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北京的朋友

北京和深圳一样,外来人口多,五湖四海的人抱着各自奋斗的梦来到这里打拼,彼此都能理解,排外和歧视的现象会少。客观地说,我感到这边的人们要比广州的人更友善、更易亲近些。作为广东人,我现在反而回到粤语环境还有点放不开。

当然你会说:每个地方都有好人,也都有坏人,没有绝对。所以也许用另外一个理由解释更好:以前我让J小姐给我介绍女朋友的时候,她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不要爱慕虚荣的”。J小姐说:“放心,爱慕虚荣的看不上你”。此可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吧。回想在北京认识的朋友,真的是感谢的多。大概是自己身上没什么好处让那些“小人”觉得有利可图吧,在这点上晓禾也认同。

说生活环境,我始终认为广州比北京好。若说到朋友,我希望今后在广州遇到的人,也能跟各位一样好。期待今后在某个地方,我们再见。

再见,北京

之前网上有篇文章《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北京》,说其实北京大部分的好处和普通人无关。如今的北京不管是房价,房租,吃喝,交通,甚至空气等等……都让人失望。这个城市越来越物质化,但你不能怪谁。因为大家都清楚:北京虽好,但你得先努力使自己有资格。我相信有钱有背景的人在这会生活得很好,可惜我们只是普通人,这里没有给我们更多空间,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

明知道北京众多缺点,还继续留下的人里,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奋斗”。不可否认在工作机会这方面,北京还是很有优势。我们在媒体也见了很多“奋斗”的例子,绝对不要轻视国人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好生活而作出的努力。但,就算先不追究“要多有钱的生活才称得上好?”,也还有个疑问经常敲打我:如果一切为了下一代?那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活又算是什么?真的分文不值可以让自己放弃吗?

北京这些年的高速发展,让许多北京人富了起来,但也失去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这对北京人来说是好?还是坏?我想起在后海抗议游客的北京“疯婆子”,对她来说应该是坏吧。对于很多北京青年呢?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很羡慕北京很多的年轻人,在生活无忧的前提下,我看到新一代的北京青年更多地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管是在老胡同里开个小店,还是玩音乐,摄影,旅游……等等等等,这些都让人感到生活更有意思,而不仅仅是工作赚钱。

可悲的是,当我拿北漂的朋友与北京本地朋友对比来看时,就算北漂人群里有不少赚钱比北京人多的,他们的生活却都远没有北京人的有意思。我发现他们大部分在多年“奋斗”后,变得没什么兴趣爱好和追求了,曾经让我欣赏的一些特质也都磨灭。

理想中好的社会应该可容纳不同的生活方式,好的城市也应该能让不同阶层的人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肯定不容易;但原来当你决定放低身段、庸俗一把随大流,旨在过个轻松惬意的生活时,也不是那么简单。

终究吃不惯豆汁儿

陪爸妈逛街,没想蹓跶到一处叫"中华小吃博物馆"的地方,富丽堂皇的样子,进去一看,二楼是博物馆,一楼东西都是各地小吃,跟很多商场的美食排档挺像,不过装修更好些,价更高些,中间有个大戏台子,不是表演时间,人不多,倒也清静。
在东区看见食档有人吆喝着卖豆汁儿,拿个大勺不停在锅里翻舀着。来北京这么多年,自认味蕾开放,能接受各种怪味儿,但吃过两三次豆汁儿,一直无法接受那股酸臭味。大概有点离别在即的情绪影响,凑近锅边闻了闻,竟然没觉得多臭,就点了一碗,配上焦圈儿,想最后再试一把这老北京旗人的美食。
端起碗还是臭,吃嘴里又酸苦酸苦的,但好像没有以前吃的时候那么难以下咽了。使劲琢磨里头被好这口的人称为"酸香"的味道,只可惜辨识度太低。把焦圈儿泡豆汁儿里,倒是能更多注意到炸香味儿。吃完焦圈儿,剩下的豆汁儿还有些沉底荡起来的渣,那是叫做麻豆腐吧,什么羊油炒麻豆腐,就更无福消受了。大概还是有点离别在即的情绪影响,一大碗豆汁被我喝的只剩碗底儿,吃完了喳吧下嘴,跟完成任务一般。
后来去二楼博物馆看展览,看到老北京前门老照片,破破烂烂,但好像看这画马上就能遥想当年市井的吆喝声,想像外地人赶几十天的路,来到京城,一下马车,就融入在这繁荣的京味儿市井中。比起现在满是千篇一律商铺的前门大街,我怎么觉得这破旧的前门大街更有味道。还有张挑着担子卖豆汁儿的清朝老照片,食客们往街边一坐,一碗下肚,满脸酣畅,就算古人也装B,那样子也绝不是装出来的。那会儿喝豆汁儿,大概也不会上升到文化高度,生活如此,生计如此,物资毕竟匮乏。据说豆汁儿就是清初某粉房做绿豆粉时,正逢炎夏,磨出的半成品豆汁当天未能用完,第二天发酵了,掌柜舍不得扔,尝了一口……糟粕就做了粥。因为这个不舍得,才有了日后风靡京城的豆汁儿。
物资匮乏年代的时髦饮品变成暴殄天物年代的文化符号,剩下的,一些是寻求莫名的认同和归属感,更多不过是拍文化的马屁,换个词就是附庸风雅而已。就算表面的味道保持得再正宗,那些京味儿胡同里挑着担走街串巷的市井味道早就消失殆尽。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我并非不喜欢北京,只不过13年来我一直没找到我喜欢的那个北京罢了,可能那个北京已经变成了文化符号,挂在墙上了。

