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期:谋杀歌谣

谋杀歌谣,是在通讯不怎么发达的年代,人们将一些当地的谋杀案改编成的歌谣,相互之间传唱。歌谣包括谋杀者何时何地如何杀人,警察侦探如何抓到他们,他们最终被叛终身监禁还是被绞死等等,相当于一篇报道。还有一些谋杀歌谣则是以杀手或受害者的视角来讲述杀人的故事。在这些黑暗的故事和音乐里,我们闻见了死亡的气息。

安静生活

我还记得那个曾经匆忙的自己,将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显得很有计划性又很有条理的样子,说话,做事,连走路都讲求快,好像很享受快节奏下的丰富生活,生怕闲下来就会有碌碌无为的罪恶感。那个时候有个boss曾经说我做事风风火火,效率挺高。在这种言语的“激励”下,我更加让自己停不下来,对工作更是不懂拒绝,连一个人独处的时候都时时想着工作的事。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就像是个梦中人,一个梦中还在装睡的人。把事情填满生活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充实,而我不过是用这样的虚假在对抗孤独和恐惧。

辞职有半年了,现在的我很享受独处时的安静。每天看窗外天空的变化,养一株植物静待发芽,用心做一餐好饭,听歌练琴或者录电台的时候挨个关好每一扇门窗,然后在打开门窗透气的时候,听楼下车辆压马路的声音判断有没有下雨,连曾经扰人的装修噪音也变得没那么讨厌。

也偶尔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刷微信刷微博,每天不发点消息照片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似的,或者突然对当下的闲适产生了点罪恶感,然后到处要找点事后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做,现在想来这些和当初忙碌的自己一样,是另一种浮躁和喧嚣,不过空虚的掩饰而已。

而真正安静下来,简单生活,才能让感知丰富起来。因为心沉静下来了,丰富的东西就出现了。真正的安静不是靠外在获得,在即将来临的8月要开始新的工作之前,写下此文,是为了让自己记住六个月的安静生活,然后带着安静的心情继续上路。

第058期:人人都想变成猫

人喜欢狗,喜欢它的忠诚和依赖,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希望有一只大狗陪着我。人们喜欢狗但很少有人希望自己变成只会对主人唯命是从的狗吧,说人跟狗一样也绝对不是什么好话,但猫就不同了,如果说“猫一样的女人”还只是在谈论表象,那形容一个人有猫一样的灵魂,一定是说那种安静慵懒中透露出来的自由气息。猫是自由的,就像那天来我家的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说到底每个人不过是希望有狗一样忠诚的朋友,和有猫一样自由的自己。而最终,狗会比你早走,朋友也会改变,能够依赖的只有猫一样自由的自己。

跟着《文雀》逛香港(二)

砵典乍街

砵典乍街:石板铺成的砵典乍街在很多港片中都出现过,也是《文雀》里的任达华第一次邂逅林熙蕾的地方。林小姐当时的惊艳回头,谋杀了不少任达华的底片。《无间道》里梁朝伟也走过这里,《跟踪》里山哥遇见警察问话的地方也是这条街。相比电影,石板街更换了更为好看的栏杆扶手,中间的一侧还有供人休息的台子,可惜忘了确认一下休息台背后是否有电影里的那条小路。

香港医学博物馆

医学博物馆:离磅巷不远的香港医学博物馆,《文雀》里任达华当时正在这里拍照,突然偶遇乔装成林熙蕾的打手,被骗进小巷打残了手,所谓红颜祸水。

又一村

又一村:又一村的这个邮筒位于有些隐秘的街区。穿过界限街的大坑东游乐场拐到一条安静的马路,沿石阶而上来到一片全是低层独栋小楼的小区,一直走到坡道尽头的岔路口,就看到这个非常显眼的邮筒,背后是棵大榕树。整个街区非常安静,偶尔会有几个路人和几辆小车开过。《文雀》里四人会把偷来的钱包扔进这个邮筒。

