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去了青岛,印象中青岛应该有干净起伏的街道,大大的转角,两旁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小洋房上爬满绿色的爬山虎。可惜我们去的时侯,过了一冬的爬山虎都还是枯的,很多地方都在修,想象中干净的街道也总是因为凌乱的电线和招牌,还有街边停着的私家车,而显得有些大煞风景。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还是挺商业化的,照片上呈现出来的那种精致和情调,很遗憾并没有能真正感受得到。
午后睡不醒
青岛行(三)
如果没有第三天拜访啤酒街和啤酒博物馆,对青岛这座城市的了解应该是不完善的。第三天退了房,本来目的地是台东,网上说这是新兴的商业区,结果因为路上太堵,就在啤酒街下了车。这个季节还不到吃海鲜的好日子,啤酒街上车多人少。啤酒海鲜是这座城市的象征,虽然我们不爱啤酒,也不是为吃海鲜而来,但还好我们索性参观了啤酒博物馆,了解了青岛啤酒的百年历史,最后这半天也算没白逛。
啤酒博物馆其实就是青岛啤酒厂址所在地,一边是百年老厂房老建筑,一边是最新的现代化厂房。本来对参观这类博物馆没有太大兴趣,毕竟我也不爱喝啤酒,但青岛啤酒博物馆设计规划得很不错,里面的工人蜡像以假乱真的程度超过许多以前去过的蜡像馆,我也第一次看到啤酒花是个什么东东,有一面展示青岛啤酒历史以来各种商标和啤酒盖的墙,让我回忆起小时候收集烟盒,火花,商标的癖好。50块的门票本来我们都觉得有点贵,觉得应该可以凭门票换瓶啤酒带走啥的,果然逛到一半有个小酒吧,免费品尝一杯啤酒和一袋啤酒花生,参观结束是个大酒吧,又可以免费品尝一杯啤酒。一次是生啤,一次是干啤,虽然我也没能尝出有啥区别。
从博物馆出来,来到台东步行街,才发现原来青岛本地人都在这里啊,但这样的步行街每个城市都有,除了步行街两旁的楼房都被刷上了涂鸦,别的也没有太多特色。去台东八路吃了大名鼎鼎的万和春排骨米饭,就是一大碗红烧脊骨加一大碗米饭,和这个店的装修一样,很简朴,味道到还不错,特别是汤汁泡米饭,不过我总觉得这样的特色比较家常,自己家也能做出这样的味道。吃完午饭,实在觉得台东没什么值得继续逛的了,于是穿过婚纱路,打了量车直奔火车站。
在青岛的两天半,走了35公里,除了崂山那些近郊景点,市里差不多逛遍了。一路上仅在香港中路的家乐福附近发现了一家音像店,除了青岛书城也几乎没有别的小书店。这座城市有非常时尚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历史感有些沧桑的一面,有阳光海滩也有蛛网般的斜坡老街。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虽然没有在8,9月青岛最美的时侯来,但也算是看到了一个褪去喧哗后的真实的青岛。
青岛行(二)

青岛第二天,出太阳了。从天后宫开始一天的暴走。太平路,莱西路,金口一路,二路,三路,鱼山路,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第二海水浴场,太平角,湛山四路,第三海水浴场,东海西路,香港西路,香港中路,山东路,五四广场,澳门路,奥帆中心,心海广场,大剧场,灯塔,新会路,香港中路。在地图上量了一下,全程接近20公里。
八大关很幽静,每一处的斜坡和拐角衬上身后的别墅洋楼,都很有诗意。再加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吸引了无数对拍婚纱照的情侣。据说叶倩文、林子祥的《选择》和《重逢》的MV就是在八大关拍的外景。可惜因为季节关系,我们去的时侯爬山虎都还没绿,黑黑的贴在小洋楼的外墙上,街道虽然干净,可惜每条路上都有车停在路边,感觉有些大煞风景。如果这里全改成步行街应该会更好。相比而言,我反而更喜欢没什么游人的金口路,那是纵横交错的几条坡道上的小路,穿过去就到了小鱼山公园。每走几步,就有一条很陡的窄路下去到达海边,这里没有八大关那般气派,不像八大关的每一栋别墅门口都写着类似“闲人勿进”的牌子,跟每一个游客维持着有距离的神秘感,这里有老人踟蹰而过,有猫猫狗狗在门口慵懒地躺着,有着我更喜欢的市井和质朴的味道。

青岛的海岸线很长,蜿蜒起伏,沿着海边走,经常会有一转弯柳暗花明的感觉。这里的海边多礁石,沙滩不如南方海边感觉温柔,有一种北方独有的大气。我们在第二海水浴场附近,爬到礁石上坐了好一会,听海浪一遍遍拍打礁石,看远处小山一般的大货轮驶进青岛西边的港口。本来这次不是为海而来,但来到青岛还是会不由自主来到海边。第三海水浴场看对面的香港中路,很有点维多利亚港的感觉,只可惜阳光虽好,也有碧海,天却不够蓝,不知道是不是污染的关系。

