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天津,好多人都推荐要去五大道。天津以前租界时期留下了许多的小洋楼,五大道就是非常集中的一片。这个区域都是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花园式房屋,还不乏一些名人的故居,所以被认为是天津市独具特色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大部分的建筑都是矮栋别墅,配有小小的花园和矮矮的围墙,恰逢围墙上爬着绿色植物,或有梨花飘落的地方,就更显得幽静和休闲。我想到这些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在今日依然散发着它们的魅力和特色,展现着设计师注入其中的感情和生命力。而我们现今动辄几百万天价的房子,七十年产权,二三十年寿命,在几十年后还能留下什么?到时候也许人们可以参观一下各地的市政府大楼,公安局大楼,都挺雄伟的。
西餐厅加艺术馆,五大道也有不少酒吧,但老外还不是太多。
路口拐角的观光车上有二十来人吧,五一劳动节还辛苦工作的马儿,有没有动物组织来为它们申请三倍草粮呢。
这个地方众多西方风情的建筑,使得这里很自然成了婚纱摄影的好地方,沿路倒是开了不少的婚纱店,摄影店。
五大道区域大部分的路都是以全国的地名命名,当我们发现竟然有湛江路的时候,不惜多走几站去找这个站牌。随后我们便从大陆南端一直走到北边的赤峰路。
走得精疲力尽才到的赤峰路,只因那里有一座瓷房子,房子墙壁都是用瓷贴满了。虽然抢眼,但我不是很喜欢整个的视觉效果,只是一些小的点缀造型还不错。比如这张照片上的几只小猫。
暴走,天津
五一当天我们5点多就起床,为了赶第一班和谐号到塘沽,这是我们今年为止起得最早得一天。大概也是睡眠不足吧,影响了接下来一天的体力。回想一下我们一天都走了哪些地方,首先第一班和谐号的票就没买到,只能站着当热身了,还好时间不长。北京到天津实在太方便了,我琢磨着飞机还有人坐么。塘沽站下了车,我们就开始了暴走,第一站是当地的洋货市场,这时候太阳已经很高了,我们才发现今天热得要命,实在不是暴走的好天气。然后到塘沽港口海边,看到一大片工地,和一个小炮台遗址。随后坐高铁回到天津市区内,匆匆吃个午饭。随后开始从河东区,走到河西区,再走到和平区,把五大道风情旅游区转得差不多了,再一路往北走到南市食品街,还有鼓楼,古文化街。这个时候天色已黑。精疲力竭的我们解决了晚饭后,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回家,洗澡,睡觉。
和谐号到天津实在是很快很方便,就是票价贵了点,尤其当我们拿的是同价钱的站票。
洋货市场,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以手机等数码小产品,皮包,手表,等为主。不知道是不是低价从海关截获的货物里进的。
海河边钓鱼的人们,河边漂着很多水草,一些生活垃圾也显得很抢眼。
天津火车站对面的夜景,以前租界时期留下來的房子还是挺有特色的。
每周一汤计划
时隔很久没做饭,就有点想做饭的冲动。特别是受了网上一堆美食图片的诱惑,就更难熬了。两个人一个长期在公司解决三餐,公司的做饭阿姨是四川人,每道菜必有辣椒,长期下来,在北京这个干燥的气候里,不发点炎不上点火是不可能的;剩下一个中午在公司附近吃,晚上在家附近吃,一个人吃来吃去也就是那些东西,久了也就腻了。周末的时候,一个不想吃辣的,一个又要减肥,那最好就煲汤吧。按照广东人的说法,煲汤其实很简单,准备好各种材料,放进水里煲熟就行了,当然真做起来,还是要根据起码的常识按照食材的易熟程度先后下锅,不过现在网上这么多教做菜的,只要想做一定不难,我经常就是现学现卖。
周六去超市买鱼。坦白讲我以前只做过萝卜丝鲫鱼汤,而且只做过一次。这次想买条大鱼,至少要够两个人吃吧。看见超市里海鲈鱼促销,9.9一斤,挑了一只最小的,还是花了22,我可从来没做过这么大的鱼,家里锅那么小,只能麻烦卖家帮我砍成三段。回来网上一阵搜,发现没人拿海鲈鱼做汤,都是烤着吃或者蒸着吃,没办法,我这汤是做定了,只能拿出上次做鲫鱼汤的经验来。洗干净鱼以后,先拿葱姜料酒盐腌了15分钟,接着在炒锅里放少许油,很快地把鱼两面煎一下。这个步骤完全是鲫鱼汤的做法,别人说这样可以快速融化鱼骨里的胶原蛋白,让最后的鱼汤变成白色。接下来就拿另一口汤锅开始煮鱼汤了。鱼汤没有煲太久,煮开以后又小火煲了10分钟就行了。最后放一点点的盐,可以撒下大把的葱花,另外就不用再加别的了。汤味很是鲜美,只可惜看上去没有那么美,所以图片就算了。喝不完的汤可以放冰箱里,有人说要放冷冻室,可我还是没敢放冷冻,今天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看还是凝固了,拿出来解冻后泡米饭吃,很美味,让我又不知不觉摄入了过多的淀粉:(
鱼汤试验成功以后,我准备以后每周煲个汤,鸡汤、排骨汤、蹄花汤、老鸭汤,偶尔也来点全素的菌汤、豆腐汤,偶尔再来点西式的奶油汤、南瓜汤,只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地震救生袋
一大早到公司就看网上有人说25日北京会发生地震,又有说20-28日之间的。之后又在新浪围脖上看到天津网友20号拍的椋平虹和一湖死鱼,说是大震前兆。虽然很怀疑其真实性,但毕竟差不多每次地震都是传言再先,然后地震局出来一通辟谣,接着就震了。
回家先重温了一下“地震活命三角区”
然后照着网上的方法准备救生袋:
