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始的这场比赛,的确是近年最让人期待的一场决赛。
我只希望不要出现像半决赛那样的裁判失误,不管是有利于哪方的。干干净净地踢完这场比赛,不要留下太多争议。这样不管谁赢谁输,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喜欢足球的人来说,今晚是个不错的节日。希望能有一场精彩的比赛。不枉我熬夜一宿。
在小长假开始的第一天晚上,能够欣赏一场这样的比赛;然后睡个觉,洗个澡,踏上出游的征程,玩足三天;回来赶上过个六一儿童节。想想这一切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不过这个赛季,许多记录都不断被打破。所以我感觉欧冠无球队能卫冕这个定律,也该到头了,鲁尼加把劲。多猜无益,打两盘实况,过几个小时开始享受就好了。
狗屎运?
我:店门口挂的老鸭米饭怎么是七块钱,你们的菜单上却是十块钱呢?
服务员:外面那个是以前做活动时推广的,所以便宜,现在都是十块钱了。
我:那能加一个卤蛋吗?
服务员:可以,卤蛋一个一块五。
我:那就来一份吧,加一个卤蛋。
服务员:好的,一共八块五。
…………
于是,我递给她一张十块,她找了我一块五。
端午节小长假到溜,今晚回去收拾收拾,好好看场欧冠决赛,明天启程去华山。
好运不嫌多,多多益善啊。
最后的梦
人生,你对它的所有印象,在最后那天凝结成些许片段,
曾经的一切,看似漫长,只不过是眨眼的功夫。
感谢Chris Milk为去年北京的“梦想瞬间”活动拍摄42秒短片《Last Day Dream》
一年
那么快就一年了,那些画面还历历在目,感觉没多久的事情。一年了,该道歉的没有道歉,该追究责任的没有追究责任,该做的很多都没做。代表着胜利的晚会倒是开了不少,对受灾人民的”糖衣炮弹”不少,对志愿者的阻挠也不少,不该做的倒是做尽了。那么大的一场灾难,一年过后,发现也没能改变什么。
Anak – Child – 孩子
母亲节到了,没有什么送给妈妈的礼物。对于所有的一些节日,情人节等等,其实都不大喜欢约定俗成的事项。比如是不是一定要买康乃馨之类,现代的很多节日规矩,大都是商家背后驱使罢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较真也没什么意思,不如送歌吧,免费的。
附上一首菲律宾 Freddie Aguilar的《Anak》,英文叫《child》,中文叫《孩子》。这首歌先后被20多种语言翻唱过,至少有50多个版本,有名的程度可见一斑。据说在菲律宾仅次于国歌的地位。这位Freddie Aguilar在1978年,带着自己真情谱写的歌曲《Anak》,参加了马尼拉的第一届大都会流行音乐节歌唱大赛,引起了巨大反响。后来评委考虑到这是流行音乐节,这歌太像民谣,所以只给了他亚军。
关于这首歌背后的故事,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Freddie Aguilar当年穷困潦倒,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在他最困苦最潦倒的时候,他的孩子降临到了这个世上,他想将美好的生活、深沉的父爱,留给这个新生命;但他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很自责、难过和彷徨,留着泪写下了 Anak。第二种是:Freddie Aguilar 在 18 岁的时候带着吉他离开学校,而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律师。而他随后陷入赌博,浪费五年光阴。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他写下这首歌,请求父母的原谅。
哪个说法更准确无法考究,我想不管是作为孩子,还是父母亲这两方面的角色,其实都未必好担当。若能互相理解,相处融洽,实在是难能可贵。好好珍惜吧。
When you were born into this world – 当你诞生到这个世上
Your mom and dad saw a dream fulfilled – 你的父母实现了一个梦想
A dream come true – 一个成真的美梦
The answer to their prayers – 他们所有祈祷的回报
You were to them a special child – 对他们来说,你是个特别的孩子
