辩论是为了让我们的思想提升,并不是要打败某人。当然什么都不说出来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法得到讨论,也就很难相互激发升华。所以最理想的是人生中有几位可以无所不谈的知己好友,怎么说也不会生气。

其次往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狂热分子引诱说出真话,许多问题很复杂,马上说出答案没有什么好处。狂热分子喜欢给他人贴标签,如“五毛”、“公知”,然后对其定性进行攻击。而我们自己要做到打击一个事物,不要攻击其“标签”,而要攻击其“元标签”。

最后作者希望大家永远保持质疑的心,这点跟我看黄子华栋笃笑最大的感受一致,学哲学最大的启示。和一切事物保持距离,不要称为主流人群的一分子,要多多观察,抵抗压力。如果自己是潮水里的一分子,你就很难看清潮流的方向。

世上的所有斗争,都会以思想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系列文章: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1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2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3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4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1

抽空读完了《黑客与画家》,除了中间几章对编程的思考,毕竟编程和我离得比较远,看不大明白。其余的章节看似涉及比较泛,但其实都有联系,个人认为无非都是在分析黑客的个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选择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要理清黑客的概念:并不仅仅是那些喜欢入侵他人电脑的工程师,也代表了追求喜欢用优雅手法解决一些问题的人。“良好的坏习惯”里总结了黑客的一些特点:不符合常规、不服管教、奇怪、只求开心……这些特点会导致他们有些自负,并对周围的情势显得很敏锐。这些特性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中心在美国硅谷,而不是在法国,德国,日本,这是和美国人的本性紧密相关的。

为什么黑客会喜欢与版权政策作对?许多加密的东西放到黑客面前,他们的天性会认为你交给他一个锁,那他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如何打开这个锁。还有就是,版权政策禁止外部人员了解专有技术的内部细节,在黑客们看来这是妨碍思想自由的一种表现,其最大的缺点是外部人员无法从这个途径产生构想。互联网由于复制、流通容易,立法保护原意是好的,利大于弊。但由于黑客敏锐的特点,他们很多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公民自由的收缩,从而抵抗。

公民自由的收缩为什么那么重要?如果把“公民自由”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画成图,会发现他们是正相关的。一个拥有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的社会,才有可能在施政上采取最优方案,而不是采纳最有权势的团体的方案。公民自由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也是美国财富,力量的源泉。把以上的几点综合起来看,会发现为什么许多互联网人士都热衷于民主等活动,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想想这些,就知道为什么国内复制一个硅谷是如此的难了。

计划:是将构思束之高阁的一种说法,不如立刻实现。

系列文章: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1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2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3
《黑客与画家》读后感-4

西关-荔枝湾-趟栊屋

虽然荔枝湾的西关大屋很多都在翻修,但今日午后逛起来依然惬意。街上的游客,公园里的老人,写生的学生,生活的居民,都能自得其乐,融融洽洽。

西关大屋最具特色的是大门第二道门——趟栊门。整个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主人在家时一般只关趟栊,不关大门,客人来了只要轻轻拉动趟栊,门上的小铜铃就会叮当作响。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趟栊关上时,不妨碍凉风、空气、光线进屋。

xiguan_03
xiguan_02
xiguan_01
xiguan_07
xiguan_06
xiguan_05
xiguan_04

High Mover

最近听说一个词,highmover,指的大概就是像我这样从年轻时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大学,工作,也一直在更换城市的一类人。回想自己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离开四川去上海,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注定了自己不安于一个城市的命。第一次去到陌生的城市,小小的我已经体会到大城市对人特别是外乡人的疏离感。又因为离开得太早,小学毕业回四川的时候,老家这个词也并没有多强烈的亲切感,反而看到周围那些从小玩到大的同学朋友,也会有小小的疏离感。故土于我好像只有一些人和事的记忆,始终没能撩拨起宣传片广告片上触动泪点的情绪。以前都把这些归为自己记性差,现在想来更多该是从小就离乡背井的缘故。

北京算是待过最久的一个地方。毕业后顺利拿到户口,好像可以用所谓新北京人的身份开始生活了。但一年年过去,一直没觉得这是属于我或者我该属于的地方,从小就有的疏离感一直存在。从万寿路,到十里堡,从万寿寺,到和平里,在北京也换了不少住所,好像从来就更适应这种房客的身份。这样很好,加上工作的地方,诺大个北京城到处都是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印记。

说起来在上海也住过好几个地方,沙市二路,永安里,茂名路,都只剩下模糊的印象了,在完全忘记之前应该再回去看看,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当年住过的石库门亭子间。

逛超市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一定要去逛逛那里的超市。以前每到一个城市,都会在走之前去一趟当地的大超市。超市里总有一些只属于这个城市的东西。除了可以找到作为手信的特产,还有本地品牌的牛奶,啤酒,饮料,各式小食,蔬果,现做现卖的小吃…只可惜在大多数城市,选择还是很有限的,我顶多是买一盒当地品牌的酸奶回去尝尝鲜,然后带些人尽皆知的手信回家,真正吸引我在不同柜台前流连的,还只有四川和广东的超市。

来这一安顿好,我们就去了趟附近的卜蜂莲花。这个季节,北京卖的是加湿器,到了这里,就变成了除湿器。以往在北京超市买的电蚊拍只有一层电网,到了这里发现全都变成三层,非常强劲,估计是这边的蚊子太强,回家试了试,劈劈啪啪跟鞭炮一样,蚊子许多都死无全尸。