一瓶瓶装水,500毫升,一或两块巧克力糖,或一包饼干,十粒多种维生素片,一小包酒精擦擦净,或小瓶酒精消毒液(10毫升,塑料的)三张创可贴,一小包纱布。一瓶云南白药,一杆原珠笔,两根塑料绳,装在一个塑料袋,外加一个小布袋,(无布袋,两个塑料袋也可)这些物品在普通药店均可买到。这些物品充分考虑到你逃过第一次地震打击后,维持基本生命和简单自救的最简洁的需求,根据所有大地震的经验,大震之后,通往震中的所有的交通会全部阻断,而且天气一定很坏,几乎要全部下大雨,或刮大风,大部救援物资和专业人员救援队最快也要3-5天赶到,少数救援人员虽可以进入,但死伤人员太多,救治不过来,76年唐山地震是这样,85年墨西哥大地震亦如此,目前从汶川救灾情况看仍然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以上物品简要的介绍一下用途:
巧克力热量蛋白质均人体所需,多种维生素对维之持基本生命活动抗打击,修复伤口作用很大,塑料绳可以利用周围小物品固定你患肢,只要你有一只手没被被压住就可以自救,当你被救援人员救出后,非常万幸仅有上肢或下肢骨折,给你进行初步复位固定后,(加板或石膏,你一定要自己用笔记下固定的时间,(这就是原珠笔的作用,)两个小时提醒医护人员给你松一下固定带,防止肢体血液循环受压,导致肢体坏死,造成截肢,最长不要超过四小时;这是地震救治中常发生的情况。
Podcast审核通过
最近把博客的电台弄好了,提交到了iTunes Store,朋友们可以通过文章最后的链接查看。
和之前我们只放在网站上相比,某种程度上成为了Podcast。但是播客这个东西在国内还是不大流行,使用起来也麻烦,普及率不高。目前订阅播客,收听博客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使用苹果的itune和ipod来听。估计很多PC的用户,很少会装一个PC版的itune,从平时听歌来说,这个播放器不是那么轻量级,易上手,比如和千千静听相比。如果你还是有兴趣试一试,那可以下载一个itune(也有PC版的),成功装上以后打开我们电台的itune页面链接,软件就会自动跳转,很容易就看到subscribe(订阅)按钮了。也许过程中,软件会提示你,你所在地区无法购买此商品,点击“变更城市”按钮就好了。以后偶尔开开itune,它会自动检测电台有没有更新,也会自动下载收听。
别的订阅Podcast的软件也有些,不过都很小众,只能自己去搜索发现了。这个iTunes播放器的确没有许多PC上的播放器小巧方便,(苹果的东西就是这样,如果你什么都用他们家的东西,倒是能方便不少,想怕他们的理想也是这样)。现在能想到iTunes的好处,也就只有订阅Podcast,网上还是有些播客做的挺不错的,人懒嘛,自己硬盘里歌听多了,经常也不知道听什么。听听广播的感觉非常不错,感觉开阔了不少,就像打开一扇窗,听听远方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人,推荐点音乐,说说他们那的故事,都挺好的。我自己就订阅了不少的Podcast。
把Podcast提交给store审核的过程,也是有点曲折,不过也还好吧。过程中非常感谢Benjamin Linus对我们的帮助,虽然泡豆瓣的时间少了,但有事的时候,豆瓣还是一个很有效的地方。往后做一个大的订阅按钮,放在博客右边,方便朋友订阅,那FLASH电台播放器也许要退休了,这样这事就算差不多了,录好内容才重要。 其实以后再到博客也可以听到电台,那就忽略这篇日志就可以了。很不好意思的,今也算做了一次电台推广了,一直都觉得电台挺私人化的,没什么可推广的。能听到的都是缘分。 订阅方法: 查看电台的itune页面 直接订阅电台(适合已装ITUNE的)> 想了解更多Podcast内容的,可以到以下豆瓣小组: http://www.douban.com/group/Pod/ http://www.douban.com/group/podcaster/]]>
晓禾依树电台第六期
此电台节目已转移:http://www.coletree.com/podcast/2010/04/33/
歌曲列表:
1.“出门”——尹吾
2.“The Girl From Ipanema”——Charlie Byrd
3.“Ready”——Sophie Zelmani
4.“丽江的春天”——陈升
5.“暮春秋色”——窦唯
背景音乐来自风潮唱片
晓禾依树电台第六期
第006期: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
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在大门口,他叫住我,问:“您骑马上哪儿去呢,我的主人?” “我不知道,”我说,“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向前走,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那么您知道您的目标了?”他问。“是的”我回答,“我刚刚告诉你了,离开这儿,离开这儿,这就是我的目标。”“您还没有带上口粮呢,”他说。“什么口粮我也不要。”我说,“旅途是那么的漫长啊,如果一路上我得不到东西,那我一定会,死的。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幸运的是,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啊!”
