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沉静下来,在这样闷热的桑拿天里

Sonbahar
09年过去一半,看了一堆烂片,好像再也找不回去年看电影惊喜不断的感觉。这个暑假,尽管也是大片扎堆,闹腾得轰轰烈烈,却难再有去年《黑暗骑士》那样的经典。

在某个阴霾却仍然闷热的周六,冷冷清清地看完这部冷冷清清的土耳其文艺片《秋》,结尾的字幕打出“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在浮躁的年代,不曾追梦的孩子们”,心里一阵压抑,却又很快被结尾简单清亮的音符舒解,取而代之的是被沉静下来,有些深沉却敏感的情绪。

我猜想导演一定有过和主人公相似的经历,那么细腻的呈现年少时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政治激情,在10年的牢狱生涯中慢慢磨蚀,然后一身疾病归乡,陪伴他的只有年迈的母亲,静止的大山,和宛若游丝的激情。很难讲这样的人生是正确还是错误,只是它有它特有的时代烙印,而且也尝尽了激情与归隐的双重生活,不失为一种完美。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些大梦想的激情,才能真正学会在朝夕变幻的岁月里保持一颗沉静超然的心。我猜想导演只是想最真实地去再现这样一种被浮躁的年代早已遗忘的人生,为我们这些在浮躁年代生长的孩子,呈现另一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命状态,尝试用沉静的心去阅读另一种可能。

清晰地记得里面的两扇窗户。一扇窗是在男主角的家里,窗外静止的大山,从绿色变得逐渐萧瑟,再到冬天满山白雪皑皑;另一扇窗是在女孩的房间,窗外是潮汐起伏的大海,涨涨落落,却一直是灰蓝一尘不变的色调。
我家窗外虽然是一棵大树,却依然阴霾,似乎所有的生机都被这桑拿天吞噬,天气预报说会有中到大雨,大概还在酝酿。

第003期:老房破窗外的知了叫了

80年代的老房,各种毛病都在浮现。房间的窗玻璃被吹掉,砸到了楼下的一排小电动巡逻车;洗衣机坏了,只能手洗,夏日里坐在小板凳上手洗衣服,倒是有一种儿时玩水的清凉畅快感。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看了一半,老实讲,这个书名挺zuo的,但很认同他所说的“资讯泛滥,让世界变小,也逐渐破坏了我们惊奇的乐趣。”下班走了一条新路,发现了之前从没有去到过的地方。旅程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发现未知的惊奇却是共通的。

晓禾依树电台第三期

此电台节目已转移:http://www.coletree.com/podcast/2009/07/26/
歌曲列表:
1.“Moonbeam Monkey”——Tanya Donelly
2.“All the Pretty Little Horses”——Current 93
3.“Once I Was”——Tram
4.“Drop”——Hope Sandoval
5.“To the End”——Blur
6.“旅程”——陈升
背景音乐选自陈升-《布鲁塞尔的浮木之音乐故事》
http://www.coletree.com/radio/coletree_radio_003.mp3

西安行(四)

回到西安,气温比刚来那天高了不少,住下,洗完澡,时间尚早,于是按计划外出溜达。
古钱币
鼓楼前的广场上,十几枚古钱币图案的井盖,历数千余年十几个朝代都城的辉煌。
兵马俑
回民街入口的文宝斋,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兵马俑,足以让人审美疲劳。以至于第二天见到真兵马俑的时候,都不觉得稀奇了。
西安城墙
行至南边的城墙,太阳正要落下。夕阳在静谧而宽阔的古城墙上泻下有些绵长久远的金碧辉煌。偶有三轮车或是骑自行车的游人从旁经过。城墙下一边是书院街清一色的灰瓦房,一边是公园里一群老人唱着秦腔,伴奏还用的是大提琴。
秦俑
第二天一早去兵马俑,先是被导游拉着在秦岭地宫的模型里转了一圈,感叹秦始皇还真是一个心存天地宇宙的非凡人物。来到兵马俑坑,眼前的秦俑全是灰头土脸,比起小摊上金灿灿的兵马俑似乎除了高之外也没有别的亮点。
仕女
最喜欢的还是这种秦俑,仕女俑。但似乎只有彩陶的商品,没有真正的文物可以对照。
青年旅舍
此次西安行,第一天住了窑洞,土得掉渣,第二天住了青年旅舍,又国际化了一回。很满意这次选的旅店,就在鼓楼附近,到哪儿都很方便,旁边就是回民街,当时就是想方便吃来着,虽然最终没觉得回民小吃有传说中的那么美味,但旅店还是挺有特点的,随时可见背包洋帅哥从前台进进出出,旅店到处墙上都写满了各种语言的驴友留言,立此存照,纪念我们在西安的最后一天。