最关心的还是吃的,这有各式点心,糕点,烧腊,每个柜台都有想买的。新鲜出炉打着“北京烤鸭”招牌的,其实是烧鸭,真想劝他们别打烤鸭招牌了,烧鸭比烤鸭好吃多了。正想着回家煲个排骨汤,一回头看见有搭配好的打包靓汤食材,什么海底椰响螺煲瘦肉,水鱼煲海底椰,霸王花煲猪肺,粟米胡萝卜煲龙骨,青萝卜煲鸭腿,还有虫草花,木瓜…正适合我这种想煲汤,又不知道怎么去配,和懒得去配食材的,好方便。

被各种东西诱惑着,想着以后每周都要来逛一次,师奶看来就是这样炼成的。

第049期:来到春末的南方花城

若干年前曾经跟同事来广州出差,只记得入夜后的大排档很热闹,有挺多好吃的,其它就已经模糊了。后来又几次路过广州,但真正住下来和旅游的心态还是非常不同。如果说旅行是看见他人过着原本可能属于自己的生活,是发现自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真正留下来过日子,才让这种可能性在自己身上成为现实。观察一种生活和亲历一种生活毕竟是两回事。

搬家完成汇报帖

搬家的好处在于可以换环境,探索一个新的区域,让新鲜的环境唤起已经沉寂的对生活的好奇心。还可体验不同的住房,琢磨不同的空间户型可以怎么弄得有意思一点。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随遇而安的人,不会过多苛求居住环境的短处,而是更多去发现每个地方的亮点。但若到自己买房,估计就不会那么宽容了,但哪怕变得苛求又有什么用呢?能做到各方面都让自己满意的房肯定买不起,不小心还会把一辈子搭进去。

搬家的缺点就是劳累不起。随着生活一年年积累,东西越来越多。这整个收拾、打包、邮寄,再到新住处拆包摆放的过程,实在是项大工程。这次的跨省搬家也算是我们最麻烦的一次,还好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只阵亡了几个小塑料整理箱。能提供的经验就是:平日生活中精简生活,少买不必要的东西。另外打包的时候硬质的东西千万别和包装箱紧紧相贴,容易撞坏。

个人认为分类整理也非常重要,好的归类打包能让你避免很多后续的麻烦,晓禾的“只要能塞进去就行”的整理观就一直被我鄙视。所以从搬家一事立项开始,我们就用软件来帮助搬家,这里感谢Wunderlist的开发者们,也推荐Mac系统的朋友使用这个APP。

健忘


收拾以前的老照片,才发现原来还去过那么多地方,但很多地方竟然都不记得了,想很久也想不起。向来记性不好,小时候的事,记得的不多,看电影也是,过几年就记不太清剧情了,经常被人说看了白看。也因为如此,翻看以前的日志,都常常会有些新鲜感。有些烦恼,前些日子还会失眠睡不着,过段时间自然就淡忘了。那些陈年心事,要不是因为记录的习惯,也没机会再来回想当初的幼稚。因为淡忘,才更需要记录,也让琐碎的记录更有价值。重新体会开心,重新认识自己,向前走的同时随时回望来路。大概一生过去一半的时候,希望和回望开始变得同样重要,然后慢慢的,回望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污染指数

离开北京快一周,pad上空气污染指数播报仍然天天提醒我北京的污染情况,200多开始,每次百位数变化都会提醒。以前遇到超过500的爆表提醒,都会赶紧发条微博,每到这种时候,微博都会被一路攀升的污染指数播报刷屏。
虽然不再发微博,但还是会习惯留意下。看到北京爆表的时候会想到发短信给爸妈,提醒他们别出门;想起北京地铁戴口罩的上班族,我也曾经是其中一个;想起北京宽阔大街上四处灰灰的天空。找遍了设置菜单,也没能找到改定位城市的。搞得我好像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般,时时留意到的都还是帝都的污染,每次都要点进APP切换下才能看到广州的。广州的指数通常也在一两百,少有更高的时候,列表里最低的永远是湛江,印象中从来没见过湛江超过100的。除此以外,我的城市列表里还有成都,也跟广州污染程度差不多,有时更高些。以前打算去一个城市旅行时,也会把那里提前加到污染指数列表中,只是回来以后又都一一删除了,如今剩下的大概才是心里会时不时想着的地方。

广州的第一天


到广州当天正好是元宵,短暂的休息便迫不及待地下楼看看这个公园般的新栖息地。
这真不愧是花城,沿着郁郁葱葱的小区林荫路绕来绕去,时不时会飘来桂花香。各种花开得绚烂:紫荆花,山茶花,红色绒绒的合欢花,紫红的三角梅,紫色的大概是满天星,黄色的像迎春花,但又不是一长串的灌木丛,而是长在高高的树上,满树绿叶点缀几簇黄色繁花。想起过年时北京庙会清一色的假花,眼前的景象真是无法想象,繁茂的植物,一大片湖水,光在小区逛逛就顶上逛北方的公园了。湖边是传说中的独栋别墅,每家门口有独立的邮筒,临湖的一边还有独立台阶下到湖面,湖心有小桥连接两岸,湖边有人钓鱼。
在路口看小区地图时,一个保安看我们脸生走过来询问,我们说了住址后,保安竟然说出我们房东的名字,问我们是房东什么人,实在让人惊叹。保安跟我们说要想了解整个小区,还是走走逛逛更好,小区挺大,看地图看不出什么。
在小区早餐档买了两个叉烧包、两个马蹄糕、一杯豆浆,总共六块五,这在711估计只够买一个叉烧包。想起临行前爸妈叮嘱我们以后还是要注重早餐,看来可以不负所托了。晚上回到家觉得太累,便没有去几公里外的江边看烟花表演,但在窗边偶尔也能看到远处的烟火和孔明灯,就当是欢迎我们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