发利大厦

发利大厦:我们在香港的住宿选在尖沙咀,发利大厦9层的一个青年旅店。大厦底楼在装修,停单数层的电梯也在维修,每天我们只能坐电梯到8楼,然后从楼梯间走上9层。我一直觉得发利大厦这个名字有点似曾相识,但也没当回事,因为走在香港大街小巷,很多街名都会让你有似曾相似的感觉。直到回来重温《文雀》时才惊喜发现,任达华住的那栋楼就是发利大厦,原来大家住在同一幢。发利大厦是此次行程唯一没有提前安排的地方,这样的偶遇,也算是跟《文雀》的缘分了。

跟着《文雀》逛香港(一)

去香港之前准备了一份电影街景攻略,没想到准备完之后发现大半的街景出处都来自《文雀》。杜琪峰的《文雀》,大概讨厌它的人跟喜欢它的一样多,还有不少人说看睡着了的。我们却很喜欢这个简单精巧的小故事,前前后后看过三遍,这部电影就像一首影像小诗,在法国音乐人Xavier Jamaux的背景原声中缓缓道来。有时候生活中的奇遇会让你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城市里,人与人交汇,撞见,然后挥手,离别,过程中留下一些故事,然而即便是那些最惊奇的故事,在完结后回过头再看也不过一场恍若隔世的梦而已。雀来雀走,人来人走,就像前一阵突如其来跑到我家的猫,最终还是走了,留下一张躺在我家箱子里的照片,好让我偶尔回忆曾经的相遇,然后继续平淡的生活。

sparrow_xishen

希慎道:开篇任达华的4人扒手团上演联合高超作案的地点,位于希慎道10号。任达华一开始拿着报纸倚靠在拐角的墙边,找到目标后,几个人开始穿插走位,偷钱包,任达华还展示了嘴藏刀片的功夫。

sparrow_hechang

和昌大押:在莊士敦道的某个路口,偶然看到了这座黄房子,写着和昌大押和余氏宗亲会。任达华在《文雀》开篇骑车从这个路口绕过。来之前这个地点被我从攻略里删掉了,因为google街景地图上显示这里在维修,和眼前以及电影里的景致完全不同。没想到就这样轻松被我们撞见。

sparrow_xigangcheng

西港城:住的地方离西港城很近,第二天一早自然是先去西港城,再从这里慢慢往南往东逛。林熙蕾在《文雀》里一路小跑着来到西港城,躲在红墙背后,一直等到老板手下监视她的车开过。

sparrow_yunxian

文咸街:往南走两个小路口来到文咸街,这里到处是卖燕窝参茸补品的店面,《文雀》里任达华也曾一边骑车一边拍照经过这里,拍下店伙计从货车上搬货的场景。和电影里一样,燕窝店门口都停着货车,伙计们正忙着装运货品。

茶餐厅

茶餐厅的出现是茶楼与西餐厅的结合。所以和内地新的小资情调茶餐厅不同,香港的很多茶餐厅都是相当平民化,顾客大多是街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而并非内地清一色的年轻人。经常能看见餐厅里大叔吃着牛油餐包、喝着奶茶、人手一张马经报。这样的画面会一下击中你记忆中的港片场景。

茶餐厅菜式非常多,经常让人看花了眼。小小一间茶餐厅,随便都能提供几十种菜式。款款都各不相同,但是听起来又好像很像。但你细心的话会发现这只不过是茶餐厅的堆砌大法。牛肉搭配粥粉面饭就是四种食物,猪扒意粉转配红汁,白汁,黑椒汁又多三样,用简单的几种原料就可以搭配出几十上百种食物,方便自己又能满足街坊不同需求。到你觉得选择太多无从下手,他又将不同食物搭配成不同组合,就像《喜剧之王》里周星驰扮演外卖仔要背诵的A餐,B餐,早午晚餐…等等。如果这都不够,茶餐厅还给你提供一点空间自己DIY,加个底什么的。有标准之余又有弹性,平民化消费你还想怎么样呢?