Gave ’em joy every time you smiled – 每当你微笑,就带给他们欢乐
Each time you cried – 而每当你哭泣
They’re at your side to care – 他们都会在你身边照顾你
*Child, you don’t know – 孩子,你不知道
You’ll never know how far they’d go – 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们会付出多少
To give you all their love can give – 来给你所有他们可以奉献的爱
To see you through, and God it’s true – 来看到你平安,而上帝,那是真的
They’d die for you, if they must, to see you live – 他们会为你死,如果有必要,来让你活下去
How many seasons came and went – 多少个季节来了又去了
So many years have now been spent – 如今已经过了这麽多年
For time ran fast – 因为时光匆匆流逝
And now at last you’re strong- 而今你终于已经壮大
Now what has gotten over you – 可是你究竟在想什麽
You seem to hate your parents too – 你还似乎憎恨着你的父母
Do speak out your mind – 请大声说出你的想法
Why do you find them wrong – 为什麽你觉得他们错了
Child, you don’t know – 孩子,你不知道
You’ll never know how far they’d go – 你永远不会知道他们会付出多少
To give you all their love can give – 来给你所有他们可以奉献的爱
To see you through, and God it’s true – 来看到你平安,而上帝,那是真的
They’d die for you, if they must, to see you live – 他们会为你死,如果有必要,来让你活下去
And now your path has gone astray – 如今你的道路已经偏差
Child, you ain’t sure what to do or say – 孩子,你不知道该怎麽办
You’re so alone – 你好孤单
No friends are on your side – 身边没有任何的朋友
And child, you now break down in tears – 而孩子,你如今在哭泣中崩溃
Let them drive away your fears- 让他们赶走你的恐惧
Where must you go – 你还要到哪裡去
Their arms stay open wide – 他们的臂膀永远为你敞开
《失物之书》读及听
睡觉前,一些事,搅乱了心情,乱的不是事情最终可能的结局,而是事件中难测的人心。突然觉得累了,起来换换心情,翻开《失物之书》,看看这本属于成年人的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显然那得追溯到好早以前了,已记不太清童年时有哪些故事被父母当做睡前故事给我念过。只想起来一个词:“读及听”。这三个字用乐山话念出来的时候,就有了属于家人之间的孩子气。这个词,从我小时候要爸妈念故事时开始用,直到现在,偶尔还会听到他们这么说,通常是其中一个在看报纸,另一个就会让看报纸的“读及听”,而我,已经很久不用了,因为早已过了撒娇要听故事的年龄。但其实我也发现,有时候聊着天睡觉会比纯粹安静的睡觉容易入睡。大概温柔低沉的人声,也有类似于薰衣草安神助眠的功效。
很巧最近连续看了两部关于念故事的电影:《睡前故事》和《帕高与魔法绘本》。截然不同的美式和日式风格,但相同的是看完它们的两个晚上,我都睡得很好。《睡前故事》是典型的好莱坞片,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皆大欢喜的结局,但看完后心情还是快乐的;《帕高与魔法绘本》虽然结局会有些伤感,但影片里那些浓烈的色彩,夸张的表演,一群怪人之间的琐碎关系,竟交织拼合出意想不到的温馨。《睡前故事》表面上讲给孩子听,实际上却应验在讲述者的生活中,它是一出成人的童话喜剧,也是一个不错的成人睡前故事。《帕高与魔法绘本》里,成人在给孩子创造童话现实的同时,也奇迹般完成了自我新生。