湮没在城区里的武汉老建筑

多亏了尹老师的汉口老建筑攻略和Y同学的陪伴,我们才能在半天时间里,按图索骥,把中山大道,胜利街,沿江大道附近的老建筑逛了个遍。其实有些地方,我们在没有攻略的前一晚已经路过,只因毫无概念,没有察觉。汉口沿江这一带是历史上的五国租界,这里的洋房鳞次节比,从江汉关开始往北,有日清洋行,横滨正金银行,太古洋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怡和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即壳牌石油公司),华俄道胜银行,美国大使馆,德国大使馆……有点像缩小版的上海外滩。江边的建筑现多为银行和政府机构所用,保存较好,但往里走,小路上的建筑,境遇就比较堪忧了。除了黎黄陂路建成了"街头博物馆",其他街道的老建筑,拆的拆,修的修,外墙颜色黯淡,爬满电线,不少居民直接把衣服晾在杂乱低垂的电线上。

古德寺奇特的藏在偏僻市井里。它是禅院,却完全看不出禅院的样子。它的核心建筑圆通宝殿是仿缅甸阿兰陀寺设计,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可见希腊神庙的风韵,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古德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圆通宝殿里的尼姑们唱经,随手录了一段。

武汉大学的建筑也挺好,只是大门前路在修,老牌坊被拆,山顶的老图书馆也在修。通向老图书馆的几条阶梯两边是古旧的老斋舍,从民国19年建校之初时期一直沿用至今,16个门洞以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久、辰宿列张”命斋名。不自觉的会想像起几位短发女生,身穿蓝灰的民国学生裙装,抱着书,从门洞里走出来的情景。

走到樱园时下起了雨,那时的校园显得特别安静。漫步到凌波门时,看见门外的东湖湮没在一片水雾中,只能日后再来拜访了。

路过武汉

武汉长江大桥

1. 这个季节去武汉,"四大火炉"之首也都只剩阴冷。旅游的人少,只有地铁和步行街全是人,江边,武汉大学,吉庆街,这些地方都如同天气一样冷清。住在临近江滩的南京路上,沿着黑灯瞎火的江滩逛,江风冷飕飕,寒意逼人。对面的武昌也只有几点灯火,看不出中西部第一大城市的繁华。

2. 坐船渡江去户部巷时,卖票的说没有轮渡了,只有快艇。进了码头才发现骑摩托的,挑担子的都在等轮渡,而坐快艇的只有几对象我们这样的年轻游客。真是应验了之前湖北同事告诫我们的话,在武汉说普通话容易被骗。

3. 武汉长江大桥是每次坐火车都会路过的地方,这才第一次得以在它旁边停留。江上雾霭沉沉,桥的另一端隐匿在远方浓雾中。走到桥下,抬头发现头顶的铁轨是空的,赶紧在火车到来前闪到一边。

4. 户部巷要热闹一些,哪怕我们到达时已经不是“过早”。点了一个不怎么有特色的糯米卷,因为它跟小时候厂里卖的很像,结果还挺好吃的,不比小时候的差。哦,对了,Y同学请我们在南京路一个大饭店里吃的饭还是相当不错,比北京的武汉饭馆好多了。哪怕连当地的周黑鸭,也要比北京的好吃。

第048期:再见,北京

卡尔维诺说:你喜欢一座城,不在于他有七种或七十种奇景,而在于他对你的问题所提示的答案。自从跨过30岁,人生好像就只剩下一半,一下感觉时间紧迫起来,经常问自己当下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留在北京有什么意义,我想来想去,也就只剩下可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不错,外人看来比较光鲜的工作了。而离开的意义,可以是摆脱干燥和污染,和因此造成的慢性咽炎鼻炎,可以是摆脱拥挤的人群,可以是探索一座新的城市,可以是融入当地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可以是认识一些新面孔,可以是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各种新的可能性。