陌生人
我记性一直不好,很多小时候的事都只记得片段,最典型的是看过的电影,有些过一两年就忘了,要看到画面或者听人说起一个大概的故事情节才恍然大悟过来,哦,原来是这个。所以最近有个在杂志社做编辑的朋友,让我写一个关于陌生人的故事时,我搜遍了大脑里回忆那个部分,发现我竟然记不起什么有趣的陌生人,而很多遥远记忆里本来当初熟悉的人,样子也已经渐渐模糊。突然就觉得很惭愧,连很多当年的熟人,老朋友都变成了陌生人,又何况纯粹一面之交不知姓名的陌生人呢?说不定我走在街上的时候,也遇到过不少当年的熟人,只是因为彼此容貌的改变,让我们只能像陌生人一样擦肩而过。
使劲回忆的话,倒是也能记起一些关于陌生人的单帧的画面,但有时我会怀疑那只是在我梦里出现过的情景。很久远的一些事,当模糊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在梦里浮现,会让你分不清到底究竟是梦还是真实的回忆。比如这几天我在想上海弄堂里那个卖茶叶蛋和臭豆腐的老太太,每次我买她的臭豆腐,她都会给我刷上好多好多甜甜的辣酱,在她知道我是四川人以后,尽管那个辣酱刷再多也只有甜味。但我又隐约记得我曾经常光顾一个瞎子老太太的茶叶蛋摊,但那个卖臭豆腐给我的老太太又不像是瞎的。再比如我好像记得大学时有次在自习教室,突然闯进来一个抱着吉它的男生,好像是个流浪歌手,站上讲台说希望大家支持他买他自己录的CD,然后就那样在讲台上弹了自己写的一首歌。我当时听着他的歌发了一会呆,想象着自己也跟着他去流浪,但最后我却连他的CD都没有买一张。这个事我都有80%怀疑是在梦里遇到的,可惜大概永远也没法证明到底是真还是假了。也许根本不用去证明什么吧,回忆也好,梦也好,依稀还在,美好,就够了。
2月2 龙抬头
春节回来以后,一系列杂事算是忙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主要是工作的事。
买了个新电脑,从以前的电脑往里传mp3的时候,发现很多以前的歌都播放不了。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依然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使部分mp3可以播放。今天刚好遇到一个中关村技术人员,询问了一下。他说偶尔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文件拷贝来,拷贝去,会不断损耗,最后遇到一个高级点的系统就出问题了。回家以后,我把这些歌曲挨个试了一下,发现有问题的都是历史悠久的。从我大学本科开始,就不断地在各个硬盘,光盘之间转来转去,一眨眼就那么多年了,一直也没舍得删。那些老歌,或多或少总是携带了当年的一些记忆。以致我漂泊多年,即使不听,也舍不得抛弃。但今天发现这些数字文件,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磨损,千方百计想要保留的东西,也会丢失。人在时光的面前,还真是无奈啊。
晚上看完了《久石让在武道馆.与宫崎骏一起合作的25年全纪录》,里面的日本小孩都挺童真的,全都比林妙可强。
去曼谷不能不去Maeklong
偶然在网上看到视频一则:泰国曼谷市郊的Maeklong铁道市场, 说是沿还在运行的标准铁轨建造,我更愿意相信这个市场是当地人自发形成的。小贩们就在铁轨边卖水果,香料,蔬菜,什么都有,好玩的是每次火车经过,市场两边的小贩都得收起摊位上方的雨棚,以免被火车撞到。而火车一旦开过,小贩们又纷纷放下雨棚,继续做生意。没有红绿灯,也没有降下升起的火车道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火车已经成为了市井的一部分。没想到还有和火车这么近距离接触的地方,真是让人向往。不太清楚这条铁轨火车经过的频率如何,看当地人收摊摆摊时悠哉悠哉的样子,应该是早已习惯了。火车看上去还很新,大概是旅游线,以后有机会去曼谷的话,一定不能错过。
视频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S_Pfh8WE38
偷得浮生半日闲
又下雪了,惊蛰都已经过去好几日,这倒春寒也倒得有点过了吧。上班路上雪下得很大,尽管到处都积满白雪,整条街却有种暗黄阴郁的色调,看上去总觉得不真实,就像是被处理成HDR效果的照片,或者是放大了成百上千倍的微缩街景,而天空就是个泛着黄色半透明的玻璃盖子,不知被谁摇了摇,里面就飘起雪花来。