《失物之书》刚看了个开头,一个看起来注定悲剧的开头。这个会每天给妈妈念故事的孩子,他的心事,读来却有种被揉碎掺杂了好多忧郁的温柔。不知道他的枕边书故事,会带他去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第一章里,这样写道:
妈妈曾经告诉他,故事是活的。它们和人,和猫、狗活着的方式不一样。人活着,不论你在意还是不在意;而狗会使劲儿引起你的注意,如果你没有对它十分注意的话。猫呢,如果跟人在一起习惯了,它们会很善于假装人根本不存在。
可故事就不同:它们活在讲述中。假如没有被人类的声音大声朗读过,没有被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在毯子下面随着手电筒的光追寻过,它们在我们这个 世界就不算真正地活过。它们像鸟嘴里的种子,只等掉落土中,或是写在纸上的歌谱,渴望乐器将它们变为音乐。它们静悄悄的,希望有机会露面。一旦有人开始读 它们,它们就能带来变化。它们能在想像中生根,能改变读它们的人。故事想要被阅读,戴维的妈妈轻轻地说。它们需要被阅读,这就是它们拼命从它们的世界来到 我们的世界的原因。它们希望我们赋予它们生命。
故事想要被阅读,而我们其实从小到大再到老也都一直想要“读及听”的故事。
晓禾依树电台第二期
此电台节目已转移:http://www.coletree.com/podcast/2009/04/24/
歌曲列表:
1.Time——The American Dollar
2.Family Tree——TV on the Radio
3.Tin Man——America
4.Wonder——Lamb
5.Wenchuan W-0-0-1——Sonicbrat
6.Wenchuan W-0-0-6——Sonicbrat
http://www.coletree.com/radio/coletree_radio_002.mp3
第002期:回忆远去,声音仍有余温
小时候总是被老师叫起来念课文,念到外国名字的时候还会一本正经刻意学译制片里那种抑扬顿挫的腔调。温习功课的时候,也总觉得读出来,才更有感觉,字里行间的情绪通过声音传到耳朵,才能印象深刻。从小记性就不好,不念出来的东西,基本记不住,念出来的东西,能记住的也不多。但念出来了,即便某天忘记了确切的内容,还能感知到声音留下的余温。一年前,10万生命灰飞烟灭的时候,新加坡的一位音乐人选择了用音乐来祭奠他们。一年后,重听这张专辑,用声音连接回忆,纪念逝去的生命,也祝福他们在天堂安好。
罗大佑和罗大左
纵贯线北京的演唱会应该开完了吧?这四位大腕圈钱活动不知道收效如何。周华健,天天在地铁上见。一个志愿者的样子,笑得非常灿烂,把官方形象代言人这角色揣摩得入木三分。张震岳和李宗盛要好些,但当年人们称大腕的只有罗大佑。罗大佑的歌我以前还真的听的不多,因为要了解“教父”这个很有份量的称呼,光听《你的样子》《童年》《恋曲80》这些是不够的。于是这几天我开始重温一下罗大佑同志的旧歌。
随后我发现一首《亲亲表哥》的歌,竟然收录在罗大佑的专辑里。感到惊讶是因为,我以前听到这首歌,是在软硬天师的专辑里,当时凭着对歌词的第一印象,觉得这个歌就是拿罗大佑开涮的,用罗同志的旋律恶搞罗同志。不知道罗大佑同志的政治立场怎么就站错了,伤害了土生土长香港人民的感情,于是被讥讽了。
现在才知道这个歌竟然是罗大佑作的,是他自己的歌,不由得佩服起这位同志来。随后我发现罗同志作过不少此类不河/蟹的歌曲,例如《五十块钱》在大陆引进版里就被删掉了。不知道《皇后大道东》和《亲亲表哥》这类是否因为是粤语,而幸免于难?特别是《皇后大道东》,以前是禁播的,现在我偶尔还能听到有人在KTV里唱得非常开心,不亦乐乎。
《皇后大道东》的歌词已算非常牛了,字眼玩弄得可谓玄乎,一语双关的调侃也遍布全歌。《亲亲表哥》没有上者那么流行,所以不用封杀它,它就自生自灭了。原因可能一个是旋律没那么朗朗上口,没那么好吼。另外是里面有一大段软硬天师的说唱,这个估计听不懂粤语的人都不喜好。但《亲亲表哥》的歌词写得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亲亲表哥》歌词讲述的主角是罗大佑同志,当然歌词中的罗大佑同志的立场是杜撰的。其实就是拿这样一个人物开涮,反映在97大背景下的香港市民反骨心态,颇具黑色幽默感。歌手拿自己形象编故事以自嘲,我暂时想不到华语里还有谁,虽然歌中“罗大佑”只是杜撰的形象,不代表真人立场。这首歌的歌词不管从文字的玩弄上,还是整体的气势上,都堪称经典。重要的是好玩之余,它丝毫不失其现实意义和讽刺意味。(歌词提到的罗大佑,罗大左,也很有趣味)