三年

今天是在公司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一眨眼就是三年了。
三年里做过的事很多,不过没有时间去感慨和细细重温。
不管是三年前的我还是如今的我,相同之处是——依然觉得自己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接下来马上就投入到另一段生活了,又要潜伏一段很长的时间,希望早日看到成果。
先这样,再过两个小时,就要和这个楼说再见了。

《Stranger in Moscow》Michael Jackson

前几天晓禾让我找点和雨有关的歌曲,想凑一辑电台,因为夏天到了,最近实在又太热。我看到许多歌名里带“雨”的,却也没觉到哪个好一点。当时忽然想起《Stranger in Moscow》,中学时候对那个画面印象深刻。这首Michael Jackson自己创作的歌成绩不是很好,相对于他其它拉风的表演而言,这首歌流露的是孤独。也许就没那么多人喜欢吧。但我从小就好这口。

接下来的几天雨一直没下,倒是今天一起床就看到了Michael Jackson离世的新闻,未免有几分遗憾,的确如同梅艳芳,张国荣这些人离世一样,我虽然不是他们的拥趸,但也清楚知道以后的年代,这样的明星将会很难出现。这首歌据说是Michael Jackson在俄罗斯的酒店里,听着楼下无数歌迷的热烈欢呼,内心却感到无比孤独,于是创作的。这时想来,又相当程度上贴合Michael Jackson晚年的人生味道。整个画面用的都是黑白色,似乎又符合他今天的气氛。
放上来当是一种怀念,遗憾的是没有找到高清版的。

西安行(三)

窑洞一晚基本没睡着,浑身都在疼,床板还特别硬。4点起床准备去东峰看日出,走到天梯才发现已经排了好长的队,全是年轻人,大多还是连夜爬山专门来看日出的。
等待日出
东峰顶。人山人海。天已经有些发亮,太阳还躲在云层后面,很多人说看不到日出了,人却依然不见少。我们等到最后,才终于见到从云层中露出脸的太阳,不过已经升到半空了。
下山
从东峰下山,这条路很美,但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拍不出效果。可以看见远处的下棋亭。
去西峰
通往西峰的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缓坡。
云上弧光
华山上到处可见这样的巨石。
下山的路

西安行(二)

很多索道上华山的游客,过了擦耳崖,到苍龙岭就不再往上。这里有个导游都会提及的“韩愈投书处”。传说唐朝后期,韩愈被贬,心情十分不好,刚好遇到他的侄子韩湘子和华山修道士吕洞宾,二人劝说韩愈去华山一游,以解心头之闷。韩愈很是高兴地就去了。一路吟诗赞叹华山的美,谁知走到苍龙岭就一步也不敢迈了(唐时的华山,不象现在这样凿石为阶,设栏护路,履险如夷。唐时的苍龙岭不过是在“龙”的脊背上粗凿了几个石窝而已)。韩愈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砚台,很快写好了一峰求救信扔下山去,不久,华山采药者将此信报告了华阴县令,县令既派人将韩愈救下山去。故事虽假,但看着眼前这个两边都是绝壁的苍龙岭,听着传说,很容易就浮想出古时没有石阶,没有铁索的样子,腿一下就软了,很有威慑作用。
苍龙岭
苍龙岭,华山三险之一,也是我们唯一尝试的一险。另外两险是鹞子翻身和长空栈道,都需要栓保险绳才能去,而且也并非必经之路,最终没敢尝试。苍龙岭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蜿蜒的龙脊,宽不足一米,两边都是悬崖绝壁,爬的时候始终没敢往两边看。
下棋亭
东峰附近的下棋亭,需要通过鹞子翻身才能下去。所谓鹞子翻身,就是绝壁上凿出几个脚窝,游人至此必须拴上保险绳,面朝石壁,由上往下攀着铁链下去,背后就是万丈深渊,而且,由于石壁内倾,下脚的时候可能看不到,只能慢慢用脚试探。
独行者
等了好久,才见到有人通过鹞子翻身下去,通往下棋亭的路空空的再也没有其他人。去之前还想过要尝试一下鹞子翻身,最终也没有勇气下去。
南峰顶
南峰顶。华山的各座峰,顶部都特别窄,人全挤在一起,这座峰后面就是华山的另一处险境——长空栈道。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一尺宽的路面,下由石柱固定。一共三截。之间需要通过悬挂在绝壁上的铁索上下到另一段栈道上。游人都挤在最上面入口处,真正下去的没几个。
窑洞
本打算夜宿西峰宾馆,没想平日30一张床的9人间也涨到了100一张床,最可恶的是接待员态度恶劣,我们四个人只给我们一壶水,一气之下,住到了中锋一处道观的窑洞里,50一人。住窑洞也算是感受了一回陕西的特色。我们两个女生坐的这张大床后来被六个年轻人霸占了,六个人横着躺了一宿。