沙面

去过天津的五大道,青岛的八大关,即使在季节不太好的时候,也有成群结队的游人。我们穿过上下九来到沙面的时候,和刚刚上下九的人潮拥挤正好相反,要不是沿街开始出现几栋西式的老楼,游人少得都差点没意识到这就是沙面了。

shameen2

逛青岛八大关是在清明,那时的青岛还很冷,房子上挂着满墙黑色干枯的爬山虎,路上的树都只剩光秃的树枝,建筑本身再美,但始终少了些韵味。去五大道是在五月,天气还不错,只可惜天津的天跟北京一样,常常都是灰蒙蒙的,我们去的时候也一样。五大道整体面积挺大,相互之间走起来有些距离,逛起来就没有那么休闲了,更像是暴走。

shameen4

沙面不算大,逛起来很休闲,你更愿意慢下脚步,甚至停下来,在街中间的小花园坐下,感受穿过叶子撒下的阳光,感受周围的静谧和安逸。逛沙面,你会感慨还是在阳光,宽大稀疏的树影和极富层次的绿意中,这些古老的西洋建筑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美来。

shameen5
shameen6

穿过沙面的洋楼区,就是珠江边的沙面公园了,高架公路从公园上空穿过,公园的大树攀在公路两边,成了天然的防护网和隔音墙。趴在江边的护栏上,看珠江在脚下拐了个弯,迎面是一月江上温凉湿润的风。突然有些小感动,这就是南方,是我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地方,看来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shameen3
shameen1

六运小区

没想到这趟去广州只短短几天,就发现了一处梦想中的栖息地 —— 六运小区。

六运一街,二街,三街是天河体育中心西旁并行的几条小街道,这次去我们借宿的朋友家就在六运一街。六运小区是半开放式的小区,楼下是步行街,一楼都是小商铺,街口临近地铁入口的地方聚集着许多卖小吃的,再往里是服装店,手工杂货铺,美容院,甜品店,虽说是步行街,却一点也没有商业区的喧哗,安安静静,在20度的1月里逛着很惬意。小街上植物繁茂,再往里更幽静的地方,隐藏着一排排咖啡馆,穿过咖啡馆一条街,又来到一条稍微宽些的步行街,全是好吃的,晚上蹓跶到这里,总能遇见一些过来觅食的老外。大概因为楼上是居民楼的关系,步行街的小店,除了咖啡馆,都不会开太晚,差不多10点多就关门了。10点后只能来到这条离居民区稍远的大步行街宵夜了。

一开始,我们以为这样的小区会比较不安全,也会比较嘈杂,住了几天才发现,这里有巡逻的警察,居民们会聚在楼下的步行街角乘凉闲聊,连小区每家每户的信箱都设在步行街的转角,旁边坐者几位聊着天的大妈,邮递员大概都认识了,会先把几位大妈的信件择出来。邻居也很热情,跟我们介绍附近的菜市场,什么都有,想吃什么都有得卖。可惜我们连步行街上的小吃都没能吃遍就要离开。楼上楼下,很多户人家都会只关防盗门,看见上楼下楼脸生的,会拉开防盗门后的帘,多看几眼,我想这就是大城市早已失传的邻里守望了吧。白天我们睡到中午才自然醒,一点没有我们概念中步行街的嘈杂。

所谓市井生活,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地方吧,有得逛,有得吃,旁边就是最拥挤的城市中心地铁换乘站,连着若干商城,一转弯却能同时感受到生活的闲适和惬意。我们去过的所有城市,只有这里,让我们有了不想离开的念头,可惜广州的落脚地已经定下来。先去珠江西岸隐居一年半载,再回到市井中来。

六运小区,我们会再回来的。

再见,新街口;再见,蓝线


读大学的时候周末经常一个人的娱乐项目是,骑车从学院南路出发,经新街口一直往南,骑到西单图书大厦,再原路返回。这条路上的音像店,书店,乐器店对我来说实在是打发时间的好地方。那个年代的新街口唱片业一片繁荣,大大小小卖原盘、高仿、盗版的音像店生意都非常不错。那时候的蓝线唱片,每逢进货的日子,门口都是一堆乐迷等着。纸箱一放出来就开始疯抢,要想有所斩获,务必练好手翻唱片的技术,以及凭盒侧面辨认唱片的能力。每次周末走完这一趟旅程,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把淘到的CD放入CD机里,便会感觉无比的温暖和满足。
到了毕业,离得远了,去新街口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去都发现马路慢慢拓宽,百货大楼、商场也陆续建起来。但音像店则越来越少,淘碟的人也越来越少。直到去年,据闻新街口沿线最后一家音像店倒掉,可谓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稍有庆幸的是,作为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蓝线唱片,把店挪到了北太平庄,坚守住唱片的最后阵地。自己现在淘碟已比以前理智很多,更多是网购,但每次要能经过三环边上的蓝线唱片都会进去看看,顾客很少,但总会有些人来店里取预定的正版唱片。这萧条的景象难免让人有点心酸,蓝线就像带着我们对新街口的回忆搬到三环边上。
在初到北京时,能见证新街口的繁荣;在即将离开北京时,发现中国每个城市在所谓的“发展”前,都不可避免的殊途同归,北京也不例外。那些岁月,那些记忆,很快也和新居民无关。