茶餐厅另一大特色就是字多。门口是字,墙上是字,桌面的玻璃下也写着这餐那餐,全部都是字。一般餐厅开张就要思考怎么装修,而茶餐厅就好像不需要,只需将所有的菜牌的字铺满整个店,市井的风格和气质好像就自然出来了。其实整个香港很多地方也是这样,招牌,海报,霓虹灯,感觉都是一堆字堆出来,这些实用的信息反而成为了香港的特色。

在轩尼诗道上我们还找到了《月满轩尼诗》中的檀岛咖啡厅,说是咖啡厅,其实也就是茶餐厅。这要搁在内地,早被改造成小资餐厅了,可这里服务员和吃饭的都是大叔。要不是墙上贴着《月满轩尼诗》的海报,大概很难想象这个小店会成为电影取景地。

月满轩尼诗

你和我,缩入卡位,声音是我们的保护罩。

小小天星轮

star ferry

和叮叮车的瘦长不同,天星小轮有点胖胖的。前几天去方所看到天星小轮的纪念品出售,才知道最早的天星小轮诞生于19世纪末,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这一个半世纪以来,早年的天星小轮还是瘦长型的,后来好像就有了越来越胖的趋势,不过不管它的外观形状如何改变,它的颜色一直是一半白一半墨绿,码头的颜色也是非常统一的白色和绿色。也因为如此,靠近小轮和码头的地方,海水都特别绿。

star ferry

中环天星码头一共有10个码头,去往不同的地方,中间有一座维多利亚式风格的钟楼,每隔15分钟鸣响一次,据说是仿照1912年的中环码头建造的。越过钟楼往中环的方向看,在无数摩天大楼的背景下,这座钟楼显得很迷你。

star ferry

去往中环天星码头的地下通道,很多电影在这里取景,比如《江湖》《殺破狼》和《鐵三角》

夜色香港

太平山顶和维多利亚港是看香港夜景的两个必去之地。山顶缆车处人很多,上到观景平台,倒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人。夜色中的香港在雨后一片清朗。细密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不真实的幻境,却又细腻得触手可及。观景台都是免费的,还有几架免费的望远镜供游客使用,想起内地一些地方,上山看山下的油菜花田也要收费,不免有些唏嘘感慨。俯瞰夜景还有个好地方,就是山顶缆车站往东走,到旧山顶道之间的芬梨道。因为跟“分离”谐音,据说情侣们都忌讳来这条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里人特别少,游客都挤在缆车站,到这里就没人了,周围安静,视野也很好。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慢慢走旧山顶道下山,感受一下闹市中环背后的清幽。

hongkong_night

在维多利亚港看对面的中环,因为山势上升的关系,依山而建的摩天大楼显得特别有层次感,这是其他城市的夜景所没有的。中环一带的夜景因为灯光更一致,柔和而细密,比金紫荆广场附近全是广告牌的灯光就好看多了。深夜还有许多人恋恋不舍的坐在岸边,很多都是本地年轻仔,三五成群,坐在护栏上,脚放在前面石堤上,吹着海风,望着对面的灯光,或发呆或畅聊。偶尔有收工的小游轮从港口缓缓驶过。每一座城市在卸下白天的繁忙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温柔和静默的时刻,即便是香港。

永利街的岁月

永利街可能听上去陌生,但如果说《岁月神偷》你一定记得。电影里任达华吴君如一家的“罗记皮鞋”鞋屋就在永利街上。磅巷的大榕树找起来还算容易,永利街找起来还真费了一番功夫。拿着地图,从西往东走,发现前面已经没路了,往下是必烈士者街,往上是坚道,而前面只有一条看上去通往居民区的沿小山坡而建的窄路。上下走了一圈都没有发现永利街的影子,看来只能试试看能不能穿过前面这条窄小的山路了。


永利街

转个小弯,一条小街出现在眼前,一侧旧楼上的绿窗黄墙提醒着我们这就是永利街。然而街尽头的鞋屋早已不见了,显然那只是剧组搭建的临时小屋,甚至电影里为了挡住背后山坡上的那棵树,还专门放上了深绿色的挡板。一侧的旧楼大概也已经新刷过,虽然看上去有些岁月了,但还挺干净整洁。街的对面是一栋居民楼的室内游泳池。与电影里街坊们热闹的聚在巷子里不同,整条街上只有四个人,除了我们俩,另外还有两名保安,微笑着看我们一路拍着。