西安行(一)

西安也好,华山也好,天都是灰蒙蒙的,几天下来,拍的照片也都灰蒙蒙的。放上几张作为旅行记录。
扫地出门
西安第一印象——西安火车站。清洁工挥动超大超长的扫把,扬起漫天尘土。
华山。五龙桥
华山脚下,五龙池。难得一见的清澈溪流。我们是全车唯一在玉泉院下车准备全程爬山的游客。
爬华山
之前以为去华山必须准备手套有些夸张,去了才知道,一副手套绝对是必须的。华山好多地方的台阶都接近75度,绝对的手脚并用,绝对是爬山不是登山。
千尺潼百尺峡
千尺潼百尺峡。我们遇到的第一处险关。石阶都很浅,只能放下半只脚,还有多处积水,随时可能打滑。不过只要拉稳两边的铁链,就很安全了。
擦耳崖
人最多的地方,索道上来的游客全都挤在北峰,而擦耳崖是北峰往上的第一个景点。古代的时候这里没有石阶,只有刚好一肩宽的小道,从这里经过,必须紧紧贴着一旁的峭壁,擦着耳朵过,因此得名。

无题

rainbow
北京这几天都有雷阵雨,有时中午就黑得跟晚上一样,最终雨下起来又让人觉得不够痛快,这天空的黑看来都是装腔作势,没有老家那边下得淋漓。倒是那天下班坐班车的时候,我一如既往地昏昏欲睡,迷糊间听到旁边的人叫了声“彩虹”,往窗外一看,远处那不知道多少万一平的商品房工地上,几个高高的起重架,仿佛搭建的是那道彩虹。
随手用手机拍了一下,毕竟这样的画面,在北京不常见。

爬山不观景,观景不爬山

华山

西安之行主要的任务是爬华山。但爬华山回来后,我发现照片都照得比较一般。

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路途中经常能看到的这句话——“爬山不观景,观景不爬山”,这应该是管理员用于提醒华山游客的。华山较险,其中许多地方都要手脚并用,所以挂一个相机就显得不大方便。山路也窄,人们一个接一个的,你要是一夫当关地在那站久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另外我们全程步行,一开始还悠哉游哉的慢慢爬,到了下午才觉得要加快,所以也没太多时间瞎拍。到了最后体力透支,也没什么兴致拍照了。另外华山山顶不像峨嵋或泰山,有大片的空地,全都特别窄。大家全挤那了,日出没看着,就光看人了,更没什么好地给你拍照。

再者我感觉不管是华阴还是西安,空气不大好,感觉还不如北京。那几天,天空都是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固然也就看不到白茫茫的云海,还有水墨感觉的远山。拍的照片中天空基本都是一个色——灰,没有蓝天白云,失色不少。

没有留下好看的照片,也不算太遗憾。其实眼睛看到的山还是挺不错的,而对于爬华山来说,最重要的是过程。我想今后很难再会想全程爬一次华山了,实在太累。哪怕你选择坐索道,也只是到达北峰而已。要到另外几个山顶还是要费不少体力。心里觉得趁年轻来完整爬一次还是挺明智的选择。