罗大佑在香港成立音乐工厂后,重心基本在香港,出了许多粤语歌。甚至后来都改成了国语版。我今天重温这些歌曲,觉得惊艳的还是那几首音乐工厂里的粤语歌。有个例子是当时出的粤语专辑《首都》,对应国语版是《原乡》。里面一首《飞车》对应国语的《火车》,你会感觉国语的唱的没那么爽,那是因为歌词与旋律分离,你填的词不是作曲人要说的意思。
而《飞车》是原创,那位作词的人理解体会罗大佑同志的思想非常到位,加上自己的功底,才有这样的佳作。恩,上面提到的这几首粤语的罗大佑作品,都是林夕作的词,就是那个写了无数都市情爱的林夕。有时我们看一个人还是会被条件局限,林夕不是只会写感情,牛人在于他的功力在那,问题是他想不想“为之”罢了。所以写罗大佑的同时,顺带表达一下对林夕的敬佩之情。
这三首歌的歌词都非常值得细细欣赏,鉴于众所周知的低俗原因,我不贴在博客上细说引火上身了。网上一搜全都是,方便得很。当然有些内容也许需要一些当时香港的情况知识,才好解读,可以找一些那边的朋友问问,别像这几位朋友这样就行了——围观链接。用《首都》专辑里的一段介绍作为我的总结:音乐工厂言人不敢言,唱人无胆唱,13 首歌大鸣大放爽上心头,香港乐评全体起立鼓掌一致通过!罗大佑出神入化率音乐工厂全体同志,唯恐天下不乱讽世钜作。
翻了一下纵贯线歌单,果然不会有当年那些歌中的任何一首。罗大佑是否变成了罗大左,只有他自己清楚。也不是说要一辈子站在浪尖才算民主斗士的。我们不了解他的生活和心境变化,不好去评判别人。当然如果有罗大佑的采访,我自己会关心,希望有这些内容。但目前也无所谓,先听着这些留下的经典,足已。
刘美君:我喜欢的黄色歌手
豆瓣去年流行一本书叫《怎么鉴别黄色歌曲》,随后黄色歌曲小组也建立起来,大家一窝蜂地举报黄色歌曲。当中其实许多是网友YY的,如今的孩子早熟,知道的也多,不得不佩服一些人的想象力。按上面这本书介绍的黄色歌曲,广义上还包括向敌人谄媚,或者颓废,萎靡的音乐。像《菲靡靡之音》这种啊,如果出现在当年直接不用听肯定就被砍了。狭义上的黄色歌曲,就是指表现情欲主题的了。
我回想自己听过的中文歌曲,香港有过一些歌曲是表达夜生活,或者舞厅文化,放纵等等,但这些大都还是比较避讳,也就是一些多情公子之类,远达不到黄色歌曲的地步,主流媒体还是能播的。而能称黄色歌曲的,大概属黄耀明在人山人海里做的一些。但细想人山人海中的那些歌其实也不黄色,歌词写得唯美婉约,不大直接。你往别的方面想来唱也没什么问题。其中心思想不过是让大家放开束缚,莫待无花空折枝。当最近我开始整理老歌的时候,再次想起了一个人。
其实当前几年我知道有搜索引擎这个东西的时候,就已经慢慢开始找回这个人——刘美君。原来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近了黄色歌曲。我从那时记到现在的一首歌是刘美君的《一双旧皮鞋》,歌曲讲述了一个爸爸在街上帮人补鞋谋生,供养女儿。女儿感激亲恩,希望有待一日能够报答父亲的故事。按理说这歌应该和《真的爱你》这种一样,得到大家传唱。这是多有教育意义的一个故事嘛。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看的电视,这个歌的MV,这个女儿是一位站街女,有个镜头是她在街角远望父亲。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单看歌词,这歌的确也能过关。
刘美君最早的一首所谓情欲歌曲是《午夜情》,虽然是在相对开放的香港,但这样的题材还是被认为大胆。还好这个歌当时是作为一部电影的歌曲,似乎有一个避嫌的理由。但以下刘美君的原话,让我对这个同是射手座的女人添了几分喜爱——“当时大家觉得我很大胆,我却想告诉大家,这算大胆了吗?更大胆我都行”。于是刘美君毫不避嫌地推出了《赤裸感觉》等一系列黄色歌曲,基本都是讲述欢场女子的心声,俨然一个为这些女子说话的形象。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香港,她走这种偏风的勇气真让人佩服。想想现在阿娇这样的事,被整得多惨,又要哭又要道歉地,才能回到屏幕前。
今天看的《志云饭局》刘美君一期,解答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刘美君说当时作这些歌的主意,是她提的。她看到许多英文歌都能写这样的题材,为什么中文歌没人敢写。一位敢做敢为的人。最近两年,香港拍了两部《性工作者十日谈》,希望大家给予这个职业更客观的一个看法时,自然而然地躲不过刘美君这样一个人,她是先驱。第一部只用了她的歌,第二部她更是亲自上阵了。