永利街

《岁月神偷》的获奖,使得当年保留永利街成为可能。正如电影的监制所说:“奖项和票房很快会被大家忘记,但永利街是永远的”。保留残旧的永利街,便需要翻修,这对当时的业主来说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最终这笔钱不知道如何落实的,反正我们去的时候几幢唐楼已经焕然一新。画面尽头便是“罗记皮鞋”所在位置,可以 看看电影中的永利街>


永利街

磅巷大榕树

PoundLane1

位于上环的磅巷,原本是英国人用来放置充公牲畜的畜栏(Cattle Pound),后来原址辟作一条叫Pound Lane的街道,但译者却将Pound误译为磅,差了十万八千里。此次去香港,磅巷也在我们计划的路线上,因为那里有TBV电视剧《心战》出现的一棵榕树。《心战》是近些年难得看过的一部TVB剧,有别于往常师奶们喜闻乐见的主题,讲的是心魔,而结局又有些出人意料的好片。剧里的那棵榕树能感应人心,根据人的心境而变色,但剧中只有树艺师章世婷能看到。

去的那天一出住处就开始下雨,先是密密的小雨,穿过荷李活道往上爬坡时雨大起来。我们在坡道台阶一侧躲雨,暴雨如注中,仍有匆匆的香港人上上下下淡定穿行,这样的天气在他们看来应该再平常不过了。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等到稍小些我们便继续往上,到石阶顶部发现这里已是磅巷。再爬过一截石阶,左顾右盼搜寻大榕树时,发现右边有对情侣正对着路口一棵树拍照,心想肯定就是这里了。剧中那棵榕树就立在小路转角,一侧往下是窄窄一截石梯。没想到在这样的大雨天,竟然还有人跟我们一样为大榕树而来,也算是有缘。他们看见我们走过去,也相视一笑。

榕树其实不大,事实上跟很多榕树比起来算小的,比电视剧里看到的小多了。躲在榕树对面的楼下拍照,离开之际,雨突然就停了,乌云散去,阳光洒下,果然是一棵能感应人心的树。

PoundLane2

坡坡坎坎 弯弯转转

以前说一个城市爬坡上坎的地方多,多半就觉得是重庆,没想到香港也有那么多陡坡。依太平山而建的港岛处处是陡坡,在我们吭哧吭哧暴走了两天之后,再去对面的九龙半岛走平路都抬不动脚了。只可惜旅途时间太赶,其实香港的坡道很适合慢慢逛,半山往上安静清幽,半山往下热闹生动。第一晚还好我们没走路上太平山,要知道后来半夜走路下山时,差点以为自己第二天不能再走了。不过时间充裕的话,旧山顶道还是一条值得慢慢晃悠的小坡路,没什么人,就着昏黄的路灯,一边看着夜景一边就慢慢陷进夜色中了。下来的斜坡路上还经过动物园,黑漆漆的一片。

hongkong_street

香港很多路口都有不少岔路,有个三四条分岔很常见。但离兰桂坊不远的一个路口居然6、7条岔路,每条岔路口都有红绿灯,很是壮观。岔路多,自然转角就多。以前在内地旅行总是喜欢那些有大转角的地方,青岛就有一些有名的转角,但到了香港才知道,以前去过的那些都太小儿科。倒不仅因为转角幅度大,转角多,而是加上斜坡,干净的路面,不多的行人,还有周围繁茂的绿色植物,所有元素加在一起才有了完美的转角。

hongkong_street2

叮叮一路

dingding_01

瘦长,是我对香港建筑的第一印象,商业大楼和住宅公寓都是如此。而叮叮车则延续了这一建筑上的特色,瘦长的车型让它能轻松穿行在港岛闹市,再窄的街道都能到达。《意外》里面通过雨天把风筝放到叮叮车的电线上电死过街轮椅老人的那场戏,就发生在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小街转角,而这样的地方,普通巴士一定无法通行,也就只能靠瘦长的叮叮车了。

dingding_02

看到叮叮车的第一眼,你会有一种“啊哈,香港”的感受。叮叮车就这么摇摇晃晃的叮叮响着开过来了,车头上写着那些熟悉的目的地:跑马地;铜锣湾;北角。。。大概就是因为太瘦长,总显得不太稳,也因此开得很慢。每一辆叮叮车的车身都有着不同的广告,比内地车身上千篇一律的广告丰富多了也好看多了。我们甚至还发现了最近一款新鲜网盘APP应用——Copy的车身广告。