再见,K158/K157

K158是从湛江到北京西的普快列车,可K157则是从北京西到湛江的回程。

这趟列车在我上大学的那年开通,当时历程是44个小时,后来提速一次到36个小时,时间虽然久,但也免去了我前辈们还要到别处转车去北京的痛苦。我从上大学到现在将近乘坐了30次左右,每一趟行程2764公里,算起来光坐这个列车已经带我走了8万多公里,足以环球旅行绕赤道两圈。当然这比他人真正的环球旅行逊色多了,但它是我的重要人生旅行。

36个小时的长途旅程,会比短途旅程发生更多故事。比如幸福的:当时年轻力壮的我的同学,曾一路不断给身边无座的大学女生让座,到终点站时便已经收集了十几个QQ号。比如尴尬的:有一同学一路跟对面的男人高谈阔论,结果最终巡警逮捕了那位小偷,幸好没把他当作同犯。比如悲惨的:春运期间车厢挤得满满的,我们曾2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我第一次和我爸坐这趟车的时候,对面的阿姨就说:“这孩子太过安静了”。但长时间在狭小的空间,安静的人也会尝试相互聊天打发时间,于是我在这趟列车上也认识了不少朋友。01年身边座位的女生,独自一人从广西去东北见网上认识的男朋友,我问她不害怕被骗么。某年暑假一位北京的美女姐姐自己去海南,估计早就憧憬着南方炎炎夏日,穿着小背心小短裤,结果没想到空调车到了夜里冷得慌,她只能拿塑料水壶不断打热开水,然后在身上一遍遍地烫。还有那次5,6个校友晚上一起讲鬼故事,一个小师妹无意提到我离世的好友,让我一时恍如隔世。还有我在车上认识的我姐,某年春节给了我红包,一时间我觉得真的是亲姐。

K158从南向北经过好几个省,还有长江,黄河。要是到了冬天,这一路能让你明显感觉南北方景色的变化。很多城市,我经过了非常多次,但真正下来看看的没几个。所以当我们在郑州黄河风景区看着飞驰在黄河铁路上的列车时,就像看着自己逝去的青春。

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

1岁的时候开始咿呀学语,爸妈说学得很快,果然后来选了语言专业。这让我好像从来就不怕去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反而往往是充满期待。
10岁的时候学会蔑视权威,凡是所谓权威说的话,都会反过来想一想。这个技能在今天看来仍然实用。
20岁的时候开始理解度和节奏。做事也好,做人也好,太冷太热,太快太慢都会出问题。
30岁的时候学会不羡慕,曾经羡慕的种种生活不过是多维时空的不同可能性,每个人的生活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时空,可能平行可能相交,完全的融合不过意味着其中一个时空的湮灭。每个时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
给生日的自己。

催眠

大概是每个月那几天的关系,烦躁不安。
侧着身,支起ipad,一只手支着额头,另一只费劲地敲字。听见自己因为这几日空气污染加剧后鼻炎发作浑浊的呼吸声,和右耳压在枕头上的沙沙声。
躺着睡觉得被子压迫,侧身又觉得呼吸不畅,辗转难眠。非要起来认真写点什么才能平静下来。原来写作还有催眠作用。

第047期:纠结的闲置处理

有时觉得处理闲置这个说法有点无情,对于跟自己经历过某段生活的物品,可能是“接手收留”的说法更有人情味。如同你转手猫狗一样,没有人愿意转给一个虐猫者吧。如果能给到一位喜欢珍惜这样东西的人手里,价格有时就没什么所谓。像我的CD最终大部分还是处理给了朋友,很多算不上我喜爱的珍品,但每张也都记载着我当年淘碟的被人坑的故事。这期电台的音乐都来自这些转手出去的CD里,在把他们寄出去之前,我把他们每张又都听了一遍。

第046期:一切都是过程

那些以为是结果,其实是每一站。每过一站,不断开始着每一段。我想不管一件事成功与否,最让当事人怀念和津津乐道的,始终还是最初那段追寻,奋斗的过程。如果丢失了过程,对成功的期盼无非是对物质的向往而显得无力;而当有了丰满的过程,事情最终是否成功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过程是风景,结果是明信片。希望我们都能热爱和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不是忙忙碌碌,寄托于将来有钱了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