本来以为香港西路开始会有很多大商场,结果一直走到山东路都游人稀少,路上也没什么歇脚吃饭的地儿。再往东才有个家乐福,不过这条路上满是高楼大厦,全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难怪没什么人逛街。

在奥帆中心第一次见到这么多帆船,可惜都没有扬帆,只是整整齐齐停泊在岸边,想当年奥运帆船比赛的时侯,那么多扬帆的帆船,一定很有气势吧。走到灯塔,又有好几对情侣在拍婚纱。差不多又是傍晚了,灯塔背后的天空有一轮月亮。在奥帆中心见到一种可以下水的海上巴士,叫冒险鸭,停在路中间,好长时间没人买票,后来看《晚秋》,才发现汤唯和玄彬在西雅图也坐过这种巴士。那个形状奇特的观光车又叫“鸭子船”,是个非常有来头的水陆两栖交通工具。二战时期,美国、德国等军方都曾经研发水陆两栖登陆艇进入军事使用。1944 年,盟军曾利用两栖登陆艇渡过英吉利海峡,成功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退役之后的部分两栖登陆艇经过改装被用于观光旅游。

晚上回到驻地附近,发现一家馄饨连锁叫小青青,15块一碗,量很大,都是海鲜馄饨,虽然吃得很饱,可惜汤应该不是号称的鸡汤,有些小小失望。
青岛行(一)
3天的假期选择来青岛,一来动车高铁能够快速到达,省去路上不少时间,二来是前些年在豆瓣看到一个青岛的相册,当时就被相册里的青岛街道吸引了,干净,小斜坡,大转角,爬山虎,老房子是那个相册传达给我们的青岛印象,虽然在那之前我已经去过一次青岛,但毕竟是出差,唯一的自由时间都被同事拉去海边了,没机会深入那些小街道。所以这次的重点不是海边,不是海鲜,而是探寻青岛的街道。
上一次去青岛是在五六年前的样子,出差,前几日都是开会,就最后一天,和同行中唯一的女同事多留了一天,去海边逛了一圈,吹了吹海风,吃了点海鲜。只记得那天下着小雨,青岛的街道很干净,人很少,奥运帆船中心还在建设中。
这一转眼奥运都过去好些年了。到青岛已是下午两点,火车站附近在修地铁,交通比较混乱,之前量过地图,从火车站到我们住的7天,也没多远,于是就沿着中山路走,想顺路找家馆子把午饭给解决了。
青岛的中山路,在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条商业街最初是在德国占领时期开始修建,当时德国人为了从栈桥运输物资,在1899年修建了中山路,是青岛市第一批城市道路,当时分南北两段,南段自栈桥至德县路口,到处是洋行、咖啡馆、酒吧、舞厅和旅馆,蔓延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北段自德县路口到大窑沟,属中国人居住区域,汇集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里院里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民气息。后来中山路又经历了日本占领时期,留下了不少日式建筑。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中山路上人并不多,不像永远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和南京路,两边虽然也是鳞次价比的商铺,商铺门前往往都挂着某某旧址的牌号,但整条街除了一些和我们一样的游客之外,逛街的并不多。经过后来两天的暴走,我们才发现,在青岛,旅游的都在海边,拍婚纱的不在八大关就在海边,逛街的都在台东,除此之外,什么中山路,香港中路,人都稀稀拉拉的,大多数地方,走在路上都感觉清静。
在美达尔吃完午饭,两个菜加烤串,硬是把我们吃撑了。那两个菜,每一份都相当于在北京吃饭两份的量。烤鱿鱼是青岛的特色,鱿鱼特别大个,从美达尔出来,路过路口的王姐烧烤,慕名而来的游客排队等着烧烤,把路口堵了个水泄不通。吃完午饭就开始下起雨来,继续沿着中山路往北,穿过胶州高架路,再穿过馆陶路德国风情街,人越来越少,路越来越窄,在一片老房子当中,终于看到7天的黄色小楼。
下午先去了德国风情街,再逛到即墨小商品市场,边上一栋民居楼,挂着横幅,写着“挡光侵权,侵害百姓”。到劈柴院的时侯,已经是傍晚了,整条中山路,属这里人最多。这里相当于是王府井小吃街,但要短很多,尝了个海胆,10块一个,原来只是拿海胆装着的蒸蛋。有家“国足”臭豆腐,貌似很知名的样子,排满了人,但旁边不远处却有一家民居,门前贴着“百姓冤百姓苦,政府拆房五年不还”。然后就又下雨了。路过天主教堂,发现在维修,往南一直走到栈桥,雨下大了,风更大。我们就这样撑着把破伞,沿栈桥走到廻澜阁,遭遇了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大的风。其实去之前豆瓣上已经有朋友提醒过我们,说这个季节去青岛,到处都在修,而且风大,让我们5月再去还可以看樱花。但我们还是等不及了,感受了一把最真实的青岛。