第057期:穿梭在浓浓港味的大街小巷

终于第一次去了香港,和我们去其他城市一样,基本都是在暴走,希望在不断的行走中撞见最真实的城市风景。短短几天的行程让我们只能在市区走走看看,没时间去更多更远的地方,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的街景了。一开始我们本来是打算按图索骥的寻找港片中的场景,来了以后才发现,这里每一处街景都是电影场景。坡道,转角,路牌,商牌,叮叮车,香港式过马路的人群,人手一张马经报的茶餐厅,聚在僻静角落抽烟的港男港女,到处都是浓浓的港片味道。只可惜假期太短,时间太仓促,香港还有许多地方没去,只能留到下次了 。

背景音乐:《文雀》原声、《Hong Kong》-Gorillaz、《香港》-邓丽君

自来猫

cat
躺在天猫箱子里的猫

6月初的一个早上,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瘦瘦的小猫。猫是坐电梯上来的,我们住在16层。那天电梯门一开,一只小猫跑了出来,蹿到走廊里,对着邻居家的门一直叫。一开始以为是邻居家的猫,后来看邻居一直没开门,又听它叫得可怜,我就把门开开了,它望了望我,我一喊它,它就跑过来,跟着我进了屋。

小猫看着很可怜的样子,很瘦,一直叫着,看起来像流浪猫,但黑白相间的毛还算干净。碾碎了半根火腿肠,放到盘子里,递到它跟前,看它安静的吃起来,一定是饿坏了。吃完半根火腿肠,小猫又开始叫。一开始我以为它还没吃饱,放进剩下的半根火腿肠,它闻了闻没吃,继续叫。于是没理它,过了一会发现它跑去厕所闻地上的水,才反应过来,它大概是渴了。于是又装了一盘水放到阳台上,召唤它来吃,果然小猫跑过来一口一口的舔起来。吃饱喝足之后,它先是跟着我在屋里到处转了转,大概是想熟悉熟悉环境,然后趴在卧室门口的垫子上打起盹来。这个垫子是家里所有地垫中毛毛最长,最软的,这个位置还能吹到风扇,实在是太会选了。看它一开始眯着眼,还四肢并拢规规矩矩的趴着,过一会就形象全无的四脚乱放了。

一开始还睡得很规矩

看着小猫可爱的样子,很想收留它,但又怕自己搞不定,以前还从来没有自己养过猫,也就小的时候奶奶家有过一只很凶的老猫,还曾经抓破了妈妈的脸。上网查了查最近的宠物医院,在两站外,但网上全是差评。如果要收留它的话,意味着要先带它去宠物医院看看,然后买猫砂和猫粮。坦白讲,这方面我一点经验都没有。而且如果现在收留它,过几天又要出门旅游好几天,没人看着不行吧。一旦收留它,我想也不能中途放弃什么的,如果将来要怀孕,是不是会有影响?啊,我是不是想太多了。看着小猫安静的睡在一旁,我真有点不舍得放它出去。但回头一想,也许放它走才是最好的呢?猫是爱自由的动物,而我只在它需要的时候能够提供给它吃的和短暂的栖息地就好了。那种因为喜欢就据为己有的想法是不是有些自私呢?人可以想很多表达很多,但你却无法知道猫真正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也许它想要的不过就是一餐饱饭一顿饱觉而已。

拍下它的睡姿,也算是留作将来的纪念。拍照的时候,它显然是敏感的听到了快门的声音,但眼睛只是眯了眯,又睡过去了。大概它已经确定在这里不会存在危险了。能够给它提供一点暂时的安全感,我心里突然也有了小小感动的安慰。