爬华山过程中最值得买的是手套,华山虽险,很多地方要手脚并用。但抓紧了慢慢爬,其实危险也不大。手套一块钱一双,是长时间抓铁链的必需品,也挺划算。其它一些在华山的消费就不那么划算了,不如吃住。因为几个山峰是连索道都没法直接到达的,所以一些吃的都是挑山工挑上去的,成本极高。我们吃个最便宜的面都收20块,随便炒个素菜都是三四十。要想不被宰,还得自己多带点干粮。但是注意,就算是买热水泡自己带的方便面,他也可能收你十块钱。

另外恰逢小长假过去,住宿也狂宰游客。一个床位一百多,没水洗澡(华山长期缺水)。我们最后一气之下找了个窑洞,条件恶劣点,五十块一晚上,总算在天黑地冻之前住下了。后来才发现已经很幸运了,因为有六个来晚了的学生,找不到地方住,最终挤在我们窑洞的最后一张空床上。这双人床大小的地方,六个大学生挤着,真不知道他们睡着了没。

秦始皇陵是我四岁时的歪嘴山

一座城市在你的印象中,已经模糊到分不清哪种是直接记忆,哪种是间接认知。这样的时候,你却有了一次机会再次回到这座城市,那感觉就像是用一把细软的粉刷拂去遗落在墙角的记忆上即将落满的尘埃,也有点像昼夜颠倒后的那种清醒,明明的是新奇的,却觉得似曾相识,明明是熟悉的,却觉得新鲜。
西安对我而言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转眼20多年,很多东西都已模糊,甚至印象中的兵马俑坑都不确定是当时看到的还是电视里看到的。唯一记得清的就是四岁的我把兵马俑旁的某座山叫做“歪嘴山”,原因不详,后来被证实我当年爬不上去的山竟然就是才100米高的秦始皇陵。
故地重游,兵马俑和钟鼓楼都没有留下太多的感受,回民小吃一条街上的小吃也没觉得多好吃,吃镜糕的时候,不知为啥想起了老家的蛋烘糕,虽然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只不过都叫糕都在街头现做现卖罢了。北方的小吃还是比不上南方的美味啊!
喜欢西安的城墙,人不多又很宽阔,处处透着古朴与沉静。走在上头一定会有一堆蚊子在你头顶一路跟着。临走的时候,看到一对老外,被头顶的蚊子吓得一路狂奔,其实这蚊子不咬人,就是爱跟着你。城楼处总有燕子盘旋。城墙下的公园里,一群退休的老人在唱秦腔,伴奏的乐器里竟然还有大提琴。从城墙望北边的书院酒吧街,一色的灰瓦房向北延伸开去。有些后悔没能早些订旅馆,打电话预定的时候,书院街一带的青年旅舍都已经满房了。还好,后来住的鼓楼附近那家旅舍也很不错。我们一行四人,在城墙上一直逗留到黄昏时分,为的就是补上前一天在华山没能看到的日落,也算值回城墙票价了。

黄家驹:我最喜欢的音乐人

我不是喜欢追星的人,不轻易把某某明星当成情人一样爱得死去活来的。哪怕这个人的音乐很不错,但是要我喜欢上这个人,还是比较漫长困难的一个过程。如果我算有偶像,那就是黄家驹了。

我时常觉得黄家驹和窦唯这两个我非常喜欢的音乐人,走得两条完全相反的路。面对这样的音乐圈,乃至这样一个社会,窦唯独自逍遥,过着自己的神仙生活去了,不大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没有希望用自己音乐来改变世界,唤醒群众,没有这样一个英雄大侠似的意念。但对于窦唯个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实在也是让我羡慕,悠然自得,不亦乐乎?何必在这个纷扰混乱的社会参一脚。远离了聚光灯,做些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多好。

但如果你有所想法,在贵国这个社会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有一个经常骂某政|府某社|会的乐队叫盘古,逃到台湾去了。且不说歌词里骂的内容的正确与否,只是这样一种出位直接的方式,别人不打压你打压谁?国内一般的普通百姓连听你的歌都听不到,进一步的意义就都免谈了。他们在外面骂得不亦乐乎,外面的人听着也过瘾,但其实对内地百姓来说,这些人只是一些破坏安定的势力罢了。