晚上在春和楼吃饭,是中山路上一家老字号的餐馆,一进门挂满了各界名流来店用餐的照片。这里的设施确实很有年头了,有一种年久失修的落寞感。老实讲,菜品的口味还是不错的,可惜服务实在是差,等了半天没人来收拾桌子,上菜就更是慢了,一问服务生,说大堂就他一个人负责,根本忙不过来。没办法,只能一边等着上菜,一边看着窗外雨中繁华不再的中山路,想象着当年的繁华和如今的几分萧条。
第035期:那个叫愚公移山的发光房子
想起来那天在愚公移山门口,一路人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说“好像是个台湾的女的,没听说过,要不要去听一下”,不知道他最后有没有进场,如果去了,他一定不会后悔的。继续雷光夏的故事。。。
第034期:我又再度依恋上昨天
3月在愚公移山连续看了两场演出,都是台湾的女声。先是Tizzy Bac,然后是雷光夏。其实对Tizzy Bac的认识还停留在多年前的《我又再度依恋上昨天》,前一阵唱K,才看到她新专辑的MV;而雷光夏就不同了,从06年《黑暗之光》开始知道她,就一直喜欢她音乐里满满的诗意和画面感,因为桂纶镁的《第36个故事》,她和BIT乐团才被更多的人认识到,也因此有机会走到了台前,对她而言,也是一种很大的改变了。雷光夏最早也是电台DJ,我猜想正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她的声音有一种普通歌手所没有的故事感吧。
þakka þér Sigur Rós
去年11月在网上预定的Sigur Rós《inni》的特别版,是我们第一次在国外订唱片,然而第一次就中招了。去年11月在网上就已经看到有网友拿到了唱片,而我们的迟迟没来。等了一个多月后,我们开始尝试写信跟那边联系,结果人老外说已经给我们发货了,但是他们用的英国邮政,没有发货单号,没法查询。又等了一段时间,我们预感唱片应该不会来了,估计是寄丢了,不是丢在路上,就是丢在海关里。
但这第一次的国外订购经历,花费了我们几百大元,我们不甘心这样不了了之。于是我们开始简单的维权,因为老外无法提供发货单号等资料,我们认为是他们的做事失误,应该由他们负责。回信中,我们强调了一下自己多么苦逼,作为sigur ros如此大牌的乐队,应该关照一下我们这些弱小粉丝,重新给我们发一次货。结果还可以,老外还是讲道理的,答应给我们重新发一次货。于是我们又等了一段日子。
一下三个月过去,已到了春节后,唱片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再次追问了一下老外,那边回复说已经发货了,但又是用的英国邮政,再次无法提供快递单号。我们愤怒的批评了一下,并装模作样地爬到脸书等地方跟贴抗议。终于,老外再次答应给我们重发,这次终于用了EMS。于是,昨天,我们终于等来了这张唱片,历时4个多月。精美的盒子里包含:两张CD、两张DVD、一张蓝光盘、一张印花黑胶(但我们没有唱机)、四张大幅名信片、一张感光纸(不知道怎么用)、一个inni徽章、最后是一个小信封,编号3109,里面装了据说是从他们巡演衣服上剪下来的衣服碎片,摸了一下,感觉质地非常不错。
至此,这件颇为周转的事尘埃落定。对此,我们感到老外还是蛮讲诚信,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想到他们不懂中文,这里除了敲下 Thank You !两词之外,我们特地上谷歌翻译查了一下冰岛语:
Þakka þér Sigur Rós !
华丽丽的三位一体
至从换了mac,就很久没玩游戏了。前些天在网上搜了一堆游戏,搜到《三位一体2》,貌似画面还不错,就下下来试试。结果一打开游戏,就被华丽丽的画面震撼了,恨不得每走一步都截图一张。其实我挺不擅长这类横板过关游戏,跳来跳去什么的最烦了。不过这个游戏,光看着画面就够心旷神怡的,操作又流畅,多跳几次也没关系。除此以外,还需要运用物理法则来通过一些机关障碍。刚开始玩,已经忍不住截了一堆图,每一张都美轮美奂到可以拿来做桌面。
《三位一体2》是横版动作游戏《三位一体》的续作。该作除了拥有精致的游戏画面之外,真正令玩家心动的是来自精致的物理效果,和容易上手却充满细节的绝佳操作手感,只要运用键盘上的WASD键加上鼠标,就能让游戏角色做出各种灵活的动作。而优美流畅的人物动作,加上芬兰电玩配乐大师阿普金尼精心擘画的乐 曲,搭配层次鲜明、色彩绚丽的游戏美术风格,可以让你细细品味与不死大军战斗的过程。
游戏内容除了和不死大军进行激烈战斗外,你还必须发挥智慧解开各种机关或是克服地形障碍,才能一路往目标前进,寻找拯救王国的办法。例如眼前有无法步行通 过的毒沼或刀山,可以让法师召唤箱子当立足点,对技术有自信的话也可用盗贼从上空横越;有的地方则是需要骑士砍断绳索让巨石撞出通路。当然离终点愈近,环 境就会变得愈崎岖,需要更多技巧才能过关,但是没有必然的步骤必须遵守,只要根据物理法则来思考,每个场景都有多种的通过方式。在《三位一体2》中共有法师、盗贼、骑士等三位主角,玩家可随时从中切换操纵的对象,体验完全不同的游戏风格,也可和好友分别操作不同角色,体验共同闯关的乐趣。
那天想试multi player,插上手柄发现没有认出来,改天再试试,看能不能两个人一起玩,或者局域网连机玩。这款游戏,如果有3D眼镜,还支持3D版模式。
这个场景,是用盗贼攀住悬挂的木头,上面会有圣水流下来,因为圣水的滋润,左边的蘑菇就长大长高了。很久没有玩过这么唯美的游戏,值得推荐。
第033期:那些年遇到的女上司
在我经历里,有很多人其实交往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对他们的记忆都很深,这两位女上司也算在其中。
黑松露巧克力紫薯球
网上团购了紫薯,一直没想好拿来怎么做着吃。很久之前照着网上的做法做过一次紫薯布朗尼,但口味实在不敢恭维。这回想起家里还有没吃完的松露巧克力,就想着能不能把紫薯跟巧克力放一块做点啥。看网上的紫薯球中间都是放奶酪,就直接把奶酪替换成了黑松露巧克力。
削了5个紫薯,切成片,放微波炉加热6分钟,碾成紫薯泥,就可以手工做成球了,再压扁,把巧克力放在中间,再捏回球形,就OK了,吃的时侯可以放微波炉微微加热1分钟,中间的巧克力就变成液体的了,吃起来还是太甜,难怪这巧克力放了那么久也没吃完。
我的第一首logic录音
学习logic两周,终于有了第一首logic录音,很简单却很喜欢的<绿之座>。 想起了大学时窝在宿舍看虫师的日子,故事,画面和声音都让人入迷的动漫,经常看完就沉浸在里头,醒不过来。 其实前几天想扒歌来着,结果发现耳朵还是不够好,除了旋律轨,其它听起来都好困难,昨天被小崔老师在群里点名说blog上还没有作品,索性就照着琴谱弹了这首传上来,也算是零的突破吧。
北邮富二代咖啡馆
周六的北邮富二代咖啡馆,人不少,我坐了40分钟,发现好几桌都没有点餐只是来蹭网的。