后来,猫醒了,开始活跃起来,先是跳到电脑桌下的盒子上,我赶走它,它又跳到茶几上,又赶走它,它趴在茶几前的地毯上看着我。我想它也许需要一只盒子,于是找来前些日子天猫超市的快递箱子,开口侧着放在阳台的一角,我指着箱子,唤着小猫,告诉它这才是你的地盘。没想到小猫居然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朝天猫箱子走过来,然后就这么钻进去了,完全没费我什么功夫。实在是太听话了,一瞬间我差点又想留下它。

就这样小猫安静的趴在天猫箱子里一下午,雨终于停了,我想下去问问门口保安,是不是有谁家丢了猫,心里想着一会带它出去,如果回来的时候它还跟着我,那我就留下它吧。锁门的时候,小猫蹲在防盗门和里门之间对着里面叫了几声。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还有些留恋。进电梯的时候,我只是一招手,它就跟着我进来了。出了楼门,小猫一下兴奋起来,从这个水坑跑到另一个水坑,我想至少这个时候,它是自由的。问保安,保安说这只猫在这附近已经两三天了,一点不怕人,有人进楼门,就跟着进去了。昨天倒是有个女孩贴寻猫启示,不过是一只白色的大肥猫,没找到还一直哭。我想象着如果那个女孩捡到这只小猫会不会心生一点安慰。

回去的时候,小猫不见了,进了楼门,才发现它又躲到了电梯门口。我看着它,可惜它看上去已经不认识我了。对面的电梯到了,门一开,蹦出来一条狗,狗看见对面的猫,一下扑上去汪汪叫个不停,猫很无语的侧着头,没理它。就这样,我上了对面的电梯,那只小猫没有再跟过来。一个人吃完晚饭,心里还惦记着那只小猫。于是又下去了一趟,想着如果找到它,就再带它回来,至少让它待上一晚。结果找遍了整个院子,也没有小猫的踪影。再后来,也再没有见到过它。

离开20年后的第一次相见

今年是黄家驹离世20年,也是Beyond成立30周年。对我们来说最实际的是:6月10号端午小长假,我们终于有机会去趟香港。然而那一天恰好是家驹生日,这种巧合让我觉得那天是必须要去家驹墓地了。毕竟这对我来说,是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必须做的事之一。

墓地其实不难找,只是远了一点。我们从油塘地铁站出来,走到高超道与卫奕信径交界处,选了一个爬山的捷径上墓地。没想到久不经练的两人爬起山来很吃力,天还下起雨,山上沿路巨毒的蚊子不断地叮着我们小腿,走到半山树林中还发出不知什么生物造成的声响动静,我们只好一鼓作气爬到山顶。从树林里出来时基本雨过天晴,眼前豁然开朗,看到以下景象,至于家驹的墓地在哪?也明显得不用找了。

黄家驹墓地

后来得知当天来祭奠的人还是很多,我们到达时是中午,人还算少的。有人在墓碑上放了个MP3播放器,一直在放早期的Beyond作品;墓碑底下摆满了啤酒,可乐,香烟,鲜花,卡片…等等。我们待的一个小时里,不断地有人从山路上来,几乎所有的都是来看家驹的。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弹起吉他,让大家合唱。每个素不相识的人倒也很自然地一起唱起来。旁边那位兄弟丝毫不掩盖自己走调的腔,越唱越大声。

黄家驹墓地

终于看到墓碑上家驹的照片,正值青春的模样,走得早便永远年轻。墓碑前雕塑了一本书,上面写着:生命不在乎得到什么,只在乎做过什么。摇摆精神,永垂不朽。二十年过后,依然这么多人长途跋涉过来缅怀,我想他的确是做到了。

黄家驹墓地

墓地靠山望海,环境很好。当我们站在那看着对面,真的感觉海阔天空,远方的景色也看得那么清晰。想起中学面对各种烦恼困境时,有他的音乐陪伴,也同样让前路明朗了些。今天我们从远方来到这,终算圆了自己二十年的心愿。

黄家驹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