到底她的歌有多黄呢,最近的重温让我有时间仔细看看每一首的歌词,下面送上一首最为直接赤裸的,小朋友不要看着我们是卡通头像就乱点来听。这首歌情节和歌词都适合也许也已经出现在了黄色小电影里。(听不懂粤语的直接点过去看歌词,链接)
刘美君成名早,淡出也早。不好的方面是我老觉得她是比四大天王那一辈老的,好的方面是看到了阔别那么多年的她,竟然还是很有气质和漂亮,非常惊喜。刘美君年轻时乐于追求名牌,挥霍购物,在美国疗伤的时候开始看老子,孔子,道,佛教等书,按她自己的说法是内心的空虚已经被填补上,所以不再需要那些物质上的填补了。一个唱黄色歌曲的人,也可以是这样。所谓黄色歌曲不黄色歌曲,在于你是不是戴有色眼镜罢了。
还有人听粤语老歌吗
这几天边干活边在虾米听歌,如果随机地乱听,或者按虾米电台听,是非常不靠谱的事,实在每首歌差得太远。而我又没时间在烂歌泛滥的新专辑里刨一些好点的歌。后来我计划开始贝海拾珠,把一些喜欢的老歌翻出来,收藏一下。于是我开始按歌手从早期专辑开始过。出身的原因,所以我还是过粤语歌为先。
这些歌如今已经很少人听了,歌词更是少人去看了。但慢慢听这些老歌的过程中,除了勾起自己的怀旧情绪外,我还发现许多歌不但没有过时感,而且歌词也有很多是非常有意思的。在那个年代,徐小凤这样的人物在演唱会上还都是称自己“歌手”,而现在会唱几句歌,会弹几手吉他的人都称自己是“音乐人”。那个年代虽然没那么多音乐人,不过还是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和经典的歌曲。
从听流行开始,再到摇滚,再到各种风格的音乐,再听回流行。我实在觉得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音乐,都不能直接反映其质量的优劣。有些听摇滚的,会看不起听流行的。这是典型的一杆子打死一船人。音乐听多了,是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宽容,也更有利于在某种音乐里找到精品和亮点。
这几天听到一些歌,非常有兴致想写点什么。写的东西也许是自己以前听这些歌的时候忽略的,没想到的,或者网上讨论较少的。但会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是没那么多人听的粤语老歌,到底要不要写呢?写了一些内容的话,网站会不会有被低俗的危险呢?我再想想。
(PS:昨天和晓禾在家聊天也说到这些,我对于粤语填的歌词感到越来越喜欢,对于能填好粤语词的一些填词人,象林夕这样的大牛,欣赏又增添了不少)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老了还要看童话
今年等着要看的电影《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前段时间太忙,就忘了贴了,现在补上。话说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也给小孩子们念的这本书。
当时看了这个预告片,便迫不及待地标了想看。歌曲来自加拿大独立摇滚乐队Arcade Fire的《Wake Up》。
《野兽家园》改编自美国第一位获得过安徒生插画奖的儿童插图画家、被称为“童画界的毕加索”、“图画书创始以来最伟大的创作者”——莫里斯·桑达克(Maurice Sendak)自写自画的同名作品。故事讲述了小男孩马克斯被妈妈惩罚,关在卧室中、不许吃晚餐,躺在床上的马克斯却凭借幻想在他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神秘的国度。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海洋,还居住着高大、长着角的毛茸茸怪物,前去冒险的马克斯并不害怕他们,他用“注视着他们黄色的眼睛一眨都不眨”的方法征服了他们,成为了“野兽国度”的国王。然而不久之后马克斯就觉得孤独、开始想家,等他回去时发现晚餐摆在桌子上等他,还是热的。
改版基本完成
我很久没有写博客了,一直在设计制作新版的博客,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这款。我的性格总是喜欢把一件事落实得差不多了,才能把心思抽出来想别的,干别的。不喜欢同一时间想着很多件事,所以只有博客差不多改好了,我才愿意坐下来写写日志。这次改版比上次进步很多,我基本能搞懂Wordpress里面的那些Tag的调用了,自己好像经常都是后知后觉,现在看着这些都不难,当年怎么就看不懂呢。