如盘古这样的乐队,当他们离开了家乡,脱离了国内的群众基础,许多东西就显得没那么有力量。这一比较起来,发现最累的还是黄家驹这样的人,太有想法,也太相信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世界,改变社会上许多不美好的。如果你想得那么远,志向那么大,你就必须做一些妥协。这也是不少人批评BEYOND音乐的地方,背叛摇滚精神等等。但是多年以后,这些都恰恰是我最佩服黄家驹的原因。许多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像盘古的情况,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也就失去了让群众认同的机会,更不用提什么唤醒沉默的群众。家驹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希望自己力量能造成更大的影响,的确作了很多妥协。对于艺术创作,太多的限制需要考虑,必然东西也越难做,也是最累的。需要很大的耐心,还有信念。

小的方面,我看过很多次家驹演奏安静的音乐时,歌迷用追四大天王的那一套在底下尖叫,而家驹只是不厌其烦地在台上劝大家安静,劝大家对音乐要做到——“台上音乐是什么样一个情绪,台下就用什么情绪反馈就行了,不是每一首都要尖叫的”。我觉得换个人,比如我,早就不搭理这帮家伙,何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教一群不懂音乐的人。

大的方面,(10+10)年前今天的事,也有些音乐人以此为题材作曲。但我感觉至今还能在各大KTV点歌单出现,并经常被知情或不知情的人们点唱的歌曲,应该还是黄家驹的为多。它们瞒过了那么多年,那么多诸如广电总局这样生怕孩子学坏的老大妈机构的审查阉割和封锁,留存至今。这里放上其中一首幸存的——《岁月无声》,最初版的结尾是一段急促的刹车声。那么多年后,似乎车也没刹住,杭州不是刚撞了么?

正如我小时候唱《长城》,完全不知道有什么意思;长大了再听才发现当中歌词的尖锐准确。不过似乎大凡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结局总是比较悲惨。也许普通百姓还是不要想那么多了,求份安宁,好好过日子就好了,平凡的我经常也会这样想。但我又认为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是不能缺少像家驹这样的人,而且一个不够。

千杯酒已喝下去都不醉
何况秋风秋雨
几多不对说在你口里
但也不感触一句
泪眼已吹干
无梦再期望
山不再崎岖
但背影伴你疲累相对
沙不怕风吹
在某天定会凝聚
若我可留下来
迫不得已唱下去的歌里
还有多少心碎
可否不要往后再倒退
让我不唏嘘一句
白发已沧桑
无力再回望

西安归来

早上刚从西安回来,直接就跑来上班了。六一儿童节,早已不是我们的节日,班还是要上的。但坐在办公室里,思绪和心境还一直没有从这次旅途跳离出来,在华山顶被蜂蜇的手指还在发痒。对于我这种反应不快的人,现代交通的方便快捷,总能让我在时空的迅速转换中感受到一些奇妙的感觉。
西安和北京是很不一样感觉的城市,但我只在西安待了几天,所以这种判断未免缺乏说服力,也许这两种不同的感觉仅仅是源于我在这两个城市的不同身份。北京,如果只是我旅行的一站,而不是我打工谋生的地方,会不会好一点呢?也许我就可以很休闲地坐在路边看人来人往,而不是每天被上下班的人流推着走。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一些别的城市走走看看,这样的意愿在这次西安之行后显得特别清晰强烈。
西安是个很特别的城市,起码我回忆起这几天来是这样,但所谓的特别也并不都是指好的方面。总之,基于很多原因,这次西安之行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必然也会是我很怀念的一次旅程。这里也很庆幸有两个人和我们一起出游,我妹和我的大学同学。
接下来的几天,我想除了整理照片发给他们之外,再整理整理西安印象,记录一下。最重要的,我自己还有些事需要好好思考。希望能有个好的结果。
送首歌给我们四个,主要是我自己。很古董的歌手陈丽斯——《问我》,但旋律不显得很古董,因为香港电视台,经常有需要唱些歌开解大家,让大家乐观点的时候,就会有人走出来唱这首歌的了。儿童节快乐。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
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
问我点解会高兴,究竟点解要苦楚
我笑住回答讲一声:我是我
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
全心去承受结果
面对世界一切,哪怕会如何
全心保存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