昨天终于去三里屯抱了苹果回家,路上新闻说雪后的礼拜一,又是两会,早高峰肯定拥堵,只是没想到今天的惠新西街南口站到9点才解除封锁,黑压压一片全是人,也不放行,上班族们就都跟那儿耗着,我还想着早点到公司看奥斯卡直播呢,没想遇到这样的事。好不容易等到放行,来了辆地铁,呼拉拉恨不得一下挤进去百来号人。我已经算排得很靠前了,也等了两拨才搭上。后来在网上看到大众在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钢琴键盘音乐楼梯,吸引了好多路人不乘扶梯走楼梯,还蹦来蹦去自创小曲,很有创意,但回头一想这要是放在中国,估计要不了1个小时就会被踩坏。
中午收到公司邮件,女员工可以休假半天,男同事们在一旁叫苦连天,大叹不公。感觉刚到公司没坐多久,杯子里的胖大海都还没完全泡开,就要收拾东西闪人了。一路忍住没吃午饭,打算回家随便吃点,回家一翻冰箱又改变了主意,决定趁这个下午练练厨艺。于是拿了几根腊肠,一根腊鸭腿,一袋豌豆开始做腊味煲仔饭,本来想直接用电饭煲做的,后来看网上攻略说电饭煲做不出黄黄的锅巴,就翻出好久不用的砂锅,拿醋水泡了半天除味儿,一边泡好米,一边烧开水把腊鸭腿和豌豆煮好,一边洗衣服,一边还顺手自己剪了剪刘海。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做煲仔饭,但拿砂锅焖米饭的时候,水还是放多了,最后做出来的米完全不是一粒一粒的,粘软得都可以给婴儿吃了。照片放最后,因为实在觉得不怎么好看,不过味道还是很美滴。
我以为cole就是油菜
4岁的时候,在老家河对岸的油菜花地里头疯耍,戴着顶橘色的小圆布帽子,手里还拽着一大把说不清名字的花花草草,都是在乡下路边摘的。那时候的我觉得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真好看呐。
小学毕业那会,流行写同学录,每个人一页,有些还贴了照片,照片底下是模仿当时介绍明星的手法,要求填一大堆“最喜欢”,有一项是最喜欢的颜色,我写的是黄色,还有项最喜欢的花,我写的是油菜花。
中学记不清哪一年了,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住在乡下一间小木屋里,木屋有点漏风,也漏阳光,推开门,看到外面是一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然后镜头拉远,一整片油菜花地里就只有我那座孤单的小木屋了。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后来还根据这个梦的场景写了篇作文,情节很像那些三流的言情电视剧,结尾就是小木屋在一大片油菜花地里的场景,你也可以把油菜花换成薰衣草,或者向日葵,甚至樱花,一定都似曾相识。
给我们网站想名字的时候,本来coletree是他的网名,但一查词典,发现cole是油菜的意思,很丢人我这个英语专八的人也不知道cole有这个意思,就硬生生地把coletree变成了Cole&Tree,留下个Tree给他当,把Cole给了自己。后来又发现cole这个油菜是北方人经常吃的那种小油菜,不是油菜花的那种油菜。哎,此油菜非彼油菜啊,中文真是复杂。至于油菜花的那个油菜,英文比较敏感词,就不提了。
后来听说婺源的油菜花是最好看的,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好吧,说没时间那是借口。我还是相信一定有比婺源更美人也少的地方。1月、2月油菜花在北回归线附近开放,3月四川和南岭还有武夷山以北的油菜花就开了,4月5月到江浙沿海一带,6月更往北,塔克拉玛干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围绿洲上的油菜花也开了,7月8月还想看油菜花,可以去青海湖,黄河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这样看来,要专门花钱才能看的油菜花还是让我一时有些难以接受。
记不清有多久没看过油菜花了,菜市上见过的不算,所以在过年回家从成都到乐山高速公路上突然看到路边一大片一大片油菜花的时候,真是有些小激动。但在高速上不方便停下来,幸好后来去了几趟乡下,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在成都逛庙会——街边儿
在成都逛庙会——吃喝儿
在成都逛庙会——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