一杯咖啡最便宜15,最贵35,没有大小杯之分。除了卖咖啡,还有各式西式小食,Waffle好像也是这里的特色。

两层的咖啡馆,加起来得有300平的样子,在以前学苑超市的位置,装修的挺温馨,每张桌的上方都有一盏单独的小灯或者油灯。

学校里的咖啡馆果然有学校的特色,除了咖啡比较偏甜,架子上的书也让我无从下手。。。我怀疑这些都是学生们捐赠的

日文起名
最近大家在给产品品牌起一个英文名,由于是日本的公司,所以希望念起来带点日文的感觉。但我们对日语都不了解。后来在网上搜到几个网站,发现结合起来用还挺方便。
1.首先通过这个网站把“中文”翻译成“日文”:
http://www.excite.co.jp/world/chinese/
2.再通过这个网站把“日文”转化成“罗马”字母:
http://www.romaji.org/
后来又发现google翻译也能实现这一功能,直接用“中文”翻“日文”,然后点击右下角的发音辅助,便能大概看到日文的罗马字母发音了。google翻译里原来还可以翻译成世界语——“Esperanto”,用来找一些特别点的英文词还是挺有用的。
Joao Gilberto
周末上完midi课,回来路上在蓝线淘到一张Joao Gilberto的CD——《Best of Joao Gilberto:Portrait of Bossa Nova》。没想到今天Gmail里就收到王老师的邮件,推荐了两张专辑《Gypsy.Caravan吉普赛之旅》和《Getz/Gilberto》,而后者正是著名冷爵士乐手Stan Getz和有着”Bossa Nova皇帝”之称的巴西歌手Joao Gilberto,还有巴西著名作曲家”Bossa Nova之父”Antonio Carlos Jobim合作的作品。
买的这张CD里当然也有著名的《the Girl from Ipanema》,这首歌当时还在我们的电台第六期放过另一个版本。