在改版的这段时间里,我看到网上关于博客将死的一些议论,大家都未来技术的展望。博客风风火火的日子的确开始慢慢过去了,在这个潮流下,我还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改版似乎划不过来。我思考过我们写博客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知道很多人开博客是为了让自己发出更大的声音,希望更多的人听到或关注到。但我们似乎不是,虽然曾经也会投人们所好去转载一些内容,或是影响自己写日志的方式和语气。
有时候翻看好几年前,博客还没那么火的时候,自己在Space上写的日志,会很满足于当时的那种心态。基本都是半夜,自己写给自己的像是日记的东西。也没想过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喜欢。我想对于这样一种心态和行为,博客已死的论题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新版博客的设计,我把很多五花八门的功能都去了,不需要什么社会网络服务,不需要什么互动起来。这样做出来和我们内心想要的东西更加相配。
我想这次应该是最后一次大改了,我希望更多的时间是让自己享受写博客的这个过程。并且心中一直还有个事没做,总是牵挂着放不下,那就是我们的网站。很多人认为博客就可以相当于网站了,不过我这个古老的思想还是把这两者分得很开,我还是要做一个自己满意的网站。
还有我的FLASH,很久没学了,是该把时间转过来了。我的FLASH一直都是半桶水的水平,并且我现在工作的内容和它没什么关系,为什么还要坚持学呢?我想现在很多的学习,都是为了一种回报,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报酬。但FLASH对我来说,它不属于以上情况,是我真正喜欢的一个事情。我想不是做什么事都考虑回报才行的,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到底自己有什么真正喜欢的,有没有为之努力过。也许很久以后我的FLASH还是一般,不过没什么亏的。
之前我听说过一个老外50多岁的女人,在网上找人学习FLASH的故事,这个事情如何去解释呢?在这个基本都是利益驱动行为的社会,还真有些事不是利益关系所能解释的,听起来好像非常的理想主义。但愿今后我们能更明确生活的方向,跟随自己的内心。
博客改版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改版完成后,更多的时间,也还是应该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
晓禾依树电台第一期
此电台节目已转移:http://www.coletree.com/podcast/2009/04/22/
歌曲列表:
1.I’m Talking Facts Not Shit——The Boats
2.Ugla——Amiina
3.Prelude For Time Feelers——Eluvium
4.Simon’s Ride——Fred Avril/Xavier Jamaux
5.明星——叶德娴
http://www.coletree.com/radio/coletree_radio_001.mp3
第001期:风入森林
三月就要过去了,北京还像冬天一样冷。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夹雪,可能是太干了,还没有下起来。外面一片灰暗,这样的天气,哪里都不想去,只想待在家,上上网,听听音乐。过去我们都是在博客上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后来想,为什么不穿插在里面说点什么呢?每期节目都是一个树洞,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或者说说我们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和他们背后的故事。波兰诗人米沃什有首诗里写:“我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这也是我们如此喜欢树的原因,那就叫两棵树的森林电台吧。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